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哭怎麼辦?

用戶3649286421699


哭聲是孩子表達需要的“語言”。飢了,渴了,不舒服了,不對心思了都會用哭聲表達。如今,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孩子在家裡的地位也越來越高,男孩越來越蠻橫,女孩越來越嬌氣。他們喜歡動不動就哭,稍微批評一下就開始哭,哪怕一點點不如意的事都會讓他們傷心地大哭一場。這樣的性格往往會讓他們的父母感到煩惱、頭疼而又操心呀。

從出生起,孩子就顯示出了性格上的差異,有的孩子好哭,哭聲高亢;有的孩子哭幾聲就止;有的孩子哭起來,嚶嚶泣泣,的確存在著先天的秉性。但要知道,在性格的形成中,後天因素也起著重要作用。特別是3歲前,是培養孩子形成良好性格的關鍵時期。此時基礎打得好,孩子長大後就會成為一個性格豁達、開朗、樂觀、隨和的人,這對他今後的學習、生活、工作都會有極大的幫助。所以,父母要根據孩子愛哭的具體情況,分析其性格,趁著孩子還未“定型"的時候,及時糾正,正確施教,以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品質。

相信不少家長都這樣感収:孩子越大,脾氣越大,性格也越暴躁。孩子一定要你馬上滿足他的一切要求,否則就驚天動地、撕心裂肺的發脾氣,撒嬌耍賴,大哭。那麼,面對"性格暴躁愛哭的孩子”,家長應該怎樣做呢?

1、控制住自己的情緒

當然對於我們做父母的來說,改變孩子暴躁性格,使之不發脾氣是最理想的,這就需要我們採取一些預防措施,降低孩子的哭鬧頻率。俗話說,孩子是爸媽的心頭肉。孩子的痛苦簡直就是父母的痛苦,沒有人能夠眼睜睜看著孩子傷心欲絕的悲慘樣子而無動於衷。很多時候

孩子一哭起來,父母的本能反應就是答應他的要求、讓他儘快高興起來。雖然孩子哭得可憐兮兮,卻不是他無法承受的痛苦。我們在這個時候一定要保持冷靜,心理評估一下這個痛苦的程度,大多數情況遠遠沒有孩子表現出來的那麼慘烈。這種痛苫、困惑、失望、傷心,其實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之路,我們應該放手讓孩子走過去。這裡邊最關鍵的是我們必須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控制住了自己,也就控制住了局面。孩子

在哭時看到我們的平靜,他也最終能夠學會控制自己。一旦我們有了任何感情方面的反應,無論是憐憫、難受,還是煩躁、惱怒,都無異於把控制權交給孩子,讓孩子左右我們的情緒,既達不到有效的幫助孩子成長,又讓孩子的暴躁性格愈演愈烈,哭鬧更加厲害。

2、家長這樣做,可以事半功倍

當我們拒絕孩子的要求,孩子發脾氣哭鬧了,家長做到六點,就可解決孩子“哭"的問題。

首先:以關愛來滿足孩子要求。當孩子的心願沒能如願而發脾氣大哭時,家長可以擁抱孩子,愛撫他,告訴他“我愛你,但是我不能夠滿足你的這個要求。"並且簡單的解釋一下為什麼。身體的接觸對於2歲以下的孩子尤為重要。四歲以後的孩子也許會掙脫我們的懷抱,反感我們的愛撫,我們可以不採取行動,而是

以關愛的態度和語言來表達我們對他的接納。

其次,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憤怒和不滿。如果是在公眾場合,孩子因得不到滿足而發脾氣大哭,家長不要難為情,保持一顆平常心,允許性格暴躁的孩子發洩情緒,告訴自己"這是正常的,這決非意味著我是一個無能的、失敗的家

長,別人會理解我的,即使不理解也沒關係,解決孩子的問題是首位的,面子是其次的。如果當時的公共場所要求安靜,則平靜的引走孩子,把他帶到一個可以哭或發脾氣但不至於幹抗別人的地方。

第三,與孩子溝通產生共鳴。在孩子用“哭"發洩情緒的過程中,與孩子共情一一“我知道你想要.我理解你現在很不高興。"同時引導孩子用語言來表達自己ーー“我不高興、我很傷心、我難過”等等。讓性格暴躁的孩子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從憤怒過度到難過。這樣,今後在他的願望得不到滿足的時候,他不會僅僅體驗幼稚的感情一一氣憤,而是能夠體驗到更加成熟的感情一一難過,並且接受令他失望的現實。這時,脾氣消了,哭聲就會漸漸停止了。

因此,一個合格的父母,一定要懂得理解孩子的情緒,給予孩子一定的肯定與關心,而不是用要挾、恐嚇的手段去教育孩子,這會對孩子造成一輩子的傷害。

總之,不管孩子屬於什麼性格,相信他們都屬於媽媽的最愛。不管孩子屬於哭鬧型,還是屬於安靜型,對於媽媽來說都屬於天使。家長要時刻關注孩子,陪伴孩子,更要當好引路人讓孩子的未來擁有一個輝煌的人生!








果媽科學育兒


很榮幸能回答你的問題,孩子愛哭怎麼辦?以下是我的幾點看法,希望能幫到你哦!


哭是人類應對情緒的一種最直接的方式,人字頭上頂著兩張口,可見付諸於口的強烈。從我們呱呱墜地的第一刻,就用哭的方式宣告了從被子宮保護著到要直面世界。那麼對孩子來說,究竟是什麼需要付諸於哭呢? 嬰兒無法運用語言來表達需求,於是渴了、餓了、冷了、尿了等等感受和需求都用哭來表達,而媽媽也會從孩子的哭中聽出了不同的需要然後回應。所以哭泣的停止可以看作是寶寶的需要被看到並被滿足的標誌。

但是等到了可以用語言來表達需要以後,為什麼有的寶寶還喜歡用哭來表達呢?要糾正孩子愛哭,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一下潛在的誘因都有哪些:

回應孩子不及時

嬰兒用哭聲來表達需要,是因為無法用言語表達。那麼對於已經擁有了相當程度的語言能力的孩子來說,為什麼還要用哭來表達呢?這一方面有可能是因為孩子嘗試了各種方法,都無法獲得關注和滿足,這讓他認為用“說”的方式不能表達清楚自己的需要,於是只好回到最原始的方式,選擇人生中最早獲得的能力,通過哭來獲得關注。

對於這種情況,父母就需要先反省一下自身,看看是否出現過對孩子的回應不及時,等到孩子開始哭了才理會的問題。因為這其實變相鼓勵了孩子對哭的使用。

父母對“哭”刻意迴避

如果父母在自己的成長經歷中一直被教育,哭是軟弱、無能的象徵,尤其是對於爸爸一方,從小一直被叮囑“有淚不輕彈”,這無形中讓我們把“哭”放在了一個不那麼光彩的位置。於是我們對於孩子的哭也往往報以厭煩和迴避的態度,而這種態度是能被孩子感受到的。 如果每次孩子一哭,父母就想盡辦法制止,那麼就等於告訴孩子哭是萬能的工具,只要一祭出這個法寶,立即就能得到滿足,久而久之讓哭鬧成為了習慣。

分析過了這些導致孩子哭鬧的原因,那麼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培養更恰當的表達方式呢?


先接納,再引導

有些孩子天生敏感,情感豐富而細膩,對於他們來說,哭泣有時候僅僅是情緒的宣洩,所以我們只要靜靜地陪伴在一旁就可以了。情緒都有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父母的陪伴和包容能夠讓孩子接納自己的情緒,能夠充分地處理情緒背後的各種心理動機,並在接納的基礎上逐漸提高孩子情緒的耐受力,才能減少哭泣。 比如,孩子在小區中和小朋友一起玩兒的時候,因為搶玩具哭了起來。這時你就需要把ta先抱離,到一個安靜的地方,通常這會讓孩子哭得更厲害,而你要做的就是等孩子的情緒高峰期過後,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感受——問一問孩子“剛剛的事讓你不高興了,對嗎?”、“那個小朋友搶你的玩具,你很生氣,對嗎?”……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被看到、被理解。


把不快樂說出來

內在的訴求需要語言表達能力的支持。對於言語功能稍顯不足的孩子,父母可以引導他們發展語言的豐富性,比如當哭泣的情緒消散後,嘗試著用語言和孩子溝通發生了什麼,以及還可以怎樣處理。這樣不斷地示範恰當的情緒處理和語言溝通,孩子自然也會對自己的語言能力更加自信,從而放棄哭泣這個方式。 還以剛剛的場景為例,在得到孩子的回應後,也跟孩子說出你的感受——“你剛剛這麼做,媽媽很驚訝也很生氣。”正視負面情緒,把不快樂說出來而不是做出來。

父母學會控制情緒

愛哭的孩子特別敏感,極易被大人的焦慮、緊張、憤怒、憂鬱等不良情緒影響。因此父母自己先要學會控制好、平復好自己的情緒。如果已經表露出了不開心,應該立即對孩子解釋,免得孩子不斷地猜想。 最後,如果我們已經想盡辦法嘗試但情況仍沒好轉,那麼我們能做的就是接納孩子,因為或許他此時就是需要用這樣的方式來讓自己感到安全。而當我們接納了這一點,事情反而會變容易。


小豌豆講故事


孩子愛哭確實是個父母煩惱的問題,但解決問題前,必須先界定問題。

其實很簡單,先安撫,讓孩子的情緒得到釋放,而且感覺到你在關心她,想傾聽他的想法。

孩子的行為,都是有動機的,但孩子還小,沒辦法用更理性,更清楚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又負面情緒,只能通過哭來宣洩。

作為家長,應該保持耐心。

哭與笑一樣,是人的兩種不同情緒。為什麼孩子笑的時候,不去制止?他哭的時候,要去制止呢?

如果允許孩子哭一哭,會導致什麼嚴重的後果嗎?什麼也沒有!

“哭”,不是什麼可怕的事情,最大的心魔在於:家長不允許孩子哭,從心底裡討厭孩子哭,故而採取了一些錯誤的方式去對待,比如粗暴地制止、恐嚇、威脅,結果有可能導致你要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去應付。

彆著急,請先讓孩子把不滿的情緒通過淚水,安全地釋放出去,緩一緩,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實際問題。

如果孩子哭了,不要想著怎麼制止,而是接受他的情緒,然後慢慢引導孩子,說出哭背後的想法和動機,這樣你也可以更懂自己的孩子,避免各種讓孩子產生負面情緒的事情發生,孩子哭的根源解決了,你就不用老是煩惱孩子老是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