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标题,你也许会嘲笑一番。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于是,为了抢占起跑线,大把父母把目光投向房地产。
这些年关于“学位”的维权此起彼伏。当然,一方面与开发商的宣传口径有关,另一方面,恐怕是家长们的功利心在作祟——当初买房就是看中了小区边上有XX名校。
可是,你真的知道,什么是“名校”吗?
绝大购房者其实搞坨不清,反正只要带“长郡”、“师大附中”、“雅礼”、“一中”、“博才”、“清水塘”之类字眼的,都是好学校。
这种认知不是没有道理。
但是,我还是要说,在这些品牌到处都是、且数量还在增长的时代,“读名校”就是一个伪命题:
1.
真正的名校你不用想
带帽的名校你不用抢
本地老口子是不用太担心教育问题的。长沙“名校”们的根在老城区,比如枫树山、清水塘、大同、博才、各高校附小等,只要户口还在,入学基本没有太大的障碍。
部分单位子女也不担心上不了好学校。比如我一大学同学,家住市府家属院、上班在岳麓山下,小孩入学即可选择长沙市实验小学,也可选择师大附小,可谓幸福的烦恼。
富人们也不会过多考虑学区。既然公办学校达不太满意,那么多花点钱读私立学校也不是什么难事……
抛开这些人群,剩下的,多是迁入长沙的普通人。
这群人里,多是他们眼里low到爆的“村小学”、“乡中学”走出来的。过年回去一看,学校几乎还是当年的模样。
过往的经历时刻在提醒:“杂牌”学校设施落后、水平不行,小孩读书一定要上“名校”。
问题是,你眼里所谓的“名校”,搞不好也是在这种类型上升级更名而来,或者是全新建设。
这些学校,用球迷的话说,要么底蕴不够,要么没有底蕴。
如果说“川塘中学”,或许在心里打鼓:听上去好像不咋地?但是它更名为“师大附中博才梅溪湖中学”后,你还坚持此前的第一印象吗?
实际上,这样的学校在长沙比比皆是。就拿名校遍地的梅溪湖来说,西雅小学其实叫“天顶小学”,长沙市实验小学梅溪湖分校原来是地道的村小……摇身一变,已是逼格满满。
这样的局面,已在在长沙各个片区轮番上演,河西无处不博才、城北到处清水塘、雨花遍地砂子塘、全市处处长郡、附中……
所以,不必盲目崇拜名校。真正的名校你抢不到,带帽的名校你不用抢。
另一个问题是,名校之名在于名师。可你想过没有,名校平地而起易,名师的养成是否有那么简单?
当然,也不用过于悲观。毕竟教育集团化已经成形的今天,在“名校”的光环下,统一的教学模式与标准的加持,各个学校的实力已今非昔比。
教育资源的均好、均衡化发展,这是教育集团化之功,更是城市发展的必然。
所谓名校,需要我们理性看待。
2.
没有摆正教育观
上了名校也枉然
家长们把学校品牌看得太重,其实不是一件好事。
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人们把小孩教育的重心放在了学校。
这是历史的结果。回顾80后、90后的成长历程,学校始终是主战场。可以说,当我们为人父母后,基本延续着这样的思想。
有人表示,让孩子尽可能接受优质教育,是为了打破日益沉淀的“阶级固化”。
可笑。
我们聚焦孩子起跑线的时候,人家在带着孩子周游世界;我们逼着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人家在领着孩子结识大师名家;我们耐心为孩子批改作业,人家在试着用外语讨论艺术与哲学……
企图靠所谓名校成就孩子一生的我们,更像是精明的糊涂蛋。但无奈的是,我们似乎别无他选。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不是说学校学习不重要。
学校更多的是提供基础知识,但世界观、价值观的养成,怕是更多仰仗家庭教育来实现。
可怕的是,我们对逝去岁月的惋惜、对未来可能的美好,步入中年的这一代只寄希望于下一代。
或许这就是宿命。
系说2019·
长沙楼市的名校热,你怎么看?
你的置业顾问,为你深度解析当前楼盘。
在公众号对话框,输入楼盘全名称,即可获取对应置业顾问联系方式。
欢迎大家爆料、交流、供稿
微信群
地产中文系交流群欢迎你加入
入群办法:
1,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地产中文系
2,扫描公众号文末二维码通过后即可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