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傲!河南大学研发新冠肺炎成果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医学填补中国研究空白!

"读书不忘救国""尚诚朴,勤学问,重团结,养正气",百年风雨给了河大人太多的艰辛与磨难,历史沧桑给了河大人太多的坚韧与刚毅,河大的历史永远是一部厚重的、自然的、人文的教育史、发展史。

河南医学高等教育起于河南大学,尔后折枝为林,蓊郁青葱,以医学教育造福中原人民的宗旨未曾改变。近日,《河南日报》报道了河南大学医学的百年传奇。

骄傲!河南大学研发新冠肺炎成果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医学填补中国研究空白!

筚路蓝缕,体系完备

1927年夏,籍贯巩县的27岁德国哥廷根大学医学博士张静吾,以北京德国医学院医师的身份,到开封拜访河南大学校长凌冰,力陈添设医科之必要。1928年,河南大学设置医学学科,与文、理、法、农一起,成为该校第五个学院,开启了河南高等医学教育的先河。

骄傲!河南大学研发新冠肺炎成果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医学填补中国研究空白!

河南大学医学院旧址

上海同济大学医科毕业生陈雨亭和德国哥廷根大学医学博士阎仲彝,先后出任院长。1934年,曾在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读书的张静吾,回到母校,担任河南大学医学院院长兼内科教授。

三任院长知识渊博,理念超前,对同事信任和爱护,形成巨大的凝聚力,把师生紧紧团结在了一起。他们以繁荣学术、培养人才为宗旨,成立医学研究会,创办《河南中山大学医学》季刊、《医学》周刊、《农学与医学》等学术性刊物,先后建立妇产科医院、医学院附属医院,成立化验室等,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医学教育体系。

河南大学原党委书记关爱和教授讲述,医学院创办之初,师资多以同济和留德博士为主,学生也多为优良之才。第一届优秀毕业生张劭,就曾因药物研制方面的贡献,入选英国皇家院士。1936年,张学良到医学院参观,在医学院学生的枕头下发现辩证法读物,可见学生阅读兴趣之广。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血吸虫病在中国长江流域肆虐。李赋京教授利用教学工作间歇期或假期,奔走于血吸虫病疫区,研究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的分布情况。1936年,他在安徽省发现了一个钉螺新种,并首次在《中国动物学杂志》上发表这一发现,经正式鉴定,新种被命名为李氏安徽钉螺,

填补了中国对日本血吸虫病研究的空白

流亡办学,顽强执着

抗战期间,河南大学流亡办学。在嵩县,医学院开办"高级助产学校""高级护士学校",下设门诊,终日为求诊者治疗。遇到危重病人时,张静吾就在汽灯下为患者做外科手术。医学院师生普及的新法接生,使嵩县婴儿成活率提高到100%,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这一切弥足珍贵。

骄傲!河南大学研发新冠肺炎成果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医学填补中国研究空白!

嵩县财神庙,1939年河南大学医学院办学所在地

1944年5月,日军血洗潭头。张静吾的妻子吴芝蕙惨死在日寇刺刀下。1946年,张静吾以一种超常的精神力量,主持河南大学医学院工作。医学院聘请教授、副教授22人,建有病理、解剖、药理、细菌等学馆,附设高级助产学校、护士学校和附属医院,规模空前。1950年,为了延揽人才,张静吾日夜兼程,奔波上海、南通等地,以虔诚、豁达的胸襟,影响、感化着一位位名家来河南工作,为河南大学医学院、农学院和理工专业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耕耘此处的学者,受教于此的学子,夙兴夜寐,孜孜不倦,书写着大学的精神。

骄傲!河南大学研发新冠肺炎成果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医学填补中国研究空白!

1930年,医学院配置的各种德国制造的试验仪器

抗日战争爆发后,河南大学流亡办学8年,辗转迁徙至信阳鸡公山,南阳镇平,洛阳栾川、嵩县,其中,在嵩县潭头(今栾川县潭头镇)办学长达5年。之后学校被迫再次转移到南阳荆紫关,陕西汉中、宝鸡等地,弦诵之声荡漾在河南、陕西两省的山水之间。

1939年,高中毕业的张效房,以全国统招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河南大学医学院。百岁老人张效房回忆,在潭头镇,民房、破庙是他们的宿舍和教室,冬天透风,夏天闷热,不因战乱而影响教学科研活动。清晨傍晚,山径上,林溪间,学生们常常手执一卷,苦修不厌。河南大学校友冯友兰曾有抒怀诗句:"智山慧海传真火,愿随前薪作后薪"。

济世良药,感动中国

胡佩兰,194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院,退休后连续20多年出诊,被称为"中国最年长的出诊医生",在"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的舞台上,她的颁奖词是:"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2014年1月22日凌晨5点30分,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坚持70年、98岁的"医生奶奶"胡佩兰,耗尽了最后一丝心血,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弥留之际牵挂的依然是病人,临终只留下一句话:病人看完了,回家吧……

骄傲!河南大学研发新冠肺炎成果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医学填补中国研究空白!

1938年河南大学医学院全体人员

1946年,黑热病在河南严重暴发,它是一种寄生虫病,通过白蛉叮咬传播,传染性极强,人体感染该病后,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90%以上的患者2年内将因合并感染其他疾病而死亡。面对凶险的传染病,30岁的王伯欧教授逆行而上,出任河南黑热病防治队医师兼队长,最终黑热病在河南被消灭。

1950年6月,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形势危急,祖国罹难。医学院13名医护人员组成河南省第一批抗美援朝手术医疗队,赴朝鲜前线开展救护工作。出发前,他们在医学院教学楼前,定格了坚定无悔的面庞。前线护士一个人要照顾160余名伤员,每天10000余毫升(20多瓶)静脉输液、夜班、换药、冲洗伤口、危重病人特别护理,工作极其繁重。在队长吴国桢主刀或指导下,河大医疗队作了多例难度较大的手术:后尿道损伤之膀胱上造瘘尿道修补、腹部损伤结肠露置术……

1975年,驻马店板桥水库溃坝事件发生后,三批医疗队35天日夜救灾;1978年"杨庄事故"时,淮河医院收治42名伤员,重伤员8人,他们用手电筒灯照明,在医院大礼堂处理伤员;1979年和1981年新郑、中牟暴发伤寒,医疗队经过3个月拼搏,控制根源,消灭伤寒。在河南对外医疗援助的40多年间,30多名淮河医院医务人员远赴埃塞俄比亚高原和赞比西河畔,以精湛的医术填补了受援非洲国家医学史上的多项空白,娄敏医生在战场进行救援时,自己伤断两根肋骨,仍然坚持工作……

医者风骨,氤氲开来

"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2020年春天,一场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轨迹。1月26日,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和第一附属医院的52名医务工作者,在请战书上按下红手印,驰援武汉。那一声"平安回来呵

王月华,我爱你!"的呼唤,永久留在了庚子年早春的记忆里。

在河南大学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马远方教授带头的应急研发团队,在与时间赛跑。2月28日,马远方团队率先研发出新冠病毒特异性IgM和IgG两种检测试剂盒,可在5至10分钟时间完成新冠抗体快速筛查。项目的前期结果,已由研发团队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今天的河南大学医学院,是第一批国家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拥有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临床医学学科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1个,39个省级重点学科,2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6个院士工作站。2018年9月,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

百年路途之上,每一片新芽,每一次花开,每一处跌宕,每一段艰险,河南大学医者之傲然风骨,清冽之气,早已氤氲开来,直至无处不在。


欢迎关注"河南大学招生办公室"头条号,获取百年学府、"双一流"建设高校——河南大学最新精彩资讯!

原素材来源:河南大学官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