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诗妍
这是一个好问题。先来解释梳理下题面的两个关键词。
导向——无论国内国外,绝大多数媒体的确存在“导向”。好的“导向”可以引导受众走向正能量,看到希望。不好的“导向”,恰恰相反,会让受众不知所措,误会事情的本质,甚至产生与媒体的初衷“背道而驰”的情况。
真实性——真实,从来就是相对而言的概念,没有绝对的真实。一般意义的理解,“真实”就是拂去伪装和假象以后所展现出来的某个角度能看到的那部分“真相”。
从这两个关键词的解释来看,二者的关系错综复杂。
1,有导向不一定不真实,没有导向也不一定真实(有可能不全面,不全面也是一种不真实)。
2,但是,有一点,“导向”肯定会或多或少地妨碍“真实”。没有“导向”,会相对客观。
再来回答题主的关键问题:如何避开导向做真实性的判断?
- 把时间、地点、人物等客观性要素提炼出来,尤其要看重照片视频等“证据性材料”。
- 而对“看法”“评述”等主观性言论,暂时摈弃,有助于不被“导向”所困。尤其是要注意“如果”这个词,这个词后面的话一般都是别有用心。
- 有条件的话,多参考其他媒体对该事件相关报道,“兼听则明”。
- 还有条件的话,自己回到新闻现场二度考察。
最后说一点:哪怕你了解了你认为的新闻事件的所有真相,最后让你写来报道,还是需要一个“导向”来做支撑,因为,没有导向就没有立足点。否则,干巴巴的事实罗列,更像“信息”或“资讯”,而不是新闻。
大朱哥
这个基本上很难做到,在信息社会,我们每天都要接收信息,而这些信息都是别人传递的。
我们常常说媒体是一个“准权力”,它就是通过语言、画面、声音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控制受众,是一种“话语权力”。
所以,一旦你接受媒体的信息,你就必将受它的影响,因为你从媒体上接受到的信息,已经是经过选择加工的信息,而这个选择加工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导向,反应了创作者和把关人的价值取向和对事实的认识。
比方这次的鲍某明性侵养女案,你的信息从何而来?
都是通过媒体报道来了解的。
而这些媒体本身也预设了立场,大多数是作为受害者的代言人在报道,认为性侵事实证据确凿,所以,才会让看过报道的人觉得姓鲍的完全是个渣;
还有的则是站在鲍某明的立场,因为事实现在并没有查清楚,而且他们认为洛丽塔情结很正常,女孩儿本身也有问题,慌话连篇,不值得相信。
所以,你看,你本身的新闻源就有两种,那么哪一种是真的?或是都是真的,只是看到了事件的一体两面?或是都是假的?
作为普通人,我们没办法得到一手资料,只能通过别人的报道来强化对事情的认识,也自然会受到他们观点儿的影响。
综上,离开媒体,你将很难得到信息,而你从媒体那里得到的也不见得就是真实的信息。
故,媒体的导向基本上没办法避开,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多学习,多思考,提高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让自己的思想更具独立性和思辨性,才不会随便被媒体兜售的观点所影响。
总是,在信息社会,对于媒体的导向,普通人完全不能避开。但是,我们可以避开错误或偏颇的宣传,尽力保证自己思想的独立性。
有职业操守的小太阳
这个是不可能的。除非你就是那一条新闻的当事人或者那个领域的专家。
对于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信息,自己无法做到全部有自己去甄别判断更不要说准确判断真实性。
原始社会部落也许有可能。现在社会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