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的農民,以後發展要往哪個方向努力?

用戶3801022996186


很多人都感受到最近幾年,農村的形勢變化之快,但說到未來到底會往什麼方向發展,也很難說得清。不過,結合目前的一些國家政策,以及市場趨勢,我們大致能夠看出一些端倪,並不一定能夠完全命中,但對大家也有一定參考價值:

① “種地” 或成為一種投資項目

過去幾千年,種地對於農民來說是一種家庭勞動。但這種局面很快就要改變了,今後的農業生產講究現代化、規模化、機械化,只有擁有足夠的資金和實力,才能運作好一個種植項目。小農經營不會徹底消失,但很難參與市場競爭,只能保持自給自足。

② 承包地、宅基地成為可變現的資產

以前農村的土地是不能亂動的,想用來貸款銀行也很少會受理。但自從國家提出 “三權分置” 之後, “土地流轉” 的興起讓農村土地可出租、可貸款、可變現。對於農民來說,多了很多選擇餘地,如果不想種地就可以出租給別人,自己收租金;想創業的話也可以用土地來抵押貸款。

③ 農產品直達消費者

目前,絕大部分農產品到達消費者的餐桌之前,都有中間商在賺差價。這一方面導致農民的利潤很小,一方面又讓消費者抱怨農產品貴。未來幾年,互聯網和物流的進一步發展,有望實現讓農產品直達消費者。

④ 城鄉福利統一,“新型農民” 成為吃香職業

我國現在已經逐步取消農業戶口,下一步就是要推動城鄉一體化,特別是社會福利方面的一體化。由於農業戶口取消,所以今後 “農民” 將不再是一種固有身份,而是一種可選擇的職業。並且,這個職業需要拿證競爭上崗,有技術、有管理能力的人,才能成為 “新型職業農民” 。

⑤ 農村人口進一步老齡化

未來,青壯年勞動力仍然會往城市聚集,而待在農村的主要有兩種人:一種是有錢的城市老人,因為看重農村的自然資源,到農村的康養基地生活;一種是承包大型農業項目的人或者是農場主,這些人的年齡通常也偏大。

⑥ 農業生產者更注重市場,而不是補貼

補貼對於農業固然重要,但如果全國大多數農業生產者選擇項目時,主要是盯著國家補貼,也從側面說明農產品市場行情還不夠好。未來10年,我國的農業很可能從以政府調控為主,轉向以市場化為主,能否賺錢,全憑能力和實力。


詩狼別號打油王


農民越來越難是肯定的,但也不是絕對的!今後的經濟發展應向中西部轉移,現在國家已經在這樣做了,像重慶一樣建山城,應是大方向,把平原留出來種糧食,因為平原才能實現全機械化耕種,把農民從種田中解放出來,這樣不但解決了全國人民的吃飯問題,把飯碗真正端在中國人自己手裡!而且還可以推進城鎮化發展,真正實現變農業大國為工業大國!何樂而不為!


用戶守護正義


當今社會的農民,以後發展需向現代新型農民轉型,只有這樣才能踏上新時代發展的步伐。而要想實現轉型,就應從以下幾方面去努力:

一是不斷更新思想觀念,徹底轉變小富即安思想。能夠認識農業生產中的新鮮事物,敢於嘗試新的種養方式,但不是盲目崇拜去冒險,而要由小量試驗到大量應用,然後直至成功發展,最為理想的是達到可以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二是善於學習科學種養技術,掌握適用的機械化作業操作技能。學習農牧業科技知識要目標明確、計劃可施,不圖虛名、不為形式,而真正能夠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農業生產中。

三是在實際農業生產過程中,做個務實者。既可以保持農業生產方面的優秀傳統文化,又能夠將新時代科學生產技術融入農業生產中,有效推動農業生產發展。如傳統農耕講求精耕細作,在應用科學種植的過程中也不可忽視這一點。

四是做一個懂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比大說小,大的農業生產經營單位需經營管理好,就是小的家庭也一樣需要經營管理。常言道穿不窮吃不窮不會安排一輩子窮。這裡所說的安排有計劃和經營管理的意思,也就是由過去那種粗放經營轉向集約化經營。農民最憨厚的一句話:自家地裡種出來的不打不算,不值幾個錢。實際說句小氣話:一顆糧食也是苦一點汗一滴種出來的。古詩寫得好“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已經把這個道理說得很透徹。所以要改變大手大腳粗放經營管理方式,納入集約化經營範圍。

五是積極響應黨和國家號召,充分利用好黨和國家在農村的各項優惠政策。依法享受國家施行的農村社會事業保障政策,主動辦理醫療、養老等保險手續,將自己納入社會保障範圍,做一個健康長壽的新型農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