如果有一個物體把太陽和地球隔開,引力還存在嗎?

宇江11


在在我這裡,引力是普通物質和空間裡的場量子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種空間慣性場,地球和太陽間的引力是地日兩個空間慣性場的疊加。如果有一個物體把太陽和地球隔開,那麼這個物體必然有自己的空間慣性場,或者說自己的引力場,它就會對地日之間的引力場產生影響。如果這個隔開的物體是一個正在爆炸的黑洞,強大的引力波可能將地球和太陽推開。引力波就是引力場的巨大波動,所以才說物體的引力也不是恆定的,引力場和普通物質都是物質,物質都是運動變化的,引力場也不例外。


重粒子風暴


之所以會產生這個疑問,是因為存在著兩個誤區。其一是認為物質是實體,其二是認為引力來自於物質之間的直接相互作用。這就好比是在古代,跨國貿易是非常難做的。不像現在,處於和平環境,而且還有中歐班列、空運和海運等運輸工具。

在古希臘時期,天體的運動被視為它們的天然屬性,是它們的自然狀態。由此,產生了地心說。到了經典力學時期,產生了力的概念,認為天體的運動是由萬有引力和慣性力(離心力)共同決定的。此時的理論是日心說,在天體之間存在著超距的作用力。

然而,牛頓的萬有引力公式只是經驗的總結。人們實在無法理解,互不接觸的物體是如何產生相互作用力的。為此,愛因斯坦將引力質量等於慣性質量這一現象提升為等效原理,建立了廣義相對論,從而使物質與空間建立起了相互的聯繫。由此,愛因斯坦把引力歸結為空間的幾何彎曲。至於為什麼空間會產生彎曲,被認為是物質的存在。由此,陷入了邏輯循環的怪圈,缺乏具體的物理機制。

後來,科學家們根據量子力學對其他作用力的解釋,認為萬有引力是不同物體之間交換引力子的結果。這一解釋的困難在於,始終沒有發現引力子。而且,物質之間的直接相互作用,就會產生題主的疑問。例如,日食時,月亮是否會阻隔引力的作用?顯然是不會的。否則的話,地球豈不要脫離太陽了嗎?

實際上,不存在完全獨立和自由的物體。否則的話,失去了物理背景的運動,是沒有任何物理意義的。任何物體的運動都有它們自己獨特的物理背景。例如,魚的遊弋是相對於水而言的,而鳥的飛翔則離不開空氣的存在。

在眾多的物理背景中,有一種物理背景是非常獨特的,就是我們宇宙的本底物理背景。所謂本底,就是最為基本的外部環境,平時不在意,但任何物體又都會或多或少地受到影響。

由於宇宙是具體的,由於普朗克常數h使能量具有不連續性,由於所有的微觀粒子都具有波動性,由於存在著微波背景輻射溫度,說明的確存在著宇宙的本底物理背景,該物理背景是由普朗克常數h定義的最小粒子構成的。由於該最小粒子具有不可再分的特性,因而被稱為量子,即存在著量子空間。

此外,根據盧瑟福用阿爾法粒子轟擊金箔的實驗,只有極小比例的粒子被反射回來,說明物質並非實體,原子的體積僅只是由電子的運動所形成的封閉體系。所以,在我們的宇宙中,只有量子及其激發態——光子是實體粒子,而其他粒子如基本粒子、原子和分子等都只是量子的封閉體系,是量子氣球,其內部空間充斥著離散的量子。

於是,量子空間就好比是量子的海洋,而物質只是海水的湧動所泛起的泡沫。物體之間的萬有引力就是海水的漩渦將它們向中心擠壓的結果,與物體之間是否存在第三者並沒有多大的關係。

因為,物質是封閉體系,會對外輻射熱能,使量子空間相對於該物體形成了熱的梯度分佈。當兩個物體相遇時,它們之間的量子空間會因疊加效應而具有更高的溫度(能量)。能量高的量子,具有較大的穿透性。於是,兩個物體內外側空間量子對它們的碰撞是不對稱的。由此產生的壓力差,就是萬有引力。

總之,由於萬有引力是藉助於量子空間的對稱性破缺而產生的,由於物質並非實體,所以在兩個物質之間出現的第三個物質,不僅不會阻隔引力,卻反而會增大彼此之間的吸引力。


淡漠乾坤


任何物體都有引力。關鍵是你用多大質量的物體、放在太陽與地球之間的什麼地方隔離。若質量很小、距離地球又較遠,則對於地球與太陽之間的引力影響並不大,若質量比太陽還大,放在二者之間,則地球主要受新物體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