悶聲發財的迪卡儂,這次又走在了新零售的前面

“看似保守的迪卡儂,在零售新模式的探索上,卻表現出了另一種激進。”

悶聲發財的迪卡儂,這次又走在了新零售的前面


好文3058字 | 5分鐘閱讀

來源:新零售商業評論(ID:xinlingshou1001)

作者:章蔚瑋,新零售商業評論編輯


當迪卡儂遇到餓了麼,是一道商業偽命題嗎?


這兩天,迪卡儂在北京等地的部分線下門店正式上線餓了麼。


首批上線超過200款產品,其中包含戶外登山、徒步、瑜伽、健身、足籃球、游泳、潛水、衝浪等多種暢銷商品。而目前,多地消費者已經可以像點外賣一樣“線上逛”迪卡儂,3公里內可以實現30分鐘內送達。


一個外賣平臺,一家線下體育用品大賣場,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業態,是否能碰撞出新的火花?


悶聲發財的迪卡儂,這次又走在了新零售的前面


“我行我素”的迪卡儂


來自法國的迪卡儂,在體育零售界,是一個特別的存在。


不隨大流。從2003年在中國開出第一家店以來,10年間,迪卡儂在國內的店鋪數量僅39家。


同類品牌在同一時期的開店數量已達到數千家,李寧、安踏的門店數量在同期更是逼近上萬家。迪卡儂因此,一度被認為錯過了中國體育用品市場的黃金10年。


但迪卡儂始終保持自己的節奏。在2010年,受到市場大環境影響,國內運動市場遭遇10年來最大滑坡,當時,排名靠前的幾家運動品牌都相繼陷入關店潮。


一個標誌事件是,在北京商業中心王府井大街,耐克旗艦店宣佈關店,而同一時間,迪卡儂在北京郊縣升級了當時在亞洲最大的一家門店。


隨後,迪卡儂開啟了中國市場的逆襲之路。從2012年開始,迪卡儂逆市新增16家門店,並保持勻速上升的勢頭。


根據2017財年迪卡儂公佈的業績,中國市場營收達105億人民幣,創造出進入中國市場15年以來的歷史新高。


2019年,迪卡儂集團全球總銷售額達124億歐元,同比增長9%,比耐克集團營收增幅高出2個百分點。


慢節奏的迪卡儂,不激進擴張,不賺快錢。正當全球都颳起炒鞋風的時候,迪卡儂依然“我行我素”地推出低價款。


進入中國17年,迪卡儂始終擁有高人氣,正是源於其親民的價格,多元的產品品類,以及舒適的體驗度。


在中國,迪卡儂每家賣場的佔地面積從幾千平米到上萬平米不等。銷售的商品,從基礎體育健身用品,到馬術、高爾夫小眾運動裝備,SKU高達上萬個。有網友調侃,進了迪卡儂,就很難走出來。


悶聲發財的迪卡儂,這次又走在了新零售的前面


從2011年開始,迪卡儂啟動降價模式,兩年內降幅達到5%。如今,在迪卡儂的賣場內,一雙男士跑鞋,售價99元,是一雙同類耐克跑鞋價格的五分之一;男士運動POLO衫,售價99元,僅為阿迪達斯同類產品的三分之一。


差異化定位,讓迪卡儂鎖定了一批理性的中產消費者。據迪卡儂內部調研數據顯示,主要顧客群的人均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顯然,他們的消費偏好是理性和實用。


悶聲發財的迪卡儂,這次又走在了新零售的前面


著眼未來20年的零售模式


看似保守的迪卡儂,在零售新模式的探索上,卻表現出了另一種激進。


迪卡儂是最早一批在零售業使用RFID技術的公司。據統計,迪卡儂每年有3500款新品上市,單個賣場擁有上萬種單品,龐大的產品庫倒逼著迪卡儂技術上的創新。


通過RFID,能夠完成產品數字化錄入、管理、分析,從而實現全生命週期的數字化管理,迪卡儂旗下85%產品使用了RFID標籤,庫存盤點,商品搜索,通過電子標籤,效率提升5倍。


目前,迪卡儂正在測試人工智能+機器人+RFID的新技術融合,進一步降低人工成本。


同時,作為黑客松(編程馬拉松)的合作伙伴,迪卡儂還曾嘗試探索大數據商圈客群分析、實現線上線下庫存管理,以及實時互動的門店電子地圖等。


注重線下體驗,又不缺客流的迪卡儂,在新零售模式上的嘗試,比宜家、Costco走得更快、更早。


2009年,迪卡儂將在法國推行的電商模式搬到中國市場;2010年3月,迪卡儂天貓旗艦店正式開業,在2012~2014年間,迪卡儂天貓店的銷量增長超過100%……


梳理迪卡儂的發展軌跡就不難發現,低調、特立獨行、富有遠見,這些特質正是確保其穩健上漲,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的根本。


正如迪卡儂中國管理層所說,公司更看重長遠利益,而非眼下的得失。


悶聲發財的迪卡儂,這次又走在了新零售的前面


據瞭解,在中國,迪卡儂運作的項目合同均在20年以上。而此次,迪卡儂與餓了麼的合作,同樣可以被看作是一場佈局未來20年的零售模式。


且不論運動商品在外賣這個場景下是否有足夠的需求,對迪卡儂或餓了麼而言,這場合作更像是一場零售新實驗。而支撐這場合作的,正是多年來迪卡儂進行的數字化佈局與準備。


悶聲發財的迪卡儂,這次又走在了新零售的前面


科技開拓商業想象力


疫情的爆發,在某種程度加速了這場線上線下的零售實驗。


2020年2月,連鎖文具品牌晨光上線餓了麼,外賣文具。


2020年3月,連鎖書店品牌言又幾與餓了麼合作,推出圖書外賣。


2020年4月,華為新機P40 pro通過直播在餓了麼同步首發,用戶一旦下單,最快30分鐘就能拿到手機。


從數碼、書、文具到如今的服裝、鞋類,越來越多非餐飲零售業態,開始接入外賣平臺。這是一場被加速的本地生活改革,對於試圖在線上尋求自救的傳統零售業而言,所面臨的是更深入的供應鏈改造。


以言又幾為例,成都凱德天府店在餓了麼平臺上線3310種商品,商品的數字化是第一道難關;對於負責揀貨的店員而言,如何快速地在2862平方米的店內找到訂單中的商品則是另一道需要改善的流程。


“書的分類方法很多,一本書需要找幾處書架才找得到。”一位店員在採訪時說。


加快數字化改造節奏,恐怕是傳統零售企業在上線外賣平臺前要完成的一道必修課。而一旦打通這道數字關卡,線下零售或許有望迎來一片新天地。


去年,良品鋪子曾向零售君透露,外賣訂單量已經佔到了其門店訂單的10%,而他們的目標是推動線上外賣業務佔比達到50%,即在人工成本幾乎不變的情況下,門店的坪效將得到提高。


新華書店目前已有30家門店上線餓了麼平臺,其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即時配送平臺,新華書店網點密集的優勢可以得到充分發揮,“在上海所有區縣,幾公里內就有一家實體店”。在這位負責人看來,通過即時配送,有機會激發購書者新的購買需求。


悶聲發財的迪卡儂,這次又走在了新零售的前面


除了激發新需求外,通過上線外賣平臺,使得傳統零售企業在線下門店的基礎上疊加了前置倉功能。


截至2020年1月底,迪卡儂在全國116個城市有308家實體店;晨光文具全國範圍內有7萬家門店;新華書店全國有12000家連鎖門店……這些高密度網點的活力或許將通過即時配送系統被再次激活,構成一個全新的本地生活購物網絡。


悶聲發財的迪卡儂,這次又走在了新零售的前面


即時配送能否刺激衝動消費?


或許有人會質疑,像服裝、鞋類這樣的低頻消費品類是否有即時配送的消費需求?或許更好的提問方式應該是,即時配送能否提升低頻消費商品的消費頻次?


回顧過去十年,人們的日常生活留下了種種被科技改造的痕跡:


從路邊揚招出租車到通過手機App隨時打車;從到商店購物變成坐在家裡用手機購物,等物流配送上門;從去醫院排隊掛號,到提前在線預約各大醫院的專家醫生……


科技正不斷創造新的商業場景。電商的出現,已經創造了更快、更有彈性的消費需求。那麼計劃性消費,是否有可能被更快的配送服務所打破?


阿里巴巴產業互聯網中心主任、湖畔大學教授陳威如曾列舉過一個場景:


晚上你要去參加一個社交晚宴,見一些重要的老朋友。17點準備要打扮出發的時候卻發現,整個衣櫥裡沒有一件適合晚宴的衣服,怎麼辦呢?


這時如果有人告訴你,下載一個App,它能夠在你周圍5公里、10公里甚至20公里的所有門店內找到符合你的尺碼和需求的衣服,並且在30分鐘內就能送上門。


你是否會下載這個App並下單?更進一步的,一旦這樣的習慣養成,“30分鐘送達”或許就變成了服裝銷售的標配。而服裝的購買可能就不再是計劃性消費,而變成了衝動即時性消費。


通過供應鏈發展,提高交付速度,從而增強銷售競爭力和品牌佔有率的方法,或許已經代表了未來的一種新趨勢。而這一次,慢悠悠的迪卡儂又走在了前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