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每個女子都應該讀的一本書!

這是每個女子都應該讀的一本書!

得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不多, 居里夫人是其中之一,並且是第一位;得兩次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不多,居里夫人是其中之一,並且仍是第一位。此外,居里夫人的大女兒,也在相同領域取得了斐然的科研成果,並與丈夫一起,雙雙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這當然不是偶然,不可否認, 居里夫人是位天資聰慧的女性。但是,聰慧之於一個人的成功來之路來說都不能算是邁出的第一步,或許,只能說有了它,僅僅會使這條異常艱辛的路走起來稍微的輕鬆一點。

如同是樹上剛剛萌出的一個蘋果,它有成長為甘甜蘋果的潛質,但要是離開了滋養,呵護,澆灌,陽光,和自身想要成熟的期待,它可能就會枯萎, 或者酸澀。還有至關重要的一點,這棵樹,得是棵營養充分的樹。

《居里夫人自傳》是瑪麗·居里對於自己以及丈夫皮埃爾·居里的回憶錄,兩位結為伉儷的科學巨匠,追求一致,相互鼓勵,聯手合作,發現了鐳元素,並因此被授予諾貝爾獎。後來, 皮埃爾不幸車禍,英年早逝, 居里夫人在巨大的悲痛與哀傷裡,繼續著兩個人的事業。

這是每個女子都應該讀的一本書!

一、打擊與自由並存的童年

居里夫人祖籍波蘭,原名瑪麗•斯克洛多斯卡,雙親都出身於波蘭的一個小地主家庭,這樣的中產階級家庭,也是眾多波蘭知識分子誕生之處。她的祖父、父親、母親皆從事教育行業。

儘管家在城市,但是瑪麗每到放假都會跑到農村親戚家小住,過一番無拘無束、散漫愜意的生活。她也談到自己“之所以終生喜愛田野鄉村,喜愛大自然,想必與這段值得紀念的生活經歷不無關係”。這樣的鄉野生活,是城市的孩子無緣體會到的單純快樂。

放飛自我的鄉野是童年的色彩,而家庭的變故和被管控的學習環境則是童年的灰暗。瑪麗的大姐在14歲時不幸病逝,她的母親因傷痛得病,在瑪麗9歲的時候便離開了人世。儘管如此,她的父親肩負起了教育孩子的重任。瑪麗回憶自己剛開始上學的時候,因為年齡小而坐第一排,總被老師叫上講臺朗讀課文,因而感到害怕。她在波蘭的讀書生涯也經歷了初期的私立學校和俄國人控制的公立學校。每到假期便是她最快樂的時光,因為這段時光,她可以遠離高壓的管制,跑到林中、田野,翻越邊境,放聲大講自己國家的語言。山巒起伏,盪漾的湖水,深深地印在她的腦海裡,震撼著她的心靈。

皮埃爾•居里是瑪麗•居里的丈夫。他的童年也並非完全順遂。皮埃爾無法適應學校的正規課程,因為他的思考方式是高度集中在一個特定的事物上,直到獲得一個確切的答案為止。無論外界環境如何,他的思路都不可能被打斷和改變。所以在老師的眼力,他是個遲鈍的笨孩子。或許我們周圍的笨孩子其實也是跟居里先生一樣聰明的!瞬間覺得如果周圍滿是天才的話,也是很神奇的一件事。

幸運的是,居里先生的父母瞭解他的困難,並未強迫自己的孩子入學。他在自由中長大,在鄉間的遠足中增長了對自然科學的興趣愛好,並從鄉下帶回一些植物和動物供他父親做實驗用。這種喜好貫穿了他的人生,在他成年後工作之餘,仍喜愛和居里夫人一起散步和騎車去郊外,或者進行戶外活動,觀察森林裡的動植物。

或許正是他們童年與自然的親近,才引起了對探究自然的熱愛,進而發展成為科學研究的志向。

這是每個女子都應該讀的一本書!

二、清苦與快樂交雜的求學

中學畢業之後,瑪麗成了一個小姑娘的家庭教師,卻仍抓緊晚上的時間學習。並在自學的過程中逐漸發現,儘管自己也喜愛人文與社科,但更喜歡的還是數學和物理。因此她一點一點地朝這個方向發展,追趕法國學生的學習進度,並暗下決心日後赴巴黎求學。這段自學的時光裡,她養成了自己獨立思考的習慣。

瑪麗最終如願來到巴黎讀書。當時的條件相當艱苦,她只能居住在一個小閣樓裡。冬天缺煤,屋子裡怎麼也燒不暖和,臉盆中的水夜晚常常結冰。就連飲食上,也只是一點點麵包加一杯巧克力,再加幾個雞蛋和一個水果來充飢。取暖用的煤還需要自己搬上七樓。如此清苦的日子,她卻自得其樂,埋頭於學習之中,常常學到深夜尚不停手。儘管如此,她仍充分地體會到自由與獨立精神的彌足珍貴。這段時光,她仍心繫祖國,與同胞們聚會和討論波蘭的各種問題。

想想我們現在的生活、學習和研究的環境,只有比他們更好。但是談及如今科研人員的熱衷程度,也許並不盡如人意。這或許也跟教育有沒有引導我們發現自己真正熱愛的事物有關。

三、熱愛與付出並行的科研

婚後,共同的志趣愛好和工作把居里夫婦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他們彼此有彼此的工作,也要照顧家庭,但卻把更多的精力和熱情投入到實驗室當中。

他們在別人研究的基礎上,仔細分析思考,發現了放射性更強的鐳。而在提煉鐳的過程中,他們僅有的實驗場所就是一個廢棄的木棚。棚內夏天悶熱潮溼,冬天陰冷難忍。木棚頂的玻璃天窗有很多裂痕,一下雨還會漏水。做化學實驗室時,必須自己用大鐵棒攪動沸騰的瀝青鈾礦。產生的毒氣刺激著他們的鼻子。時常累了一天連話都說不動。中午餓了,就隨便做點什麼充充飢。實驗時有順利和挫折,心情也隨之起伏。但在他們看到玻璃管裡經過他們提煉的物質散發出淡淡的光彩時,經歷的這一切的勞苦和挫折都化為了值得。

這是每個女子都應該讀的一本書!

四、英勇與決斷相輔的服務

居里先生因車禍去世,居里夫人失去了她人生中的親密愛人和工作夥伴,但她並未因此而停止自己科學研究的腳步,並接替居里先生在巴黎大學任教。很難想象一個人在承受著失去摯愛親人和志同道合的夥伴的雙重打擊下依舊在科研理想道路上奔走。該有多寂寞!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時,德國對法國宣戰,許多巴黎市民紛紛出逃巴黎。居里夫人在政府的指令下,把鐳存放到較為安全的波爾多。但是她並沒有留在那裡,而是返回巴黎,想盡自己的專長和知識,為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後來,她更加入到戰場的救護工作中,為軍隊醫院組織X射線檢查和組建醫療隊,訓練各個醫療站的志願者如何操作X射線設備。

由於設備和人手不足,她設計並組裝了一輛流動的X光透視車,用於在各個醫院間流動。還幾次親自駕車去外地救護站服務。由於訓練人手時遇到諸多問題,居里夫人向衛生部提議在當時剛成立不久的伊迪斯•卡維爾醫院的附屬衛校增加一個X光照相科。在戰爭時期培養了150名優秀的女子X光照相技師。這些為戰爭時期傷員的診斷和救治提供了無比切實的幫助。

科研,因為能服務於人類而真正發揮其光與熱。

五、理想與無私共鑄的奉獻

居里先生生性看淡名利,不願意外在的因素影響正常的科研。即使在科研成果震撼科學界、工業界和醫療界的時候,他依舊不願意接受任何的頭銜。

居里夫婦把提煉製取的鐳全部贈送給了實驗室,自動放棄從他們的發現中應得的利益。居里夫人也深刻認識到,人類社會需要注重實利的人,也需要具有理想主義信念、大公無私的人。但是,她從自身的角度也看到,一個完善的社會應該為這些理想主義者的研究經費和個人生活提供必要的保證,讓他們無憂無慮、無牽無掛地潛心於自己的科學研究事業。

可以體會到,當她和皮埃爾想到這個方面並回憶起當時科研的艱苦條件時,內心裡會有一絲辛酸吧。

這是每個女子都應該讀的一本書!

六、和皮埃爾的愛情

在看這本書之前,大叔對居里夫人的丈夫皮埃爾居里沒什麼特別的印象。看完這本書以後,才發現這真的是天造地設的一對(他們自己也這樣認為)。他們在人生觀價值觀上的契合,在科研工作上的互相理解和支持,都讓大叔殷羨不已,也明白了男女情感是不會侷限在愛情的狹隘中的。

在居里夫人的自傳中,對於皮埃爾居里的逝世只用寥寥數筆帶過,我那時覺得居里夫人真是堅強、獨立。可看到後面她的日記,滿滿的都是悲痛欲絕、生無可戀的氣息。她說她看不到未來了,她說未來的日子都不會笑了……這位偉大而堅強的科學家,在這時也只是一個脆弱到不行的女子。

以前只是從一些大概而生硬還略顯公式化的描寫中瞭解科學家的生平。是這本書讓我看到了有血有肉、有笑有淚的科學家。他們為了工作竭盡全力,卻不隨波逐流,不屑於名利。在他們心裡,一個榮譽稱號還不如一座實驗室來的稱心。他們潔身自好,既見所愛便矢志不渝……

相關推薦

這是每個女子都應該讀的一本書!

《居里夫人自傳》

[法]瑪麗·居里 著

居里夫人本不願寫自傳,但在好友的強烈要求下,盛情難卻,寫了這本自傳。

大叔現在特別感謝居里夫人的這位朋友,因為她的執念,讓我們今日有機會看到一個女人堅強、樂觀、刻苦、勤勉、偉大的一生。

得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不多, 居里夫人是其中之一,並且是第一位;得兩次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不多,居里夫人是其中之一,並且仍是第一位。此外,居里夫人的大女兒,也在相同領域取得了斐然的科研成果,並與丈夫一起,雙雙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看過這本書,你就能感受到專業作家與科學家在寫傳記的區別:前者可能更注重文學的渲染,情感的打動,讓讀者讀來,感受到被傳者那跌宕起伏的人生命運,百折不撓的勵志精神,及被傳者身上那滿滿的正能量。

而後者往往相反,原本自己一生精彩的人生軌跡,堅持不懈的奮鬥史在自己的筆下卻是平淡無奇,雲淡風清。瑪麗.居里就是這樣,她寫的這本書薄薄的185頁包涵了她與其丈夫居里兩人的傳記。字裡行間始終洋溢著對科學的熱愛,以她自己的話說:“其實科學就有一種神奇的美。一位進行科學研究的科學家不僅僅是技術者,也是一個小孩兒,他就像是沉浸在神奇的神話故事裡一樣,沉浸在大自然美麗的景色裡。這種美,就是我一生都可以在我的實驗室裡工作的原因。”

進入創美圖書官方讀書群

我才不會告訴你這裡經常有福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