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在西域的绝唱:怛罗斯之战的起因及影响

前言:虽然西方人将怛罗斯之战拔到很高的高度,将其定为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碰撞,但其实这场战役在国内受关注度并不算高,应该是因为战争结果对双方的影响都不算是决定性的。那么,这场战役到底是怎么回事?这篇拙文,咱就来聊聊这个事。

战争的起因:两个半猎手在中亚猎场的角逐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这句话把虎的生活习性体现的淋漓尽致。其实,人类的文明竞争,也与之类似,两个发达文明碰撞,在相互融合之前,必然先是头破血流。那么,基于这个思路,咱就来分析一下,唐朝和阿拉伯之间,到底是如何走到战争边缘的。

第一个原因:阿拉伯向东扩张的势头一直很强,与唐朝的利益发生了严重冲突。表面上看,怛罗斯之战是发生在唐玄宗时期,而事实上,双方的矛盾早已不可调和。


大唐在西域的绝唱:怛罗斯之战的起因及影响

唐高宗时期对西域的控制

阿拉伯的崛起,与唐帝国的崛起大致上处于同一时期。公元7世纪,唐太宗顺利完成了中原的统一大业,运气还算不错,恰好遇到天灾的帮助,他抓住机会,迅速出兵,解决了老对手东突厥的威胁。接着,就染指西域,逐渐在西域实现了军事存在。

正当西域诸国马屁拍得震天响,将唐太宗称为“天可汗”时,西亚沙漠那边也没闲着,阿拉伯势力迅速崛起,并且以开挂般存在,对周围的区域开始了征服之旅,很快,波斯帝国就顶不住了,波斯王子狼狈逃到了唐朝,这时,唐太宗已经作古,唐朝的当家人是唐高宗李治。

显庆四年,唐军斩杀真珠叶护,彻底平定了弩失比部,并设立了阿姆河南诸都护府,这就意味着,唐朝在西域的统治已经基本稳定。几乎同时,唐高宗册封那位逃出来的波斯王子为波斯王。说明什么?很明显,两个强大的势力已经站到了对立面。


大唐在西域的绝唱:怛罗斯之战的起因及影响

两大帝国的碰撞示意图

面对唐帝国的强硬,阿拉伯也没闲着,继续向东前进,攻占了唐朝属国康国的首都撒马尔罕。这是实实在在的打脸行动,对唐朝在西域的统治权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那么,为什么这时候唐朝就不反击呢?是因为害怕吗?当然不是,这是因为唐朝的屁股后面还有一个难缠的对手——吐蕃。

所以,我前面说,中亚这块猎场,有两个半猎手,这半个就是吐蕃。因为当时的西域,唱主角的还不是吐蕃,虽然后来吐蕃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成了主角,但那都是后话。吐蕃崛起,也盯上了西域这块肥肉,而且还一度攻陷了安西四镇,使唐朝焦头烂额。面对腹背受敌的窘境,唐朝自然要先解决背后的事,然后再跟阿拉伯折腾。而且,恰好这段时间,阿拉伯也陷入了内乱,没有精力继续东进,于是,7世纪,二者就没有打起来。


大唐在西域的绝唱:怛罗斯之战的起因及影响

大食的东扩

武周长寿元年,经过长达20年的反复争夺,吐蕃终于支撑不住,安西四镇复立。巧合的是,阿拉伯也腾出了手,继续向东开进。开元二十四年,唐帝国出兵解决了突骑施问题,自此,阿拉伯和唐帝国最后一点缓冲地带也消失了,二者冲突已经在所难免。

第二个原因:唐朝自上到下,野心膨胀,西域诸国人人自危,渐生叛心。其实,到了公元750年这个时候,唐朝在西域的军事存在已经接近百年,而且,统治机构也已经非常稳固、成熟。这种情况下,西域诸国早已经习惯了唐朝的统治,还是比较听话的。可是,坏就坏在,唐朝边境的军事将领自主权太大。

当时,唐朝镇守西域的是高仙芝,众所周知,此人的军事能力还是非常厉害的,可是人却非常贪婪。当时,西域诸国中,石国算是比较富裕的,可能是由于坐拥商路之便,国内的奇珍异宝尤其多。要说,无敌也是寂寞的,作为军事统帅,总得找点事干,让朝廷对自己认可啊,于是,高仙芝就盯上了石国,以不遵守“藩臣之礼”为由,对石国进行了军事惩罚。


大唐在西域的绝唱:怛罗斯之战的起因及影响

高仙芝(剧照)

要说这高仙芝还真够残暴,占领石国后,竟然进行了大屠杀,除少数男丁外,很多人都死于非命。一个繁荣的石国,迅速成了地狱。更加令人无语的是,已经投降的石国国王也被押送到了长安,李隆基问都不问就给杀了。可以看出,唐朝朝廷自上而下,野心都已经膨胀到极点,完全不把西域小国当回事。

可是,高仙芝虽然残暴,却也有漏网之鱼,石国的王子就跑出来一个,偏偏跑出来的这位王子是个说书的材料,一路逃到各个胡人部落,把高仙芝的行为添油加醋地描述一番,一时间,人人自危,生怕高仙芝 哪天也来个欲加之罪。那么,既然害怕,就得再找一个大哥罩着,找谁呢?当然是强大的黑衣大食(也就是阿拉伯)了。于是,这些小国在中间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两个强盛帝国的交手已经箭在弦上。


大唐在西域的绝唱:怛罗斯之战的起因及影响

影视剧中的唐军形象

战争的过程:猪队友倒戈造成的惜败

那么,这场战争是怎么样发起的呢?咱看看《资治通鉴》的说法。

仙芝闻之,将番、汉三万众击大食,深入七百余里,至怛罗斯城,与大食遇。

记载说得很清楚,“仙之闻之”,闻什么?自然是这些小国去求助大食的事。听到之后,高仙芝倒是没有犹豫,直接准备了汉军和番军三万人,准备主动出击,来一场远征。其实也可从这里面看出高仙芝的自信,作为统帅,他当然知道大食那边的实力,如此情况下,准备三万人就解决问题,可见,他并没有把大食放在眼里。


大唐在西域的绝唱:怛罗斯之战的起因及影响

强悍的大食军

经过七百多里地的艰苦跋涉,高仙芝的远征军与大食军队相遇,此时,大食有大军二十余万,表面上看,双方实力还是比较悬殊的。

很快,双方陷入了激战,经过数场较量,人数占绝对劣势的唐军并未吃大亏,而是陷入了长达5天的僵持。人数占优的大食军队经过多轮冲击,唐军阵型一直保持得非常稳定,且一度占据了上风。

正当大食军队束手无策之际,唐军内部出现了问题,葛罗禄部突然倒戈,从背后捅了唐军一刀。至于葛罗禄部为什么突然倒戈,这是一笔糊涂账,可能是因为平时受到压迫太多,加上大食军队人数众多,大家不愿意将命丢在此地。


大唐在西域的绝唱:怛罗斯之战的起因及影响

怛罗斯之战形势图

这种临阵倒戈是致命的,很快,唐军的阵型就被大食的骑兵冲散,开始了大规模的溃败。不过,高仙芝能够率部杀出重围,也足以说明唐军战力的强悍。

失败后,高仙芝本来想要就地组织力量反击的,奈何冲出来的只剩下几千人,与大食力量悬殊,冷静下来后,高仙芝悻悻离去。应该说,此败,唐朝并不算狼狈,因为大食虽然人数占优,并未占到便宜。面对数倍于己的大食军队,唐军还是给对手带来了巨大伤亡,战后,大食军队未进行乘胜追击,就应是慑于唐军的强悍战力。

这是一场被过于拔高的战争

怛罗斯之战,在国内的存在感并不强,反而在西方讨论的比较多。这其中主要原因是这场战争是阿拉伯与唐帝国唯一一次较大规模的较量,是两个强盛帝国的碰撞。遗憾的是,事实上,这场战争对参与者双方的影响力都有限,甚至没有进入双方最高统治者的视线。

方面,此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阿拉伯并未扩大战果,而是选择了沉默。另一方面,唐帝国的心脏地区并未受到威胁,甚至在西域的统治现状都没受到大的影响。

对于唐朝来说,那段时间对契丹、奚族,甚至对南诏的战争都出现了败绩,远在西域的这场失败,不过是众多败局中的一个,都未对唐朝的实力造成大的影响。

大唐在西域的绝唱:怛罗斯之战的起因及影响

血战沙场

何以证明呢?咱来看看《资治通鉴》的记载:

是岁(指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击大勃律,至菩萨劳城,前锋屡捷,常清乘胜逐之。斥候府果毅段秀实谏曰:“虏兵羸而屡北,诱我也;请搜左右山林。”常清从之,果获伏兵,遂大破之,受降而还。

也就是说,高仙芝因败入朝后,作为继任者,封常清很快就率领军队远征大勃律国,并取得了非常大的胜利。如果怛罗斯之战对唐朝在西域的军事力量造成重大影响,封常清断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恢复了如此强悍的实力。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事情可以作为佐证。公元752年,安禄山调集了十几万大军对契丹进行了大规模征讨;公元753年,哥舒翰大破吐蕃军队,收回了全部的黄河九曲。这些大的军事行动表明,怛罗斯之败,唐帝国的对外政策并未受到大的影响。


大唐在西域的绝唱:怛罗斯之战的起因及影响

封常清

那么,为什么我会在题目中提到,怛罗斯之战是唐朝在西域的绝唱呢?其实是因为此战之后不久,安史之乱就爆发,唐朝再也没有能力重新掌控整个西域。

怛罗斯之败的恶果:以唐朝为中心的中亚国际秩序出现了严重松动

虽然,怛罗斯之败并未对唐朝的根基造成影响,甚至短期内对唐朝在西域的统治影响都很有限,但这毕竟是一场败仗,从长远看,还是给唐朝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第一,长期以来,唐朝在西域建立的一家独大的局面被改写。自唐高宗彻底征服西域之后,唐朝在西域一直都是碾压式的存在,几万唐军,牢牢控制着整个西域,谁不服谁就挨揍。大食来了之后,这种局面被打破,西域小国从此会在其中斡旋,唐朝的绝对控制权受到了挑战。


大唐在西域的绝唱:怛罗斯之战的起因及影响

安史之乱初期形势

第二,中原王朝的威信大大下降,非军事胜利所能弥补。怛罗斯之败后,唐朝的军事力量依旧强悍,封常清仍然能够远程奔袭,击败大勃律国。可是,高仙芝对西域小国的任意蹂躏,缺乏信义的行为却给唐帝国的形象蒙上了一层阴影,许多国家开始对唐朝不再信任,变成了墙头草。

第三,随着唐朝势力退出西域,伊斯兰势力渗透严重,为日后西域与中原的千年断绝埋下了伏笔。

安史之乱后,唐朝在西域的军事力量内调平叛,大食开始步步蚕食西域,吐蕃也趁势染指,很快,西域各国都进入了伊斯兰化的阶段,中原文化再想在西域落脚,出现了极度不适应的状况。当然,这其中还有一点,就是丝绸之路的断绝,使中原失去了很多了解西方的机遇,以至于造成后来的封闭,也不得不说是个巨大的遗憾。

当然,除了这些,还造成了很多其他的影响,我就不再一一列举,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留言,咱们讨论一下。

好了,今天的话题就聊到这里,下期再见。

我是猫叔,专注原创,喜欢历史,喜欢考古,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