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热血三国系列页游
年少读三国,崇拜过曹操的挥斥方遒,倾慕过孔明的慧冠群雄,惊叹过吕布的鲜衣怒马。
如今再读三国,却独独钦佩那个在漫长失意路上默默前行的刘皇叔。
无它,只因,他面对人生失意与坎坷时的善良,让我们看到了成大事者必备的格局,以及最明智的选择。常有人说:“选择大于努力!”在同等努力的情况下,选择的对错,往往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刘备从东汉末年边陲小镇的一个无名小卒,最终成为三国时期三分天下的一方霸主,其所经历的选择不计其数。我们一起看看其中的一些选择吧。
出兵救援孔融
孔融任北海相时,刘备在公孙瓒手下担任平原相。后来,孔融遭受管亥的黄巾军围困,在公孙瓒手下当差,仅为平原相的刘备立刻派三千精兵随太史慈去北海救援。
这一举动,使得孔融后来投桃报李,推荐刘备担任徐州牧。
投奔陶谦
曹操以父亲被徐州牧陶谦的部下杀害为借口,数次出兵徐州。不得已,陶谦向青州刺史田楷求救。
刘备被委派去援救陶谦。十分热情的陶谦立刻就给刘备增拨了四千丹阳兵。如此一来,加上原本拥有的数千兵力,刘备部下的兵力一下子就有近万人。
刘备于是决定不回去当平原相了,脱离公孙瓒,留在徐州,投奔陶谦。
令刘备没有想到的是:陶谦很快就去世了,陈登、糜竺等徐州官员请刘备领徐州牧,孔融也在一旁敲边鼓。刘备因此一跃而成为牧守一方的大员。
这样的机会可遇而不可求,而刘备之所以能成为徐州牧,正是基于之前出兵救援孔融以及留在徐州投奔陶谦这两次关键抉择。
所以说,不忍是失意时的仁心。
孟子早有言:仁者无敌。
刘备,正是将一个“仁”字践行到底。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仁者大智,无愧于心,岁月与未来必定予其馈赠。
仁者大勇,立身清明,惊涛骇浪也无法让他后退。
还有几次重大有利的选择:扛起反曹大旗;果断离开袁绍,投奔刘表;联吴抗曹;入益州,奠定蜀汉根基;这些都一步步帮助刘备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
但最后一个选择:刚刚称帝,就出兵东吴,为关羽报仇,也为了夺回荆州,却是刘备一生中最错误、最不明智的选择。
“怒而兴师”,出兵东吴,最终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一把火烧得损兵折将,灰头土脸地退到白帝城。在白帝城,刘备一病不起,结束了其传奇的一生。
纵观刘备一生的关键选择,前六次都选对了,所以他开创了蜀汉,成为了蜀汉的开国皇帝;而最后一次,刘备选错了,终于含恨而终。
由此可见,选择确实十分重要。当然,作出正确的选择,不能仅靠运气,更重要的是要靠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