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国外倒牛奶事件,为什么宁愿倒掉,就没有其他解决方法吗?

TC樱椛道


类似的事件不仅在美国,很多国家都发生过。

比如上一年西红柿价格好,诱使第二年大伙都去种西红柿,结果西红柿收成不错,但价格也掉到了沟里。愁啊,原本能卖两块一斤,现在一毛一斤都没人要。咋办呢?只能倒在地里面沤肥。



市场经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这就是价值规律。当供给量远大于需求量,那么商品就“不值钱了”,随之就会引发一系列负效应,大量产品积压滞销,特别是不易储存的生鲜类首当其冲。



那么真的是社会“没这么大需求”来消耗“过剩”的产品吗?也不一定,如果把这些牛奶、西红柿免费赠予,还是会有很多人乐意接受的。但是农户们不会这么干,辛辛苦苦劳动收获的果实,都送出去了自己以后怎么办,喝西北风?



所以啊,这个供需不平衡只是相对的,当众多消费者手头充裕,就会放开了花钱,就会拉动市场一片繁荣。如果消费者囊中羞涩,那么就会“有选择性的”消费,只购买最急需的商品。

说白了就是一句话,有钱的富裕阶层人数少,消费能力有限,他们更喜欢的是把钱进行投资,赚到更多的钱。而为数众多的贫困阶层,需求量虽然大,但进项少压力大,不得不精打细算过日子。



1929年的美国大萧条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一边是农场主把大桶的牛奶倒入密西西比河,另一边是饥肠辘辘嗷嗷待哺的千万饥民。



资本家们采用新科技新机器提高生产效率,进而裁员,失业和找不到工作的人没有收入来源,只能看着丰富的产品眼巴巴的挨饿。这就是一个人为制造的“供需不平衡”。



由于这种供需量对接难以精准预测,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大概以十年为一个周期,爆发轻重程度不等的经济危机。这是社会运行体制上的缺陷,是无法从根本上避免的,只能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来缓解或是补漏,以降低其严重程度。


史海寻踪


很明显,到了资本论里第三阶段要把商品换成货币了,但卖不掉了,怎么办。要注意的是,farmer是农场主,农业资本家。

放着,占仓库可能还要耗电低温保存,最后会坏掉,赔得最多。

降价销售,本来就过剩,危机之下谁还买牛奶,奶价会低到什么程度,卖得多赔得多。

倒掉,维持价格,有利润,减少损失。

只有倒掉才能有利润,才能少赔钱。


雨季主君


倒牛奶是无奈之举,因为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牛奶的销量受到巨大影响,比如像学校、商场都关闭了。

鲜牛奶的运输是比较麻烦的,比如要求冷链运输、全程无菌等等,但是牛奶的售价,不止于没利润,甚至还要亏储藏费用、运输费用、人工费用等等的情况下,价格倒挂之下,奶农将牛奶倒掉,其实就不难理解了。

倒牛奶的事件最近比较火爆,主要还是因为历史书的功劳,咱历史书将这事儿写为美国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标志性事件,所以最近这事比较夺人眼球。

但是价格倒挂的事,其实在国内偶尔也有发生过,菜贱伤农的事,多少都听过。宁可菜烂在地里做肥料,也不愿意贱卖,就是因为贱卖了还要亏运输费用、人工费用等等。这几年会好一点,信息、物流比较顺畅,真的烂在地里的会少一点了。

慈善家买去做慈善,也只是救得了一时救不了一世。而且鲜牛奶这东西,毕竟是要入口的,非专业人士买去做慈善,万一有点质量问题,那麻烦就不断了。所以最终的办法只有当疫情结束,需求上升了才能解决。

奶牛的饲养费是一笔费用,每天要将牛奶挤出来也是一笔费用,如果到了奶农支撑不下去之时,很有可能发生将奶牛杀死的事情。那时候才是最伤奶农的时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