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遊法源寺
陶然行者
京南名剎千年寺,高僧輩出佛學堂。
花樹參差千萬朵,丁香馥郁滿園香。
憫忠感恩懷先烈,善慈修心繼世長。
胸懷佛念心向善,世間處處皆道場。
春日裡,我來到久聞其名的法源寺,欣賞心儀的丁香花,感受千年古寺的誘人的魅力。
北京法源寺位於西城區南部教子衚衕南端東側,與南城有名的菜市口毗鄰,是北京城歷史最悠久的名剎古寺。它始建於唐貞觀十年(公元645年),前後建造了51年之久,是唐太宗李世民為東征高麗的陣亡將士而建,當時被賜名“憫中寺”,後屢經重修,多次更名。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該寺重建後被定為律宗寺廟,傳戒法事,並正式更改為今名“法源寺”。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法源寺重修之後,乾隆皇帝欽賜匾額“法海真源”,至今仍懸掛在大雄寶殿之上。
這座寺廟與一般寺院的不同之處,是它與中國歷史中的許多大事件有著密切的關係。
民間一直有“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國史”的說法。唐朝安史之亂時安祿山定都幽州,在憫忠寺建佛塔紀念;北宋時,金朝南下攻取宋都東京,徽宗、欽宗二帝被掠至燕京時,徽宗被關在大延壽寺,而欽宗就被關在憫忠寺。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宋遺臣榭枋得抗元失敗,後被元軍俘虜,押至大都(北京),拒不降元,也在此寺絕食身亡。明朝抗清名將袁崇煥被崇禎皇帝凌遲三天而死,他的一位佘姓部下相信他是被冤枉的,便冒險將他的頭顱秘送法源寺保存。清朝末年,戊戌變法失敗後,六君子被殺,傳說,是當時京城大俠大刀王五,將譚嗣同等人的屍身偷運並停放在這裡。臺灣著名學者李敖曾寫過一部長篇小說《北京法源寺》,紀錄的就是當時發生在這裡的故事。
法源寺和一般寺院不同的地方還在於濃郁的文化氣息的傳承和發揚。
法源寺院內種有不同品種的丁香花,是京城有名的欣賞丁香花的地方。每年春季花開時節,寺裡僧眾必備素齋,邀集京城文人名士到寺裡賞丁香並吟詩唱和,成為京城每年的盛事。早年間,許多赫赫有名的文人墨客都曾來這裡參加雅會,比如紀曉嵐、黃景仁、龔自珍以及名噪一時的宣南詩社,都在這裡留下了足跡和詩篇。一九一四年這裡曾舉辦了著名的“百人丁香詩會”。一九二四年四月二十六日,名聞遐邇的民國才女林徽因和著名詩人徐志摩陪同印度詩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泰戈爾來法源寺參觀並欣賞丁香花,一時轟動。
現如今,這裡每年春天仍然要舉辦盛大的賞花誦詩活動。京城及海內外各界人士相約而來,以詩會友,暢敘友情,場面十分熱鬧。
法源寺除了深厚的歷史底蘊與高雅的美景盛事之外,還是一座佛教典藏博物館。
一九五六年,中國佛學院在這裡成立。一九八零年,這裡創辦了“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使之成為佛教文化和佛學研究的中心之一。這裡保存著歷代石刻、經幢等,殿外山牆還嵌有清代翁方網複製的唐“雲麾將軍碑”殘柱基,另有《法源八詠》及《心經》等碑刻,是研究佛學和法源寺歷史的重要資料。
這裡佔地面積6700平方米,七進六院,是北京城內保存下來歷史最為悠久的古寺廟建築群。這些建築歷經風雨滄桑,幾度毀修,它們在彷彿以身說法,宣講著佛教所說的無常。
往事如煙,如今的法源寺作為北京的文化旅遊景點免費向公眾開放。寺院周圍經過大力整頓改造,環境大為改觀。南門外新建了一片開闊的廣場,樹林茂密,整潔幽靜。寺院內的各個建築也經過修葺,煥然一新。各地的僧人信徒經常來這裡學習,修煉;一般遊人來這裡參觀休閒;周邊百姓在寺前廣場娛樂嬉玩……佛門清淨地與世俗紅塵自然和諧的融為一體。
最美人間四月天,正是丁香盛開時,漫步寺院中,耳聽誦經之聲,眼望香菸縈繞,我的心中不由產生一種異樣的感覺,是一種自在悠閒,一種沉靜澄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