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造紙術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紙在我們現在的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東西,除了承載文化知識以外,紙也可以用來清潔我們人體的衛生。在我們目前的生活中紙用途最多的一定是“餐巾紙”和“手紙”。可是在古代的時候,難道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使用“手紙”來清潔人體的衛生了嗎?
眾所周知,西漢之前的中國是無紙化的年代,這個無紙化並不是我們現代的“無紙化辦公”,而是紙張尚未發明。所以我們的祖先大多數是以在竹子上寫字來記錄他們的生活、制度,稱為竹簡。而竹子也是被我們祖先使用最多的承載物,比如盛液體、當管子、搭屋子、做筷子、椅子等。其中竹子在當時還有另外一個作用,古人將竹子劈成兩指寬的條狀之後,把邊角磨光滑就可以用來當做“手紙”,古時候的人稱為“廁籌”。
西漢紙張發明了以後,紙張逐漸替代了竹子在文化上的傳承作用,不僅使得記載更加方便,最重要的是便於攜帶。而那時候的紙張雖然發明了,但是還不能被直接拿去作為“手紙”使用。我們古代的中國是個封建的禮制生活,很多文人認為用紙張去“納汙”是對文化的一種褻瀆。其實在另外一個方面來說,當時的紙張還是比較珍貴的,比如我們熟知的“洛陽紙貴”這個成語也可以來說明這個問題。
到了唐宋年間,紙張逐漸在統治階級上普及,不僅僅用在文化記載上,也開始用於鬼神的祭祀,當然既然都可以燒了,階級統治者用在“納汙”上也沒有什麼不可以吧?確實在唐代以後,手紙就已經在統治階級上普及了,很多文字都有記載。不過,如果有印象的讀者一定記得,小時候長輩經常叮囑,不能用有字的紙張做手紙。這是怎麼回事呢?其實我們古人是有記載的。唐代高僧道宣《教誡新學比丘行護律儀》“常具廁籌,不得失闕”、“不得用文字故紙”。這是對眾僧的行為規範,也是從一定程度上對文化的尊重。
很多人以為廁籌應該是古人在沒有發明紙張的時候用的吧,以後有紙了之後應該就不用了。其實在我小時候就見過老人使用“廁籌”,但是這個“廁籌”並非是上文使用的竹子,而是鵝卵石、繩子、木棍之類的。
八九十年代農村基本上都會有公共廁所,我們村的公廁是在山上,當時山上幹農活的人多,建在山上方便大家方便。那天也是個農忙的夏季,我們一群小朋友爬到樹上乘涼,樹旁有一條小道是通往公廁的。我記得有個老人家從雜草中匆匆趕來,撂下身上的擔子,走上通往公廁的小道,一邊走一邊捂著肚子,不時的彎腰撿著什麼東西,原來他撿的是鵝卵石,因為我們村在海邊,所以很多路都會拿鵝卵石還有其他的東西一起混了鋪路。後來問了長輩才知道,在外面幹活有時候沒帶紙的時候就是這麼幹的。其實古人的智慧有時候也是被逼出來的。
可能有的人覺得,用那些不是很疼?不是很沒有衛生?但是,我們今天的生活都是古人努力的結果。一開始的時候,人們的粗俗都是環境造成的。如果沒有紙張的發明,或許我們今天還是用著古人使用的“廁籌”,那樣我們就應該不會覺得髒。環境決定了我們的思維,我們也要設身處地的換位思考。應該珍惜我們現在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是歷史的演變結果。讀歷史就是讀故事,我們應該從中到很多的樂趣,感受祖先有趣的生活。對比我們今天,是他們成就了我們。我們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