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粤港澳大湾区正在“浓缩”成一个超级大都市,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深圳崛起为先行示范区,加快牵手广州,加速深茂高铁外,又开始研究上马广深磁悬浮,压缩两地通勤到半小时……
广州主动出手,打通深中通道,延伸18号线到中山、珠海,又把香港科技大学的校区落在了南沙……
国家意志强势“拆墙”,向800多万港澳居民,全面开放大湾区9市住房限购,人流、物流、信息流加速涌动……
01
今天的粤港澳大湾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收缩”。
10年前,伏笔就已经埋下。2009年发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民间简称“珠纲要”),开启了整个珠三角一体化进程。
广州和佛山挑头,开通了全中国第一条跨城连通的地铁线,打破行政边界,可谓石破天惊。
深圳和东莞、惠州试水,共同制定规划,推动产业转移和升级,后来才有了华为、大疆、比亚迪陆续迁厂。
西岸的珠海和中山、江门,则开始探索年票互认,让交通实质上“同城化”。
但是现在,更剧烈的变化出现了。以2018年底,港珠澳大桥开通为标志,粤港澳大湾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跨“圈”壮举。
已经动工的深中通道,将直接连通珠三角东岸与西岸,深珠通道也在研究。
以前珠江就像天堑,未来几年,整个大湾区将遍布跨海跨江通道,真正形成1小时生活圈。
02
粤港澳大湾区的“浓缩”进程,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城市之间互补性太强了。
没有任何一个地区可以复制这种模式。
由于特殊的历史发展渊源,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了各有特色、功能互补的9+2城市“朋友圈”,分工默契,配合如同浑然天成。
2018年,经济学家樊纲就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的英文翻译,应该叫:“The China Great Bay Area”,也就是“中国大湾区”。
粤港澳同根同源、血脉相通,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种语系、三个关税区、三种法律体系,互相碰撞,扬长补短,想象空间无限大。
“四种经济”同步崛起,既有后发优势,又能抢占前沿阵地,全球独一无二。
论港口经济,有深圳港、香港港、广州港三大世界十强港口;工业经济有东莞、佛山的世界工厂;服务经济有香港、广州这样的发达经济体,第三产业同样实力雄厚;创新经济则有深圳-香港组合,已经是世界排名第二的创新集群。
拥有强大的制造业基础,绝对是全球最牛的“超级世界工厂”。
当粤港澳大湾区真正实现有机融合,成为一个“超级大都市”,你想来分一杯“羹”吗?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整理于网络,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