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趣味數學,啟迪創新思維,數學思維的魅力多

有一類比較好玩的題目,就是年齡問題,同樣這也是考生容易出錯的題目,這類題目的特點是給出誰比誰大,多少年後,誰的年齡又和現在誰的年齡相同等等。

這類題目很容易被繞進去,有時,即使看懂了,傳統方法解的又同樣讓人頭疼,在這個時候該怎麼辦呢,

下面在這裡給大家介紹一種簡單的方法,當然並不能解所有的年齡問題的題目,但一旦碰到此類題型,輕輕鬆鬆十幾秒搞定,何樂而不為呢?

體驗趣味數學,啟迪創新思維,數學思維的魅力多

我們先看一道題目:

爸爸對兒子說:"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你才4歲;你到了我這麼大時我已經79歲了。"那爸爸現在多大年紀?

這道題目,咋一看上去,很簡單,也就幾十個字,意思也好理解,我想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應是是設未知數,解方程吧,當然,解起來也不難,但在行測這種分秒必爭的考場上,你多節約一秒鐘,可能結果就不同,廢話不多說了,我們先用傳統方法解一下:

設兒子x歲,爸爸y歲,得 y-x = x-4, y-x = 79-y,解得x = 29,y =54。所以爸爸54歲,兒子29歲。

  簡單的二元一次方程,解起來也不是很費事,對於計算能力不好的人來說還是比較耗時的,接下就說說我們的方法的,其實,說起來也簡單,就是利用數軸。

畫一個數軸,將兒子父親及相關數據標示其上:由圖可輕易的看出4與79之間被兒子和父親分成了三分,(79-4)÷3=25,由此可得兒子4+25=29歲,父親79-25=54歲。

體驗趣味數學,啟迪創新思維,數學思維的魅力多

用該方法比傳統的列方程計算量小多了,一開始記得不是太清,對此類題型不太熟練時,需要通過圖來分析,等真正熟練後連題目都不需要畫了直接解答,不過了保險起見,希望考生認真讀好題目,畫好圖,也就一兩秒的事。

體驗趣味數學,啟迪創新思維,數學思維的魅力多

年齡本身有什麼特點呢?

第一,年齡只能隨時間增加,不會減少,數學上是沒有"越活越年輕"的。所以,求解出來的真實年齡有負值,便應該捨去。

第二,時間給予人的年齡是相等的,很公正。這就是說,每過一年,每人都增長一歲,不想要這一歲不行,想蹦著長也不行。

第三,不特別聲明,數學題中的年齡取整數。這雖然不太符合真實情況,也還符合一般習慣。

好了,現在來解題。下面的一個題,就難一些了。這是一個查有實據的故事:

19世紀,英國有個數學家叫狄摩根,曾在邏輯研究方面作過貢獻,活了65歲。生前某一年,有人問他:"你多大年齡啦?"在西方,除非至親好友,隨便問人家年齡是不禮貌的。狄摩根倒沒有計較,他想了想,說:"我在公元x年時是x歲。"

體驗趣味數學,啟迪創新思維,數學思維的魅力多

狄摩根開的是什麼玩笑呢?看到他一本正經的樣子,問話的人便認真思索起來:要是設他出生年是公元y年,就在x歲時是公元y+x年,得y+x=x²。

這個方程有兩個未知數,是個不定方程,可以根據年齡本身的特點,化成不等式來求解。

狄摩根是19世紀的數學家,又只活了65歲,那他的出生年,就一定在1735年後,在1835年前。

∵1835>y>1735,∴1835>x²-x>1735。

這樣,我們就可以把這個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左右兩邊,分別求解,然後再取它們的公共解。x2-x-1835<0,分解因式,化簡,得-42.340,分解因式,化簡,捨去負數,得542.16。於是,公共解釋43.34>x>42.16。考慮到年齡取整數,滿足上式的只有x=43(歲)。

因為狄摩根在43歲時是公元43²=1849年,所以他是在公元1806年出生、1871年去世的。列出方程,用不等式尋找狄摩根的年齡相當費事,有點象公安人員在破案了。其實,這個題有一個非常簡單的解法,是小學生也能很快給出答案的。

我們很容易算出來,在1700--2000之間,只有三個完全平方數。這就是42²=1764,43²=1849,44²=1936。要是狄摩根在1764年是42歲,他活到19世紀就有70多歲了,所以不對。要是狄摩根在1936年是44歲,那他是1892年生,19世紀末才8歲,不可能是這個世紀的數學家。所以,答案只能是:在1849年時,狄摩根43歲。

體驗趣味數學,啟迪創新思維,數學思維的魅力多

問題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創新的動力源泉。你看,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問題,解題的思路不同,方法的差別可以有多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