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劉邦對於韓信之死的態度是“且喜且憐之”?他後悔過嗎?

桂樹可嘉


劉邦對韓信的態度一直以來都很複雜,韓信初到漢營時並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壯舉,但劉邦能夠聽從蕭何的建議將一個無名小卒提拔為“治粟都尉”,已經展現了他作為主公的心胸開闊,而韓信也並沒有讓劉邦失望,做了幾個月的“治粟都尉”,成績斐然,慢慢讓劉邦看到了他的才能,可作為平民出身的劉邦,最信任的當然是跟他從沛縣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況且對於一個曾經在項羽陣中鬱郁不得志的少年不可能一下就走進核心圈,因此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典故。此時的劉邦並沒不認為韓信將來可以作為漢營的中流砥柱,自己明明已經給了很大的信任了,結果你不滿要逃走,這在劉邦看來就是耍性子,愛來不來,可是從此也在他心裡結了梗。往後,韓信的軍事才能越發激起的漢軍的士氣,在他的領導下五一敗仗,善於用人的劉邦越來越將韓信視為自己帳下最厲害的人,從此韓信在軍中的威望不亞於劉邦,也就在這個時候,劉邦作為帝王的疑心病犯了。韓信攻打齊國之時,劉邦已派遣高陽酒徒酈食其說服齊國投降,但韓信聽從了蒯徹的建議直接攻打齊國一個措手不及,導致酈食其被烹殺。也許攻打齊國這事是韓信和劉邦的默契打法,但面子上韓信擅自出兵的確損了劉邦的一員大將,肯定有怨氣啊。況且後來在劉邦被困滎陽時要求封假齊王才出兵搭救,此時的劉邦對韓信一定是恨之入骨,但又鑑於他在軍事上的成就及當時的局勢,只能穩住韓信,冊封他為正牌齊王。垓下之戰時,韓信遲遲未到,甚至蒯徹勸說韓信自立,雖然最終並沒有採納蒯徹的建議,但對於劉邦而言,此時的韓信已經必死了,最終劉邦答應擴大韓信的封地,韓信才帶兵前來一舉拿下了項羽,成就了自己“兵仙”的封號。韓信的能力和威望,統兵作戰的能力在劉邦集團中無人能及,但劉邦年紀大了,身體也不好,如果韓信不能解決,一旦劉邦西去,無人能夠鎮壓韓信,況且劉邦曾答應韓信不殺他,在劉邦心裡是很複雜的一種表現,雖然後來韓信是被呂后直接殺死的,但是劉邦知道韓信死後的態度是;且喜且憐之。 劉邦的這一態度也表明,他是非常希望韓信死的。而劉邦除掉韓信的根本原因就是為了穩定劉氏的江山。




天天扣腦闊


"且喜且憐之"說明劉邦第一是心頭大快,終於除了心頭之患。第二免不了還念一點舊情,動了一點側隱之心。他並不後悔。對待他二人的關係和結局,一般人都用"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樣結論來評價,責任全在劉邦一邊。其實,劉邦固然有對功臣薄倖的一面,而韓信確實也不斷犯忌,惹下了取死之道。千不該,萬不該私通陳豨謀反,證據確鑿,無法抵賴。韓信大概在政治上是個文盲,不知道如何與君主相處。也不知如何明哲保身去避嫌,反而整天誇耀自己的功績,並口出怨言。即使對自己過去的老部下,還是頤指氣使,儼然還是當年的大將軍。即使對劉邦不恭維,也不能言語相譏,畢竟人家是皇帝啊!所以韓信犯了皇家大忌,能善終嗎?


天山月3


韓信死了,去了劉邦的一塊心病,按道理劉邦應該十分高興才對,但是在《史記·淮陰侯列傳》裡,劉邦得知韓信的死訊後,他的反應很耐人尋味,他先是高興而後又有點憐惜韓信。

高祖已從豨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史記·淮陰侯列傳》

劉邦建立西漢王朝後,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穩固自己的統治,為此對於那些曾經和自己一起圍剿項羽的盟友們,必須痛下殺手才行。這裡面最有實力的人就是韓信、彭越和英布,劉邦最先對付的也是韓信,先是把他從齊王遷為楚王,把齊國封給了自己的兒子劉肥。而後又找了個藉口,讓陳平派人誣告韓信謀反,把韓信貶為淮陰侯,並且留在了京城,就在自己的身邊,嚴加管束起來,這個時候的韓信,已經成為了劉邦的階下囚,無兵無權之人,就好像拔掉了獠牙的猛虎,基本上失去了威脅。

至此劉邦終於放下心來,因為韓信對自己已經不構成任何直接威脅了,但韓信非凡的軍事才能始終是潛在的威脅,因為他可能為他人所用,關於這一點劉邦不得不防。因此在離開京城去討伐陳豨叛亂的時候,留下蕭何和呂雉在京城來主持大局。

上自將而往,信病不從。陰使人至豨所,曰:“第舉兵,吾從此助公。”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后、太子。——《史記·淮陰侯列傳》

結果這個時候,韓信串通陳豨謀反的實證被呂雉挖了出來,這下子韓信百口莫辯了,當然呂雉就沒有給韓信替自己辯駁的機會。通過韓信舍人的供詞,坐實了韓信謀反的實據,但是韓信平時一直稱自己有病在身,不聽從呂雉的召喚,為此呂雉找到了丞相蕭何,讓他出面請韓信入宮。

呂后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賀。相國紿信曰:“雖疾,彊入賀。”——《史記·淮陰侯列傳》

韓信對於蕭何並不是信任,而是在他看來,蕭何和自己處境類似,都遭到劉邦的猜疑,這個時候的蕭何,似乎沒理由和呂雉串通,一起對付他。但是韓信對於蕭何而言,不過是一枚棋子,捨棄了並不會滿盤皆輸,但如果不捨棄卻隨時有性命之憂。蕭何代表了整個功臣集團的態度,如果他不對付韓信,就表示功臣集團和異姓諸侯是一丘之貉,恐怕劉邦的屠刀就會落在他的頭上。

對於韓信的死,你說劉邦完全不知情,我是不相信的。在離開京城去討伐陳豨的時候,對於京城的安排,就是給了呂雉和蕭何臨機處置之權,至於用不用那就是呂雉和蕭何的事了。對於韓信,劉邦相殺又怕揹負罵名,這下可以安心了,理由呂雉替自己找到了,韓信串通陳豨謀反,人證物證具在,因此劉邦高興是發自內心的,呂雉做了他想做而沒做之事。

至於憐憫,劉邦也是人,也是有感情的,韓信死了以後,劉邦終於可以用朋友的角度來看待韓信了,可惜,天妒英才!

因此劉邦的高興和憐憫,都是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感,只是因為角色和角度不同而已,劉邦和韓信之間既是君臣,也是朋友,因此才有了劉邦複雜的情緒和矛盾的表現。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