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產車逐漸變得越來越好,但是感覺遇到的前進的阻力越來越大?

我來掃落葉


國產車越來越好,但是前進的阻力越來越大。

身為汽車行業從業者,我的感覺跟你一樣。但我覺得這是好事,一是證明自主品牌的實力已經威脅到合資品牌了,二來也自然淘汰一些不思進取的自主品牌,避免消費者掉坑。而這些前進的阻力正是來自於這些合資品牌對手,下面我分兩部分來說一下國產車有沒有變好,以及前進的阻力來自於哪裡。

國產車有沒有變好——對比五年前的國產車

首先是外形方面,國產現在的造型逐漸走出了自己的家族化風格,不在是以前的模仿抄襲套路,原創度越來越高,也逐漸請得起國際設計師,甚至是豪華品牌的設計師。比如長城請來了前寶馬設計師皮埃爾,它曾主導設計了寶馬X5/X6等經典車型,隨後為長城建立了WEY品牌。還有比亞迪請來了奧迪的設計師艾格,為比亞迪設計出來“龍顏”家族化造型。更厲害的是紅旗,請來了前勞斯萊斯設計師泰勒,為紅旗打造出了H9,前者曾主導設計過勞斯萊斯庫裡南。

2015款的比亞迪唐外觀,參考的是2003款的雷克薩斯RX,包括比亞迪S6也一樣。

全新一代的比亞迪唐,可以說是脫胎換骨,外形原創度高,內飾豪華,不輸豪華品牌。然後是三大件上國產車的進步,雖然大家一直都吐槽國產車的三大件不靠譜,但現在隨著國產車的三大件質量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信賴國產三大件。而之前自主品牌由於沒有自己的發動機生產能力,所以都只能買三菱淘汰的發動機,動力一般不說,價格還貴,可供選擇的品種也不是特別多,非常制約自主品牌的發展。

曾經風光的瀋陽航天三菱發動機廠

但是慢慢的從無到有,自主品牌開始摸索自己的發動機研發能力,目前發動機比較有代表性的有長安的藍鯨系列發動機,它最新出的1.5T發動機各項性能媲美大眾的EA211。另外,奇瑞的發動機也做到了和豐田發動機一樣高的熱效率,可以說自主品牌在發動機上的發展相比10年前基本是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對於那些不思進取的廠家,比如說眾泰,靠著買三菱發動機和抄襲的外觀火過一陣子,但終究是過眼雲煙,現在也是要死不活的。

最後是在底盤調教功力上的提升,就像吉利的老總李書福在剛開始造車的時候說的“車子就是沙發加四個輪子”,這也說明了當時大家的造車意識僅僅停留在硬件的堆砌上,沒有意識到“汽車調教”的重要性。而現在國產汽車的底盤技術基本是國際化的團隊,調出來的底盤也是有國際範。自主品牌在學習國外技術的同時,也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車輛調教的人才,而這些代表車型有奇瑞、領克等。

15萬以下SUV市場基本被自主品牌壟斷,合資品牌SUV價格下探

如果說現在有人想買15萬元內落地的SUV,我基本都會推薦自主品牌的緊湊型SUV,為什麼呢?因為這個價格區間的SUV,買合資品牌也只能買大小型SUV,而且還是低配的。但是買自主品牌SUV卻可以買緊湊型的頂配,空間更大、配置更高,而且自主品牌在SUV領域已經耕耘多年,性能和品質都還不錯。這裡的代表車型有長安CS75PLUS,哈弗H6等。

然而合資品牌不會眼睜睜的看著這塊蛋糕被自主品牌牢牢霸佔,所以它們開始做一些中國市場特供的車型。比如說大眾的捷達品牌,一汽大眾將捷達獨立成一個品牌,專門生產10-15萬元之間的SUV和12萬元以內的轎車。而這些SUV基本都是以大眾的SUV為基礎,將原本的雙離合更換國人喜聞樂見的愛信AT變速箱,然後再以大眾背景合資車的身份低價衝擊自主品牌SUV市場。大眾的這套策略的確很有效,捷達的首款SUV VS5上市沒多久銷量便破萬,不過這對於一些強勢自主品牌影響並不大,只會加速一些二線自主品牌的滅亡。

以比亞迪為代表的新能源企業已經讓國外汽車品牌刮目相看

內燃機已經發展了快100年了,中國汽車起步晚,只趕上了內燃機時代的尾聲。但是那些堅持新能源研發的車企卻闖出了自己的一條路,並且讓強勢的外國品牌刮目相看,紛紛尋求合作,這個企業就是比亞迪。

從最開始的比亞迪與奔馳合作的騰勢電動車,到後來車展上豐田派出技術人員研究比亞迪的底盤,再到大眾CEO偷偷試駕比亞迪唐DM,一件件事都說明了比亞迪的新能源技術已經逐漸在世界嶄露頭角,在世界新能源汽車領域逐漸有了較大的影響力。最近比亞迪與世界汽車巨頭豐田宣佈合作,更是證明了比亞迪的實力。

總的來說,雖然自主品牌的發展之路歷經坎坷,但是自主品牌的學習能力還是很強的,在傳統燃油車領域雖然還沒能達到較高水平,但是也基本不至於太落後;而新能源領域,車聯網領域中國卻走在了世界前列。前行的阻力雖然會越來越大,但我想開弓沒有回頭箭,堅持走才能看到希望。


道遠說車


個人觀點:

國產車裡面,比較認真做車的幾個大廠,比如吉利,奇瑞,長城,長安,他們的所謂品控和國外廠商比起來說差也差不到哪兒去,最大的問題是3個,主要是客觀原因:

一是國人的接受程度,現在網上我感覺有很多國產車黑,不知道是被以前的國產車傷的,還是拿美分的,只要一說到國產車,就各種詆譭各種不屑,導致國產車口碑不高。但實際上在中低端車型中,國產車品質已經不輸同價位的進口或者合資車了。可問題是很多人花了幾萬買了一輛國產車,非要去和別人花十幾萬,幾十萬買的合資車、進口車比質量,稍微差一點就各種謾罵。大哥,做人要有良心,OK?

二是國產車的利潤問題,為什麼要說這個麼?因為國產車如果沒有較大的利潤,就沒有足夠的資金去進行研發,就不能確保質量,經常看到很多人(並不是國產車黑),甚至包括我自己,手裡揣著買白菜的錢,懷著買火箭的心。國產車正是因為在國人心中接受程度不高,所以售價一直上不去。幾大車廠都在力推他們的高端車,但成功的寥寥無幾,比如魏,比如領克,這哥倆還算好的,你看看星途,那叫一個慘。而國產高端車爭的是什麼價位?20萬左右,這在合資車眼裡根本就是中端而已。我當然希望國產車最好能便宜到只賣一兩萬,但沒有足夠的資金,國產車就無法保持進步,甚至連生存都是問題。經常看到一些人大罵國產車底盤生鏽,可是你們有沒有想到,你用了多少錢買的這個車?你當初買它時看中的是什麼?配置高,必然要在其他地方減配,你車買回來做個底盤裝甲很貴麼?

三就是國產車的技術含量了,正是因為第二條的原因,國產車技術一直上不去,別的不說,至少國產車裡面基本沒見過2.0t以上排量的發動機(當然也有可能是國家排放政策的原因),但有沒有是一回事,能不能研發又是另一回事了。

綜上所述,建議大家在可能的情況下,還是儘可能買國產車吧,畢竟只有國產車商,才有可能在戰時給國家生產飛機大炮坦克裝甲車。


天府大辣椒


筆者從“國產車越來越好”以及“面對的阻力越來越大”兩個方面入手!

首先,筆者認為,國產車從設計造型和價格方面講的確越來越好;但是從整車集成和產品質量的提升還遠遠不夠!

第一:設計造型好

當前以吉利,上汽,一汽,長城,長安等自主品牌為代表的國產車,在外觀設計上不斷推陳出新,創造了一個個神車的同時,也預示著國產品牌的設計造型能力已經逐漸趕超國際一流大廠的設計了,尤其是大眾,豐田,本田,現代等。

第二:價格越來越低

隨著競爭車型的越來越多,國產車型價格越來越低,同時,也拉動合資企業同等車型的價格不斷下探,的確給國內消費者提供了非常大的好處。

第三:整車集成和質量提升不夠快

可以說,相對於外觀設計,自主品牌或國產品牌在整車集成方面的提高還不夠快,隨便拿一款自主品牌車型的油耗,基本都比同等層次的合資品牌要高;任何一塊自主品牌的發動機熱效率都遠遠無法趕上日系品牌;當然,在你的車開了10萬公里之後(甚至是5萬公里後),你就會對於自主品牌車輛的可靠性有很深的體會。

所以,自主品牌在關鍵的動力總成的技術積累,整車的集成,以及車型質量的可靠性方面提升還遠遠不夠,和主流的合資企業還有很大的差距。這也是為什麼感覺自主品牌提升了還是很容易會被合資品牌蠶食的主要原因。

再講講目前自主品牌都由哪些阻力?

第一:汽車市場的充分競爭,以及新勢力造車的不斷蠶食,更多的企業和品牌將面臨淘汰

2010年之前,國內汽車市場有一個非常獨特的現象,只要有資質造車,都會賺的盆滿缽滿,所以國內的汽車品牌非常之多,遠遠多於發達國家的品牌數量

當然,隨著2010年到2018年左右,以長安,吉利,上汽等為首的國產品牌的升級換代,品牌的設計和質量進入了自主品牌2.0時代,當然,同時和維持了非常低的價格,這使得沒有趕上腳步並轉型的 非常多的自主品牌面臨著銷量斷崖式下跌,比如,東南汽車,海馬,力帆,華晨汽車,野馬,納智捷,江淮汽車等等。這些品牌如果不是造成新勢力無法拿到造車資質需要合作,否則,其中的大多數已經被市場淘汰了。

第二:國產車市場份額不斷被合資企業蠶食

上文說到,雖然自動品牌的外觀設計有了質的提升,但是在動力總成,整車集成,經濟性以及可靠性方面,國內品牌的實力還遠遠無法和主流合資企業相比。

這就造成了目前大眾捷達,桑塔納等車型的逐漸推出,從而逐漸蠶食自主品牌的市場份額。

從根本上講,國內自主品牌還是需要繼續在技術上不斷投入和前進,只有在技術方面達到或超越了合資品牌,就能保證份額的逐步增加,從而在合資品牌手中搶奪更多的市場份額

第三:越來越低的利潤

首先是成本的增加,新勢力造成的不斷崛起,讓企業的人才流失嚴重,同時人才的成本不斷的增加

另外,對於決定未來的電池以及自動駕駛等技術,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這些已經讓各大主流汽車公司投入大量的利潤。

就拿奔馳為例,奔馳汽車全球引以為傲的EBIT單車利潤率從2018年的近10%降低到2019年的6%左右,更何況其他的品牌。

國內車企在後續的幾年,必將會加速淘汰不求上進的品牌,從而形成幾大汽車集團,達到和國外基本一致的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