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曹丹姝與她的報國之夢,終究是做了仁宗的花木蘭

文|烏啼月

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沒能忘掉你容顏,夢想著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見,從此我開始孤單思念。

《清平樂》:曹丹姝與她的報國之夢,終究是做了仁宗的花木蘭

能在歷史上青史留名的女子自是很少,即使是在文人鼎盛的宋朝亦是如此,在未看《清平樂》時,宋朝著名女子我只知道幾個,還都是泛泛而知。佘賽花(佘太君)、蕭綽(蕭太后)是看《楊家將》系列篇而知,詞人李清照,則多虧上學背了幾篇她的作品。

清平樂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當屬劉娥(劉太后),當她身著帝王龍袍祭祀祖廟之時,我便意識到她就是那個時代的最高裁決者,是君臨天下的王。當她回頭的那一瞬間,我想她屬於那個時代,那個時代也屬於她。

一個女子的傳說本就不容易,更何況是權傾朝野的女政客。所以我希望她是可以享受龍袍下葬的,那本是她應得的。以此寫下本文,若有偏見請勿見怪。

《清平樂》:曹丹姝與她的報國之夢,終究是做了仁宗的花木蘭

第一幕:忠君之心,盡綿薄之力

正值天旱,百姓向天祈禱說著看在官家捱餓的分兒上就趕緊給點雨時,曹丹姝便以官家捱餓不就是做做樣子給百姓看作為質疑。此時的曹丹姝對宋仁宗實在是偏見。(看來人人皆有偏見)

等到晏殊來賑災時,曹丹姝才對宋仁宗有一個初步的瞭解,他不僅祭天亦盡力施救百姓。此時的曹丹姝自行慚愧之餘,毛遂自薦希望能夠抄寫藥方,幫助官差查記災情之人,也為陛下,替百姓做點事。

歷史上自然是沒有這一說,即使是做了皇后,《慈聖光獻曹皇后傳》也是寥寥數筆,提及的內容甚少,皆以品德高尚之修飾詞冠之。所以倒是希望清平樂這些故事可以讓歷史人物的光輝形象躍然紙上。

作為百姓為官家盡綿薄之力,乃是曹丹姝的擔當,亦是她希翼報效宋仁宗的開始。

《清平樂》:曹丹姝與她的報國之夢,終究是做了仁宗的花木蘭

第二幕:希入朝官,傾其心血

自從那天以後,曹丹姝便愈發對宋仁宗這位天下仁君好奇,亦是生愛慕之心。“若為男兒身,定將去得朝堂之上,傾盡才能心血,輔佐仁宗成千秋功業。”

曹丹姝作為將帥之後,又飽讀詩書,所以懷揣報效國家,報效君王這樣的理想,說出類似這樣氣勢磅礴的話一點也不奇怪。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夏日絕句》李清照

接下來的劇情則是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夢想還是要有的。曹丹姝憑藉“醜”入了宮,成為了曹皇后。歷史上宋仁宗也確實是不待見曹皇后,甚至可以說是冷漠,《清平樂》將後宮的細節放大了,也許美化了幾分。

曹皇后心思細膩自然是看出了宋仁宗的不待見。於是她決定做他的後宮之臣,替他管理好後宮。(查閱相關資料,宋仁宗有17位妻妾,還有一個未曾忘記的初戀)

《清平樂》:曹丹姝與她的報國之夢,終究是做了仁宗的花木蘭

第三幕:願為木蘭,護君左右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憂。女亦有所思,女亦有所憂。党項賊心起,僭越稱帝王,遣人送謝表,字字辱大宋。仁宗無子嗣,故不可親征,願為宋木蘭,從此替君徵。(憂:憂國憂民)

雖然我確實希望她可以征戰沙場,成為巾幗英雄,但因為是正史的緣故,曹丹姝確實沒有做成戰場上的花木蘭,但請不要遺憾,在我看來她到底還是做了君的木蘭。

公元1048年閏二月(正月),曹皇后明明告知宋仁宗不要再過一次元宵節了,可是宋仁宗偏偏要賞燈賞月。過了三天後,幾個衛兵叛變了,殺了幾個人,然後氣勢洶洶朝著宋仁宗所在地襲來。只見曹皇后鎮定自若,將其宮殿關閉,且將宋仁宗護在身後,頃刻思考後作出了叛變者必要放火的判斷,於是命太監、宮女們取水等待。然後就是著了火,最後滅了火。(歷史是這麼寫的,難道是曹皇后的第六感?)

《清平樂》:曹丹姝與她的報國之夢,終究是做了仁宗的花木蘭

宋仁宗這個大豬蹄子不僅沒有感謝,而且還抱怨(大概是失了面子)。還提到一點的是曹皇后賞賜了這些救駕有功之人,然後也將叛亂的小宮女殺了(儘管已經求得宋仁宗原諒了)。果然能做皇后的不是一般人。

終究曹皇后還是做了仁宗的木蘭,能治其後宮,亦能護他周全。在仁宗去世之後,她還替他守了16年的宋朝。

不吝賜教,可以的話,就留下個腳步。#清平樂#

附上原本,其一為《宋史全文卷八下》(宋仁宗本紀);其二為《宋史·慈聖光獻曹皇后列傳》

①慶曆八年閏正月,帝將以望夕再張燈,後諫止。後三日,衛卒數人作亂,夜越屋叩寢殿。後方侍帝,聞變遽起。帝欲出,後閉閤擁持,趣呼都知王守中使引兵入。賊傷宮嬪殿下,聲徹帝所,宦者以乳嫗毆小女子紿奏,後叱之曰:“賊在近殺人,敢妄言耶!”後度賊必縱火,陰遣人挈水踵其後,果舉炬焚簾,水隨滅之。是夕,所遣宦侍,後皆親剪其髮,諭之曰:“明日行賞,用是為驗。”故爭盡死力,賊即擒滅。閣內妾與卒亂當誅,祈哀幸姬,姬言之帝,貸其死。後具衣冠見,請論如法,曰:“不如是,無以肅清禁掖。”帝命坐,後不可,立請,移數刻,卒誅之。——《宋史·慈聖光獻曹皇后列傳》

②戊子慶曆八年春正月辛未……辛酉,崇政殿親從官顏秀、郭逵、王勝、孫利等四人謀為變,殺軍校,劫兵仗,登延和殿屋入至禁中,焚宮簾,斫傷內人臂。其三人為宿衛兵所誅,王勝者走匿宮城北樓,經日乃得,而捕者即支分之。——《宋史全文卷八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