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識趣(91):逼真非真探文章 高端包裝仍為仿

——一件春秋浮雕雲谷紋玉瑗的仿點舉例


一件拍賣展品的春秋浮雕雲谷相雜紋玉瑗(圖1):

古玉識趣(91):逼真非真探文章 高端包裝仍為仿

圖1-1


古玉識趣(91):逼真非真探文章 高端包裝仍為仿

圖1-2


拍品推介為——

春秋、戰國玉瑗目前存世數量較少,形體較小,一般直徑在5至8釐米。

此件藏品為春秋蝌蚪紋玉瑗,白玉質,表面受沁,色米黃,部分有硃紅沁斑。通體圓環形,以陰線勾圈後,以蝌蚪紋作為紋飾,排列緊密規整,雕工細膩,在工具並不發達的當時,雕琢實為不易,此件藏品經過幾千年的戰亂能夠完整的保存下來,著實不易,值得廣大藏家收藏!

看上去非常漂亮,雖不能達到人見人愛估計也會俘獲讚許一片。但稍細品味端倪即現:逼真而已、玉非真古。

(1)浮色非沁。

沁色的概念比較“形而上”,會因觀察者的見識差別所侷限和波動,往往一言難盡。這裡的“沁”是一種顯而易見的的色澤漂浮(圖2),未入肌理。


古玉識趣(91):逼真非真探文章 高端包裝仍為仿

圖2


(2)出土附著不真。

出土附著是鑑別今、古的一個難得的參照因素(參見《古玉學步(104):出土附著有特徵泥巴不盡為生坑》),這件“附著”非自然態:

①“附著”的泥土缺乏二千多年自然附著土壤的結構緊密性、堅結性結構狀態,非必須(圖3-1);


古玉識趣(91):逼真非真探文章 高端包裝仍為仿

圖3-1


②“附著”的部分無厘頭——非沁入、非泥土,狀態突兀(圖3-2);


古玉識趣(91):逼真非真探文章 高端包裝仍為仿

圖3-2


③“附著”的鐵質(類鐵質)非鐵質自然附著的堅密、不可分隔態(強行分隔會破壞玉件的可能),類似鬆散鐵屑的叩鏽殘留(圖3-3)。


古玉識趣(91):逼真非真探文章 高端包裝仍為仿

圖3-3


所有“附著”均為人為添加因素,此地無銀弄巧成拙。

(3)“沁”無伴生、不見門徑。

自然沁入皆非獨立現象,特別是二千年及以上的沁入往往皆會伴生“土蝕”,僅僅蝕之輕重差別而已。此件“沁”處無蝕,沁入無“門”,浮色非沁(圖4)。


古玉識趣(91):逼真非真探文章 高端包裝仍為仿

圖4


(4)紋飾無章法。

玉瑗浮雕雲谷相雜紋。此類紋飾由浮雕虺龍紋解體演化而來,盛行於春秋晚期到戰國早期。雖然紋飾繁雜,但必須有一定嚴格的規制可尋(參見《古玉識趣(58):王玉製作循規式紋飾不敢亂出格》)。此件紋飾雜亂無章,不合時代規制(圖5)。


古玉識趣(91):逼真非真探文章 高端包裝仍為仿

圖5


(5)新料之嫩,非千年埋土之透。

此件為嫩透的新料雕琢而成,同樣見“透”,但是新料之嫩非經千年埋土的熟透。生透、熟透之差別,經豐富的閱歷可以產生感悟。

(6)封蠟非包漿、玉新無滄桑。

油光太過,非真古玉自然態可比。雖油潤欲滴,但蠟封畢竟非古玉之包漿,新嫩玉質難呈歷經歲月的古玉滄桑。

不得不說,此玉瑗的型制中規中矩、制工已經非常了得,然逼真畢竟不為真。雖然如此,已進高仿一類,不過若再經一番功夫和幾年磨合後,擠身“古董”行列就更加不易識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