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一位美国演员在中国网络上火了起来,一是因为一张美国面孔的他却一口京片子,一是因为这位美国大叔的中文名字实在令人过耳难忘——“曹操”。
演员“曹操”97年来到中国北京,自学中文,至今已经23年,在中国出演过很多影视作品,比如《走向共和》中的英国记者、
《我的团长我的团》给孟烦了偷酒喝的川军团美方军械师、
《寻龙诀》中反派虹姐的忠诚信徒等。
“曹操”的名字也是在他来华之前给自己取的,源于他对三国曹操的仰慕,和对中国文化的尊重,也正因此,大多网友对这位美国演员还是很有好感的。
然而,随着他最近在网络的爆红,难以避免地产生了一些质疑贬低的声音,甚至直言“‘曹操’这个名字你不配。”
批评他的网友是这样说的:“
近年来我发现很多老外来到中国后,喜欢起中国古代名人的名字,比方说撒贝宁老婆的名字叫‘李白’,还有一个老外的名字叫曹操,我看到这种现象我觉得心里很不舒服,我心想你也配?你也配叫‘李白’?你也配叫‘曹操’?中国古代这些名人,这些名字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不是你想叫就能随便叫的,这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不尊重。”另外,这位网友还打了个比方,说如果中国人到外国取个名字叫“耶稣”,外国人会怎么想呢?最后他还呼吁其他网友:“我们再看到这个现象的时候,应该怒斥他:‘你也配!你不配叫这个名字!’”
面对如此直白的批评,演员曹操也通过视频,对这位网友质疑的三个点进行了解释。
第一,是关于他为何会起历史人物名字的问题。近三十年前,他还在读大学,外语选修课他选择了汉语,因为敬仰三国的“曹操”,他给自己取名“曹操”(他给自己取的第一个中文名叫“分子术士”,后来被老师给否了),那时他还不懂中西文化差异,在他们西方,很多人会因为尊重历史人物,而取其名,但在中国文化中却有一些出入,但知道这些文化差异时,他已经叫了这个名字多年了,所以就一直沿用下来了。
(其实,早在2006年,人民网就报道过这位在华发展的美国演员,文章中也有他取“曹操”名字的缘由,但是那时候,不管媒体还是观众,对这件事仿佛都没有什么争议)
第二,是关于他配不配起这个名字的问题。这点,曹操表示无法反驳:“如果他有这个感觉,我尊重他的感觉。”
第三,是关于在外国起“耶稣”的名字。曹操表示这种事在西方是很常见的,比如在南美,“耶稣”这个名字的常用率已经排到了第5、6位。
最后,曹操谈到了对这件事的看法,他觉得自己犯的错误,是不同文化之间碰撞的结果,是他离开自己熟悉的文化圈子,来到陌生文化圈子时犯的错误,反过来说,也正是他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想要去亲近、去了解中国文化,才体会到了这些文化碰撞,也正是因此,才促进了他的进步和发展。
看着曹操用一口流利北京话,条理清晰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大多网友对他表示了赞赏与支持,也有网友举例“司马长卿,因仰慕战国名相蔺相如而改名司马相如”、“柳亚子,因仰慕南宋词人辛弃疾而改名弃疾,字稼轩”等例子来说明中国也有仰慕先贤而改名的传统,表示我们不该以偏概全。
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华发展,有的人来是源于利益,有的人来是源于内心真正的热爱,我们应该抱着什么态度来看待、对待这些国际友人成为了近些年的讨论焦点。
全盘接受和一棍子打死的态度都不太可取,其实问题的答案也很简单,我们就是一面镜子,对我们刻薄偏见的,我们会果断回击;对我们饱含善意的,我们也应该回报以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