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刘禅大家会想到扶不起的阿斗,纵有诸葛亮辅佐也难成大器,投了曹魏,丢了江山,简直就是“败家子”的典范。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刘禅描写得极为不堪,认为他昏庸无能。但是,刘禅在公元223年登基,一直到公元263年才成为亡国之君,称帝总共41年,是在三国时期国君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而且在诸葛亮死后,刘禅仍做了29年的皇帝,如果没有治国理政的才能,又怎么能延续29年的执政生涯呢?
刘备在夷陵大战中败给了东吴陆逊,最后在白帝城托,立刘禅为太子。当时的刘备有三个亲生儿子,分别是刘禅、刘永与刘理。按照惯例,是嫡长子继承制,刘禅理当继位。
当时的蜀汉这个国家也才刚刚建立,根基根本还没能稳定下来,外面还有魏国和吴国的入侵。因此刘备在考虑接班人时必然是非常谨慎的。
《三国志》中记载,刘备遗诏中明确地写道,“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过于所望,甚大增修,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
诸葛亮夸刘禅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才堪大用,皇位可以放心传给刘禅,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刘备基本都十分相信刘禅的才华。
刘禅在位四十一年,但是在位第十二年的时候诸葛亮便病逝了,诸葛亮死后,刘禅立马废除丞相制度,任命蒋琬为大司马,主管行政,任命费祎为大将军,主管军政,也就是把原来集权为诸葛亮一身的职务和权力一分为二,由两个人担当,同时又让两人相互交叉,相互制衡。刘禅成了名副其实的蜀国最高统治者。
诸葛瞻多次说姜维是个巨大的威胁。但是刘禅仍然坚持信任他,没有猜忌怀疑,依然给他兵权让他领兵。这更能体现刘禅的大局观念,能够妥善协调大臣间的矛盾。
诸葛亮死后,北伐的规模减小了,很多时候,还是让百姓们在田间生产。让蜀汉得以安定,民生也得到发展
公元238年,北方(曹魏)出了点事情。按照诸葛亮之前的政策,蜀国肯定要北伐。刘禅下诏书给蒋琬:“贼寇反乱未除,曹睿又凶狠骄横,辽东三郡人民难于忍受暴虐,于是相互联结,与魏分离。曹睿又大举兴兵征夫,与其相互攻打。往者秦朝灭亡,陈胜、吴广首先发难,如今有此变故,这是天赐良机。您应严整治军,总率各军屯扎汉中,一待东吴举兵北进,两国构成东西犄角之势,伺机进击。”
翻译过来就是,天下有变,我们应该如何如何,这当然是一个很好的时机了。但是你也不要轻举妄动,需吴举动我们才动。如果吴国动我们也动,两国一起打曹魏。
大家之所以认为刘禅昏庸无能是在魏国大军压境时,刘禅主动投降。实际上邓艾率军来到成都之时,刘禅其实也有过抵抗。他曾派了诸葛瞻带着人马,去和邓艾一战,不过在绵竹战败了,全军覆没。
此时,成都之中已没有什么抵抗力了。更何况,邓艾大军那么强悍,如果不开城投降的话,那么此城的百姓便会遭到牵连,甚至会遭到屠杀。刘禅不愿看到这一幕,只有投降了。站在蜀汉的角度,刘禅不战而降,是懦弱。可站在百姓苍生的角度上看,这又何尝不算一次功德呢?
《韩非子》中说:“君主不智才是大智,无为才是功绩。刘禅是乱世里的智者。
他知道该如何与臣子相处,知道要礼贤下士,知道历史的潮流不可逆转,知道蜀国并没有实力继续去争夺天下,知道要爱民如子,说他是扶不起的阿斗,也是冤枉了他,他不过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