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第四波疫情來襲!新增病例多與一個群體有關,有專家建議封城

11月25日,香港首次正式將清零作為控疫目標,但實現這個目標並不樂觀

香港第四波疫情來襲!新增病例多與一個群體有關,有專家建議封城

11月下旬的香港街頭仍就行人如織。除繼續戴口罩外,市民生活節奏依然很快。近日出現的第4波疫情,很可能是由於部分舞蹈教師及顧客曾前往超過1個以上的跳舞活動場所,加之跳舞時沒有佩戴口罩,甚至存在人多聚集的排隊活動,由此導致了感染的擴散。


文|《財經》特派香港記者 焦建

編輯|蘇琦


新冠疫情擴散相對穩定數週後,以新近出現的一個大型“跳舞群組”為標誌,意味著中國香港特區的疫情防控再次陷入了困境。


截至11月28日下午3點《財經》記者發稿時,該群組導致的香港第四波疫情的確切源頭仍未查出,但涉及的確診感染者數量已達368人,且可能涉及第二代乃至更多的傳播鏈條。又因確認感染者來自多個地區及行業,給疫情控制造成了極大困難。


追本溯源,香港第四波疫情或與從境外輸入的病毒株有關,香港特區政府相關部門指出:源頭可能是9月從尼泊爾抵港的老婦。她在檢疫隔離期間出現病徵,但並未進行通報,並在回到社區後感染親屬;此外,近日在香港部分市民中曾一度頗為流行的到酒店“宅度假(Staycation)”人群中,亦出現了疫情傳播群組。


從源頭到跳舞群組之間經歷了哪些環節,又揭示了香港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存在哪些問題與不足,正是目前各方熱議的話題。更令人關注的,則是香港能否實現“清零”目標?


從新冠疫情在港暴發至今,已為其經濟民生帶來嚴重影響:“剛開學沒幾個月,幼稚園又再次停課,小一到小三學生也暫停面授課堂14天,到12月6日。如果疫情惡化,不排除全面暫停中小學面授課堂。這還不包括在大批身在深圳無法返回香港上學的‘雙非’兒童。”家住香港新界的周先生對《財經》記者表示,“總之是大人們防疫不利,小朋友承擔成本。”


以小見大,今年前三個季度香港GDP是-8.9%、-9%和-3.4%的下滑,訪港旅客由2019年的5590萬人次大跌到不足同期的一成。穿梭港深兩地的民商活動陷於停頓,內地與香港的十多萬家庭長期分隔兩地。


反覆呈現出的“一放就暴、一暴就收、一收就死(經濟)”的防疫態勢,則正如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所言:“外防輸入,內爭清零”,香港一日不“清零”,一日經濟都難有起色。


11月25日,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當日公佈的《施政報告》中談到控疫時強調:除全面收緊入境管制措施,還要求高風險群組接受強制檢測,或再次推行大規模社區檢測,力爭清零,期望早日與內地恢復通關。


這是新冠疫情爆發逾十個月來,香港首次正式將清零作為控疫目標。但綜觀種種防疫舉措及民間應對,到11月下旬,香港本地輿論中,樂觀者仍並不多見,在提出多項繼續收緊防疫漏洞建議的同時,言說者更多地表達了重重擔心。


“時至聖誕新年,不少留學生陸續回港度假,他們大多來自高危地區。繼續重複老辦法,又是寬限期,又是留家檢疫,任由這班年輕人到處群聚嬉戲‘Staycation’,遲早再暴‘大鑊’(大麻煩)”。


“跳舞群組”與港式防疫


在11月中旬之前,在多方努力之下,香港每日新增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雖未清零,但數字一直在個位數到雙位數之間徘徊,且主要以輸入性病例為主。


但在數日之內,情況則急轉直下:從11月20日至11月26日,香港出現了456名感染者,其中本地感染者人數為408人。追本溯源,香港第四波疫情或與從境外輸入的病毒株有關。


香港相關部門曾對此指出:源頭可能是9月從尼泊爾抵港的老婦。她在檢疫隔離期間出現病徵,但並未進行通報,並在回到社區後感染親戚。


這一案例被認為是反映了目前香港抗疫措施仍然存在的漏洞之一,即如何確保自願申報的積極性及準確性。


在新冠疫情防控初期,香港曾有企業高層隱瞞父母病徵,但毋須負上任何刑責。隨後,香港方面打擊虛假或誤導資料的規例愈收愈緊,8月有謊報地址的人士最終判監2周、緩刑2年,最高刑罰是1萬元罰款和6個月監禁。


但在最近的一些感染者當中,仍然存在屬於跳舞族群因而撒謊的案例。不僅如此,據《財經》記者進行的相關統計,目前香港各個方面建議但卻未能得到執行的防疫手段,至少還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尚未規定監測手環啟動時間。境外人士到港後可以先與家人朋友聚會並採購物資後,再到酒店啟動手環;其二,與之相關的,是抵港人士自行前往酒店檢疫,而非由政府安排專車送往;其三,至今尚未有指定檢疫酒店;其四,受制於一系列原因,由政府推出的“安心出行”下載率不高,沒有強制使用,且功能簡單。


11月25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首席流行病學專家吳尊友在“《財經》年會2021:預測與戰略”上則分析指出:中國防控最重要的幾個策略,包括“四早”,即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


“這是我們應對所有傳染病的法寶。我們遵循了傳染病的防控原則。”吳尊友稱,“通過調查診斷的病源,我們就能瞭解誰有可能傳染給他,他又可能傳染給誰。也就是說追上家查下家,調查清楚傳播鏈,斬斷傳播鏈,這個調查非常重要。”“只要疫情發生就開展大規模的核酸檢測。一下子就把疫情規模給弄清楚了,好多專家搞數學模型算,算來算去還有很多的不確定性。核酸檢測一篩查就能說清楚,大家一看就放心了。”


相比之下,“強制檢測議而不決、擠牙膏式修改入境措施、社交距離措施調整太慢,以及政府部門執法不力”,則被不少相關人士統稱為目前香港防疫的四大漏洞。“有些措施比如強制檢測,比如健康碼,可以用保護隱私等理由去議而不決。但境外高危人士入境後至今不能實現直接入住檢疫酒店,則真的很難用科學的原因去解釋。”


以隔離政策的執行為例:境外人士抵港後,目前的政策仍然是個人自由乘搭各類交通工具。在入住酒店後,此前則允許親友探訪,近期才進行禁止。但因為沒有專門的酒店,目前檢疫者仍與非檢疫者仍有很大可能同住同一個酒店。


另據《財經》記者瞭解:在香港目前的新冠疫情防控體系當中,為追蹤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香港相關部門一直採用人工追蹤為主的方式。


為提高效率,11月25日公佈的前述《施政報告》提出:香港將開發專為追蹤接觸者而設的政府內部資訊網站,連接各有關部門資訊系統。該系統將於12月交付衛生防護中心,該中心日後可通過該系統向入境處查詢出入境紀錄、向房署查詢同住人數、向醫管局查詢病人求醫紀錄和化驗結果等,屆時可以毋須逐個部門致電,減少追蹤人手。


11月27日,香港的新冠肺炎確診者人數為92人,創下了第四波疫情以來的單日新高(同日亦有超過60名初步陽性病例),累計確診者已超過6000人、死亡109人。而在前述408名感染者當中,突出的傳播特點之一是包括了一個大型的所謂“跳舞群組”或“歌舞群組”。該群組涉及28個場所、309名感染者。


各方初步分析顯示:由於部分舞蹈教師及顧客曾前往超過1個以上的跳舞活動場所,加之跳舞時沒有佩戴口罩,甚至存在人多聚集的排隊活動,由此導致了感染的擴散。


11月22日,香港特區政府刊憲,首次引用法例,要求過去21天曾到過14個跳舞場所的市民,須在兩天內接受強制檢測,違者會被判罰款。但在隨後的幾天中,則出現了缺乏相應配套措施配合的消息。例如,雖集中在某幾個檢測中心專責檢測,但相關人士前往檢測卻遇到額滿或沒采樣瓶的情況。


在前述的追蹤體系下,按照香港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的說法:現在才追蹤跳舞群組已經太遲了,有關人士期間已去過其他地方,病毒早已傳播開去。此外,亦因為難以掌握相關跳舞者名單,他們是否遵守強制檢測亦難有定論。


“感染者在確認之前好多活動,除了跳舞,還有進餐、到酒吧、宴會。”張竹君在介紹情況時稱,“如果大家仍然進行有關活動,情況會愈來愈惡化,一傳十、十傳百,如果大家停止一下類似活動,希望疫情可以得到控制。”


另一方面,則是在過去一週,香港亦出現了74名本地的源頭不明感染者,意味著已經有隱性傳播者進入社區,隨時可能會引起更大規模暴發。


可資佐證的,是在11月27日的新增感染病例中,包含在一家醫院內出現的小型暴發。該醫院內的一名老人在數日前感染新冠病毒,同時有兩名醫護人員確診。相關專家在到醫院探視後表示:初步懷疑是此名老人的家人曾接觸“跳舞群組”人士並在感染病毒後到醫院內傳播。


疫情未在醫院中暴發,曾一度被認為是香港防控疫情相對成功的一個標誌。隨著這一標誌失效,其所折射出的社區暴發如不能控制,則更多醫院、老人院或者其他醫療院舍內被“波及”,則被認為只是時間早晚的事情。


目標清零,手段難強制


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續之下,香港近日正逐步收緊一系列管制措施,例如進一步收緊豁免入境的檢疫限制、入境後必須在指定處所內檢疫、檢疫期間不準與探訪人士接觸等等。


為應付更嚴峻的情況,香港行政會議近日也制訂了《預防及控制疾病(對若干人士強制檢測)規例》,賦權食物及衛生局局長以公告強制要求某類人士接受病毒檢測;該局於11月27日正式刊憲:賦權醫生從11月28日起至12月11日,按臨床判斷要求病人強制檢測。


這也再次在香港各界引起了強制檢測是否恰當、全民檢測能否有效的討論,以及與隱私有關的一系列話題。


11月中旬,香港推出一款名為“安心出行”的手機app。為打消疑慮,相關各方均不斷強調:市民掃描“安心出行”二維碼留下紀錄,資料只會加密儲存於用戶手機,31日後自動刪除,政府不會備存,即使用戶染疫,醫護亦須用戶同意方可查閱紀錄。另外,該app還不會用GPS或藍牙追蹤用戶所在地。香港的一些資訊科技專家認同:從私隱角度考慮,相信有足夠保護。


就各部門當初蒐集資料時的目的並非追蹤接觸者,分享資料會否違反私隱條例,香港特區政府的私隱專員公署近日公開表示:按私隱條例健康範疇的豁免,在當可能對任何人的身體或精神健康造成嚴重損害下,資料使用者可毋須得到資料當事人的同意而將資料向第三者披露,另公署會留意有關係統進一步的相關細節。


與原本將與香港開通“旅遊氣泡”的新加坡相比,港方的上述相關一系列標準及做法存在較大差異。而就在原定於11月中下旬兩地有條件開放旅客互往的前一天,香港疫情的突然惡化亦令各種措施將推遲至少兩週時間。


隨之香港疫情的繼續惡化,在參加11月27日於深圳舉行的首屆中國衛生健康科技創新發展大會時,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再次指出:香港作為人口密集的城市,早期控制疫情蔓延做得相當出色,尤其在戴口罩及保持距離方面,但近日的本土病例明顯增加,是一個危險跡象,須特別注意。


“香港有近800萬人口,但9月初的‘全民檢測’只有170多萬人有參與,參與人數明顯不足。”鍾南山稱,當務之急是進行全民核酸檢測。


香港第四波疫情來襲!新增病例多與一個群體有關,有專家建議封城

香港有近800萬人口,但九月初的“全民檢測”最終只有170多萬人參與。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認為參與人數明顯不足,“當務之急是進行全民核酸檢測”。圖為九月初時香港某檢測點門前並未出現排隊檢測場景,一位市民正在打電話。《財經》記者 焦建/攝


11月25日,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當日公佈的《施政報告》中,正式強調防疫目標為“力爭清零”。事實上,在香港的行政語境當中,至今並未否認大規模檢測是有效防控新冠疫情的重要方法。但至今仍認為:強制全港市民受檢測並不可行,擔心會出現抗拒,所以傾向於只針對某些行業與處所進行,其他市民則讓其自行選擇。


部分在這種防疫思路影響下,香港的新冠“全民檢測”最終只完成了“小半”,成為“縮水版”的自願性普及社區檢測,僅170多萬市民參與。這個結果也被認為是香港市民對抗疫措施進行選擇的民意投票。


為提升抗疫效率,香港的部分立法會議員及飲食、零售及運輸業代表除在部分地區開展宣傳活動外,亦已去信政府,提出應推行全民強制檢測、禁足令和健康碼,爭取及早清零,並於明年1月1日通關。


林鄭月娥則在11月27日公開的《抗疫十月 疫情反彈 全力以赴 力爭“清零”》的署名文章中再次提到:為希望早日走出“疫”情,近日社會上出現了要求政府推行全民強制檢測的訴求。本港在抗疫工作中的檢測量其實是排在世界前列,但要為700萬人在一段短時間完成強制檢測涉及科學根據、成本效益和是否切實可行等現實問題。


“香港市民、香港企業、香港金融服務業能否忍受香港四星期與外界隔絕?能否忍受四星期大家留在家中,不出不入?就算你肯,我也不知道如何可以支持你的日常生活。要思考實際可行性。”


從可行性角度看:全民強制檢測要見效,必須在短時間如數天內完成。而這則意味著做完檢測後必須封閉式管理,即居民全面禁足,要由政府安排人手送飯買菜等,單是這兩項工作便需動用大量人手,香港無足夠人手應付,又可能需求尋求幫助。


此外,部分知情人士也指出:香港屬於開放型城市,強制檢測後能否長時間清零,其實亦是未知之勢。要保證效果,必須配合健康碼系統進行追蹤。這一點在香港亦難以推行,屆時是否會引起社會反彈,亦需考量。


在這一思路影響下,香港目前仍將採取針對感染群組或高風險人士的強制性“須檢必檢”、安排目標組群進行的“應檢盡檢”和為滿足市民安心提供的“願檢盡檢”服務,並重申政府不排除再推行大規模社區檢測。


此外,“鄰近的內地和澳門嚴控疫情的高度成功,是令港人沮喪的原因之一。”“要抗疫成功,甚至達致‘清零’,還需廣大市民的支持和配合:避免人多聚集、減少不必要聚會和社交接觸、戴口罩、勤洗手等。”前述文章也再次呼籲稱。


亦有相關的香港抗疫專家及業界人士近日建議:封城不代表經濟一定會完全停擺。例如讓員工在家工作,雖然社會活動確實減慢,但企業仍可如常運作,物流也依然仍可將日用品運到香港;金融活動,如股票買賣,則大多可在網上進行。“用傳統的思維去衡量抗疫,把加強管控和經濟冰封相提並論,首鼠兩端的結果是抗疫實現不了清零,經濟亦半死不活。”香港經濟評論人博取對《財經》記者表示。


另據香港《大公報》報道:華升檢測中心董事長鬍定旭近日在接受其專訪時指出,特區政府已行出了重要的第一步,就是對高危群組的強制檢測,如繼續擴大強制檢測的群組,例如司機、紀律部隊、老師學生、食肆員工等,屆時強制檢測比例可直逼全民檢測,所以不用拘泥於是否全民檢測。“香港並不需要全面停工停課,但關鍵是要迅速做大規模檢測,找出社區隱形患者。”


他的建議是:大規模強制檢測可分年齡、地區、群組去做,而且採樣方法和地點可多元化,例如在地鐵站、便利店設自取採樣瓶,有流動收集車或街站收集採樣瓶;又可設更多社區採樣中心,方便市民來採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