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4日,农历十月二十,恭迎文殊菩萨出家日。
文殊菩萨乃七佛之师,法王长子。
其锐利的智慧,被喻为三世诸佛成道之母。
因而有“三世觉母妙吉祥”的尊号。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01
大智文殊
师利菩萨
文殊菩萨,旧称文殊师利。古译:妙德,妙首,普首,濡首,敬首。大日经曰: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是妙之意,师利或室利是德或吉祥之意,简称为文殊。
文殊菩萨,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乃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与释迦牟尼、普贤菩萨合称为“华严三圣”。
文殊菩萨智能、辩才第一,为众菩萨之首,所以称“大智”。他身紫金色,形如童子,右手持金刚宝剑(表示智能之利),能斩群魔,断一切烦恼,左手持青莲花,花上有金刚般若经卷宝,象征所具无上智慧,坐骑为一狮子(表示智能威猛)。
文殊菩萨常与普贤菩萨于释迦牟尼佛左右,是释迦牟尼佛所有菩萨弟子中的上首,又称为文殊师利法王子。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常随侍本师释迦牟尼佛,或者同时出现应化度人,比如寒山拾得等。
《首楞严三昧经》卷下载,过去久远劫有龙种上尊如来(龙尊王佛),于南方平等世界成无上正等觉,寿四百四十万岁而入涅盘,彼佛即今之文殊师利法王子。
02
文殊菩萨
名号来历
在《悲华经》中,阿弥陀佛当时是转轮圣王,第一王子是观世音菩萨,第二王子是大势至菩萨,第三王子就是文殊菩萨,当时名叫“王众”,也在宝藏佛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于将来生生世世,行菩萨道,没有止尽、无有界限地,庄严清净佛国世界。使三千大千世界恒河沙数广大的十方国土,合为一个他所教化的世界,一生得补佛位的等觉菩萨,充满整个世界。
03
文殊菩萨
出家成道
在《佛说文殊师利般涅槃经》中,佛告跋陀波罗:“此文殊师利有大慈悲,生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其生之时,家内屋宅化如莲华,从母右肋出,身紫金色,堕地能语如天童子,有七宝盖随覆其上,诣诸仙人求出家法,诸婆罗门,九十五种诸论议师,无能酬对,唯于我所出家学道。……住首楞严定,以此三昧力,出现于十方,于佛灭度后,五千四百岁,于其本生处,示现入涅槃。”又据传说,预知释迦牟尼佛将在伦比尼园出世,而当时尼泊尔(加德满都)还是一片荒凉沼泽地,于是文殊菩萨慈悲为怀,不避艰辛,提前二十余年,率领弟子数十人,由五台山至尼泊尔,移山填沼建造城池,以迎接伟大佛陀降临人间。
04
文殊菩萨
是七佛之师
就好像世间的小孩有父母一样,文殊菩萨是一切众生在佛道中的父母。
依照佛教典籍所载,文殊菩萨是过去世无量诸佛的老师,曾经引导无数的修行者证得佛果。
《放钵经》释迦牟尼佛说:今我得以成佛,都是文殊菩萨的恩德!过去无数诸佛,也都是文殊师利弟子,未来当成佛者,也都是文殊菩萨威神力所致。
《首楞严三昧经》卷下载,过去久远劫有龙种上尊如来(龙尊王佛),于南方平等世界成无上正等觉,寿四百四十万岁而入涅盘,彼佛即今之文殊师利法王子。
05
文殊菩萨
形象
文殊菩萨形象通常为仗剑骑狮之像。
以右手执金刚宝剑,比喻以智慧利剑斩断一切众生的烦恼;乘坐狮子座骑,表示智慧威猛无比、所向披靡、无坚不摧、战无不胜,以无畏的狮子吼威风震慑魔怨震醒沉迷的众生。这是文殊菩萨的基本形象。
除此之外,文殊菩萨相应于娑婆世界有情众生的因缘,亦有种种不同形象的示现。一般文殊菩萨的尊形有僧形文殊、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六字文殊等。
其中最常见的是五髻文殊。五髻文殊是因头顶绑了五个髻而得名,这五髻代表的是五种智慧。一般右手握「智慧剑」,智慧之利剑表示能斩,智慧犀利如剑,象征以智慧剑斩烦恼结,断种种蠢痴。或手持如意,象征智慧成就。左手持的莲花上放置「般若经」,代表智慧的思维。青莲花则代表纯洁无染,花上放有般若经,作为智慧与慈悲的象征。或以莲花为台座,代表清净无染;或驾乘金色孔雀,比喻飞扬自在。
06
文殊道场五台山
文殊菩萨的道场是五台山。为四大佛教圣地之一。五台山位于山西忻州市五台县东北,由一系列大山和高峰组成,最高处海拔三千多米,其中五座环抱高峰,峰顶平坦宽阔,有如垒土之台,故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的《诸菩萨住处品》载:“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佛说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中说:“尔时,世尊复告金刚密迹主言,我灭度后,于南赡部洲(大地)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其国中有山,名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
中国古称震那(China)国,五台山亦在印度的东北方,上述二经提到的“清凉山”、“五顶”山,恰好符合五台山五峦巍然、气候清凉的特征。
汉明帝时,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等入中土后,以天眼神通观之,即知此山乃文殊住处,兼有育王所置佛舍利塔。唐时法藏著《华严经探玄记》卷15说:“清凉山则是代州五台山也。于中现有古清凉寺,以冬夏积雪,故以为名。此山及文殊灵应等,有传记三卷。”
唐华严宗四祖澄观在所撰《华严经疏》中亦说:“清凉山,即代州雁门郡五台山也,于中现有清凉寺,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表我大圣五智已圆,五眼已净,总五部之真秘,洞五阴之真源,故首戴五佛之冠,顶分五方之髻,运五乘之要,清五浊之灾矣。”
历代以来,有关文殊菩萨在五台山显灵应迹的传说及其它神异事件极多。《感应录》中有一则贫女故事,说五台有灵鹫山,山下建灵鹫寺,每年春天,必设无遮大会(颂经忏拜法会)。凡参加者须随喜功德,令来者所求满愿。北魏时,法会日来了一贫女,携儿背子又牵了一条狗,剪一束头发交给主事者说:“我贫苦,无物可施,仅头发而已。”执事无奈收之。又说:“我时间紧迫,等不及开饭,先吃好吗?” 执事给三份,贫女言不够,狗也得吃。再送一份,拿了四份,贫女说还少一份,执事觉得奇怪,连狗都有了,为何还欠一份?贫女指着肚子说:“还有一个,尚未出生!”执事起了嗔心,斥其贪得无厌。瞬间,贫女涌现虚空,说偈云:“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三界无著处,致使阿师嫌!”贫女变文殊,狗成金毛狮,二子为童男,侍立左右,又云:“众生学平等,心随万境波;百骸俱舍弃,其如憎爱何?”法会大众皆惭愧有眼不识菩萨,顶礼忏悔,再求开示,文殊又出偈曰:“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风;无二无分别,究竟如虚空。”说毕隐而不现。众将所施秀发建塔供养。明万历年初,塔颓,圆广法师发心重建,掘得大士圣发数根,呈金黄色,但如舍利子,随各人业障,所见不同。闻塔尚存,在五台山大塔院侧。
五台山因了文殊道场的缘由,受到了僧俗信众的信仰、历代帝王的崇建以及王公武将文臣的护持,成为汉、藏、满、蒙各民族尊奉、海内外知名的佛教圣地。中国佛教各大宗派俱曾至此弘法布道,开创本宗基地,使五台山形成汉藏佛教两大体系汇合、各派寺院并存、显教密教竞传的独特格局。五台山佛山圣水也孕育了一代代名僧大德。
五台山佛教的兴起和佛寺的兴建始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孝文帝以后,诸帝也都崇佛。高齐时中相刘谦之,是一名太监,他笃信佛法,厌倦世俗,不喜尘劳,虽然身在朝廷宫闱,却经常持诵文殊菩萨圣号,每天念诵达七万遍之多,并以此为定课,不论事务多繁忙,他持诵菩萨名号从没有间断过。天宝年间,刘谦之随侍高齐三王子入五台山参访圣迹,见到诚笃坚志的王子为了供养大圣文殊菩萨,引火自焚其身,而使他深受感动,内心自念:“王子能为法舍身,我又何尝不能?”于是更生起了大悲心,自叹身遭宫刑,非佛法器(佛经中记载,以男根不具,列为“非器”,不得出家),不如前往清凉山(五台山),专志修行。于是奏请当朝皇上准允在清凉山上专心修行,以期日后能有所成。皇上许之。刘谦之遂不再返朝,在五台山上住了下来,整日里持名阅经。后竟长出胡须,复得大丈夫相,让皇帝大为震惊。有一天,刘谦之忽然心眼开通,领悟法要,竟然造出了《华严论六十卷》留传后世(见《大唐内典录》)。皇帝重佛,朝野风从,一时皇亲国戚、王公贵族等,纷纷施财信佛,立寺建塔,至山瞻礼灵迹。
长安二年(702),武则天自称“神游五顶”,敕命重建五台山清凉寺,竣工后,命名僧感法师为寺住持,并封感法师为“昌平县开国公,食邑一千户,主掌京国僧尼事”。清凉山住持感法师成为掌管全国佛教事务的最高僧官,这是五台山在全国佛教界取得举足轻重地位的发端。
07
文殊菩萨教念佛法门
文殊菩萨也曾修习、教示观佛、念佛法门。在《观佛三昧海经》中,当时世尊为诸大众,说观佛三昧之后,文殊菩萨自述在过去宝威德如来时,文殊菩萨那一世是一位有德长者的儿子,名叫“戒护”,戒护童子因目不暂舍地谛观宝威德如来的相好光明,而在其后的多生累世,遇到了百亿那由他恒河沙数的诸佛,获得了百万亿的念佛三昧,得百万阿僧祇的旋陀罗尼。其后,诸佛现前说无相法,刹那之间就获得首楞严三昧大定。
文殊师利菩萨说完之后,释迦世尊告诉阿难及大众,应当受持记忆文殊师利所说的话,普遍地告知一切大众,以及未来后世的众生,如果有人能够礼拜、能够念佛、能够观佛者,应当知道此人,与文殊师利菩萨的功德平等没有差异。
08
文殊菩萨愿生极乐
在华严海会上,普贤菩萨“往生净土”偈: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文殊发愿经》,也普劝一切众生往生极乐净土而说偈言:
愿我命终时,除灭诸障碍。
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国。
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
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严净普贤行,满足文殊愿。
尽未来际劫,究竟菩萨行。
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华严会上所陈述的行愿,以及说法度众生的内容,都是以念佛为基础,以净土为归宿。
念佛法门,包括观佛、观像、持名称念,文殊菩萨以观佛三昧教化众生,往生净土永不退转。"
09
文殊菩萨十大愿
文殊菩萨十大愿:
一、若有一切众生,所生三界,或我作他作随缘受化。
二、若有众生毁谤於我,嗔恚於我,刑害杀我,是人於我自他常生怨恨,不能得解,愿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
三、若有众生爱念我身,欲心见我,求得於我,愿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
四、若有众生轻慢於我,疑虑於我,枉压於我,狂妄於我,毁谤三宝,憎嫉贤良,欺凌一切,常生不善,愿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
五、若有众生贱我,薄我惭我愧我,敬重於我,不敬於我,悉愿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
六、若有众生常杀生命,卖肉取财。如此之心者,永失人身,不相舍离。对报如是令发菩提之心,若有他人取我财物,我施财物,所得财物及不得者,愿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
七、若有众生供养我者,我供养他者,听受我教,我受他教,同行同业,愿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
八、若有众生,广造诸恶,堕于地狱,无有出期,愿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
九、若有众生纵恣身心我慢贡高,故於我法中污泥佛法,一切诸罪,死堕阿鼻入诸地狱,从地狱出轮回六趣,入生死海,诸趣恶道,愿共有缘,同业同道随缘变化,当以救之,令得出离,愿共我有缘,发菩提心求无上道。
十、若有众生当於我法,若我有缘,若我无缘,同我大愿,曼殊室利言,我有大愿,以圣性力加持有情,令罪垢消减得入菩提,诸佛圣果。
10
文殊菩萨开示出家
《大庄严法门经》卷下载:文殊师利言。菩萨出家者。非以自身剃发名为出家。何以故。 若能发大精进为除一切众生烦恼。是名菩萨出家。非以自身披着染衣名为出家。勤断众生三毒染心是名出家。非自持戒行名为出家。能令毁禁安住净戒是名出家。非以阿兰若处独坐思惟名为出家。能于女色生死流转。以慧方便化令解脱是名出家。非以自身守护律仪名为出家。若能广起四无量心。安置众生是名出家。非以自身修行善法名为出家。能令众生增益善根是名出家。非以自身得入涅槃名为出家。为欲安置一切众生。入大涅槃是为出家。非以自身除烦恼故名为出家。勤断一切众生烦恼名为出家。非以自能将护身心名为出家。将护一切众生名为出家。非以自解身心缚故名为出家。为解一切众生身心缚故名为出家。非以自身于生死怖畏得解脱故名为出家。能除一切众生生死怖畏。令得脱者名为出家。非以自乐涅槃名为出家。勤行精进为令众生满足一切佛法故名为出家。文殊师利言。女子。夫出家者。于一切众生起慈悲心名为出家。出家者。不见一切众生恶。亦不取相名为出家。 出家者。不举他罪有惭愧者教令忏悔是名出家。 女子。出家者难名为属他。菩萨不尔。身心自在无系属故。女言。云何出家名为属他。文殊师利言。属戒者名为出家。破戒者不名出家。属三昧者名为出家。乱心者不名出家。属智慧者名为出家。愚痴者不名出家。属解脱者名为出家。离解脱者不名出家。女子言。文殊师利。云何菩萨名不属他。 文殊师利言。菩萨内自证法不从他学名不属他。何以故。菩萨于一切智即自开解故。尔时文殊师利。说此出家法已。五百菩萨心生欢喜。即脱身上衣服璎珞奉文殊师利。赞言。善哉善哉快说此法。我当修行。
文殊菩萨出家日,是佛教殊胜吉日,让我们共同诵经、持咒、供养、点灯、放生、布施、礼拜、吃素、传递等善法,功德亿倍于平常,祈愿众生离苦灭障,胜愿成就,福智具足,早证佛果!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
皆悉回向给原作者及各位读者
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重罪悉解脱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