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品诗】石嘴山历代诗作赏析 ① 诗意萌动

播放

暂停

进入全屏

退出全屏

00:00

00:00

重播

刷新

试试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她的漫天诗雨扬扬洒洒,浸润着每一片充满诗意的华夏大地,身处西北边陲的石嘴山也不例外。在沐风栉雨的岁月中或短歌,或长吟,流露出另一种风韵。虽然市境内往来的多是荷戈之士,诗作的数量也不是很多,但这些诗歌就如同他们不畏艰难登临此地的脚步一样,尽管略显稀疏,却一样咚咚作响,震人心魂。


从石嘴山市的历史沿革和辖区变迁来看,市境自秦汉时起就长期属于边塞要冲,随后在与境外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几经易手,在《史记》、《汉书》等史书的记载中也留下了不少华章伟句,但唯独没有留下相关诗句。从目前历史资料上看,市境真正可考证的入诗时期不是在我们期待更早的秦汉时期,而是在我国诗歌的盛世——唐朝。也就是说,石嘴山的诗歌缘起是伴着盛唐之音大步而来的,那么,为什么描写石嘴山的诗歌没有和史书中的记载同步,为什么市境最早入诗不是在秦汉时期呢?这不能说是萦绕在笔者心头的一个未解之谜。而这个疑问也只能在今后的探索研究中加以考证了。

【读书品诗】石嘴山历代诗作赏析 ① 诗意萌动

【诗意萌动】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迎来了第一个远足市境赋诗长吟的大诗人——王维,或许是盛唐之音的四方远播,又或是诗人自己经历的机缘巧合。公元737年,善于描摹吟唱山水的王维,却首先为石嘴山留下了他边塞之行的诗歌佳作《老将行》: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


据考证,这首王维早期的诗作中描写的战争场面,应是在贺兰山最北部(今惠农区)与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之间拉锯战的真实写照。从地理位置上讲,石嘴山市境正是贺兰山的北起之地。贺兰山尽管多次入诗,而且所入诗作大都是不俗之作,但第一次写到贺兰山石嘴山段的,还是这首诗。因此,《老将行》为我们石嘴山市一入诗便营造了一种烽火兵戎的激烈场面。自此之后,描摹石嘴山市的诗作便与战争紧紧地联系起来。著名边塞诗人李益的《五城道中》一诗,便记述了五城之一的定远城(即今平罗姚伏)的边城景象。


金铙随玉节,落日河边路。

沙鸣后骑来,雁起前军度。

五城鸣斥堠,三秦新召募。

天寒白登道,塞浊阴山雾。

仍闻旧兵老,尚在乌兰戍。

笳箫汉思繁,旌旗边色故。

寝兴倦弓甲,勤役伤风露。

来远赏不行,锋交勋乃茂。

未知朔方道,何年罢兵赋。


因此,不论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的伟岸豪迈,还是“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唐.韦蟾)的安宁乐业,都或多或少的带有一丝战争后短暂的闲适之情。因为,烽火边塞才是石嘴山在古代很长时期的真实写照。


岁月无声,一个地区的历史轨迹往往和她所属的这个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随着唐帝国的衰落,晚唐时期,市境内与当时大部分地区一样,战火连连,此起彼伏,市境内多种军事势力也此消彼长,反映在诗作中,以卢汝弼的《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四)最为生动、传神,也最为有名。


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

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


全诗格调急促高亢,在纷飞的战火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其时其地其人的艰难困苦,但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当地军民齐心御敌、积极乐观的英雄主义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石嘴山市境内的军民在古时就历尽战火洗礼而不坠其志的优良传统,这无疑也是我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一个小小写照。


历史是一首首真实鲜活的诗,而诗又是一段段凝固在书页上的历史。自唐之后,五代十国、宋元以来,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强大,汉族政权的南移,市境基本上处于少有人烟聚居常驻的游牧之地。


因此,记录有关市境的诗作基本在这一时期了无生气,暗淡了许多,只留下后人对岳飞《满江红》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中“贺兰山”的地点归属争论了,倒是元朝礼部尚书贡师泰的《杨德章监宪贺兰山图》是这一时期少见的诗作。


太阴为峰雪为瀑,万里西来一方玉。

使君作对兰山图,不数江南众山绿。


但这样的写景之作似乎不能代表一方民众之声,因而在写实主义浓烈的诗作面前显得和者甚寡,石嘴山在等待着一个诗意迸发的时期到来。

来 源:石嘴山市新闻传媒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