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复性消费”已经开启。
尤其女生。
Sir不是第一次抓到隔壁表妹上班时间刷某宝了。
有意思的是,最近她多了一个操作:
每看中一款,她必须从购物车里删掉一款才塞得下。
那个苦思冥想……比找选题还认真。
任性可以。
但Sir今天必须为广大女生浇盆冷水。
不是不让你们买买买。
关于个人健康,Sir必须郑重提醒——
你们的购物车里,可能装满了“毒品”
《毒美》
Toxic Beauty
豆瓣没评分,媒体没宣传,连上线都是静悄悄。
用现在流行的话说——
这是一部“吹哨”纪录片。
哨声指向,足够劲爆:美国强生公司。
毒饭们应该不陌生。
百度百科显示:强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卫生保健品及消费者护理产品公司。
旗下品牌都是我们日常见过的:
强生婴儿、露得清、可伶可俐、娇爽、邦迪、达克宁、泰诺等。
世界五百强、全美十大最让人羡慕的公司……荣誉满身。
谁要对它下手?
谁敢对它下手?
谁明知失败,也要对它下手?
一个女人。
迪恩·伯格,一位四十九岁的助理医师。
外人看来,她是一位自律且幸福的女人。
身体健康,作息规律。
既没有肥胖超重,也没有药物滥用。
甚至整个家族也没有遗传病史。
但一次妇科检查的结果,让她错愕:
双侧卵巢癌。
意味着什么?
她必须立刻接受全子宫切除术和化疗。
能否痊愈,未知。
起初她以为是自己命不好,直到更多名字出现。
梅尔·利卡。
又一段令人羡慕的人生:
因特尔前员工,曾服务于维和部队的情报审查专家。
全球各地飞,亲历各种战场,人送外号:女超人。
直到55岁。
她没被子弹打死,没在战场牺牲,没被高强度的工作压垮。
女超人,同样倒在卵巢癌。
还是晚期。
又是一次令人惋惜的不幸?
不。
她后面,还有一串受害者:
玛丽·卡彭、谢达·法鲁基、贝弗利·罗宾森、克洛德特·杜普雷……
她们全都曾是健康女性。
却突然查出卵巢癌。
为什么?
一个共同点格外刺眼:
从小开始,她们都一直使用强生公司的婴儿爽身粉。
于是,迪恩·伯格把整个美国强生公司告上法庭。
如以卵击石。
如大卫挑战巨人歌利亚。
但她就是这么做了。
△ 原告迪恩·伯格与“强生们”的对比
能成功吗?
至少从以往经验看,很难。
太阳底下无新事。
其实强生公司早在六零年代就发现了问题,但囿于利益,迟迟不改,酿成悲剧。
我们也不是不知道。
国内,强生产品致癌,十多年前就引起过讨论。
几乎每隔几年,都有相关新闻曝出。
甚至。
就在纪录片播出之后的2019年,强生产品又再次发现了致癌物,并宣布召回部分产品。
讽刺的是——
同年,强生公司再次被《财富》杂志提名为最受人尊敬的公司。
看起来又是一个无疾而终的故事?
想简单了。
她们吹响的哨声,不仅没有停止。
更引起了更广泛的吹哨接力。
借强生一案,《毒美》将目标扩大到整个行业。
一个荒唐的对比:
超过840亿美元的化妆品行业,管理它的美国联邦法律条文,只有一页半。
有多严重?
不要觉得化妆品只是女生专利。
相关化学试剂,我们每个人都会接触到:
日常用的牙膏,沐浴露,洗发水,护发素,防晒霜……
化妆打扮用的口红,指甲油,洗面奶,精华素,眼霜,乳液,面膜,去死皮素,隔离,粉底液(BB霜) ,粉饼,蜜粉,腮红,眼线,睫毛膏,唇彩唇蜜唇膏……
里面有什么成分,包含什么化学物质,它们有没有经过严格的安全测试?
Sir相信没多少人能回答出来。
但这还不是最可怕的。
相比化学物质的渗透。
这个靠金钱和谎言包装起来的庞大产业链中,最可怕之处是观念的渗透。
即——
到底,什么是美?
是你认为的美。
还是他人认为的美。
或者,是各大厂商洗脑式宣传的“美”?
不要低估这股潜移默化的力量。
《毒美》中另外一位主人公现身说法。
24岁,生活在加州的亚裔女孩,咪咪。
她的人生信条:
美貌在我们的人际关系中根深蒂固。
为了让人喜欢,从小就掌握花式化妆技巧:
乳液、面霜、防晒霜、保湿剂……
一边涂涂抹抹,还一边给你解说。
头头是道。
即使如此。
她也承认:对自己的长相从来没有满意过。
因为总有一种声音告诉她,自己还不够美:
有颧骨才好看;
鼻子长才好看;
眼睛大才好看;
金发碧眼才好看……
各种宣传轰炸,让你在追求更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且它们极具煽动性:
如果我只有一次生命
那就让我像个金发女郎一样活着吧
△ 染发剂广告
继续买买买,继续美美美。
后来,咪咪逐渐明白了:
大众所认知的审美,是被厂商广告和舆论定义的。
电视上的白人女性明星,扭曲了人们对美的认知。
白就是好。
白就是美。
清醒了,就能改变吗?
没那么容易。
当化妆打扮已经深深根植于现代文化时。
——你不化,就会显得很奇怪。
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特立独行的勇气,敢冒着被歧视,被孤立的风险,做自己。
另一边,鼓吹不会停止。
它们告诉你——
不仅可以变美。
还可以变性感、变成熟,再不济,还能整容、动刀、手术……
永无止境。
最后,所有人只能成为麻木的大多数——
像一场军备竞赛,没有人敢承担落后的风险。
无奈吗?
这正是Sir选择安利《毒美》的原因:
作为一部纪录片,它没有偏袒任何一方,更没有轻易地喊出让女生勇敢做自己的鸡汤,反而用冷静客观的方式呈现一出现代社会荒诞而无解的罗生门。
简单说——
它不帮你做选择。
它只展示每种选择的代价。
《毒美》的结局是残忍的。
60年代接触化学制品的孩子们,如今已经开始与黑心厂商们对薄公堂。
饱受痛苦,风烛残年。
终于。
2018年,强生被判处天价罚金高达46亿美元。
大快人心?
纪录片没有拍到任何受害者的笑容。
给出一组空镜,附上文字:
她们大多数人都没等到这天。
悲剧没有结束。
有一群更脆弱的受害人,正在重复她们的命运——
孩子。
没错,代价并不是只有一人承担。
专家说出了她们更忧虑的想法——
他们的身体还在发育
所以当他们接触到这些扰乱内分泌的化学物质
在我们的个人护理产品中
这些暴露可能特别有害
一个词:环境暴露。
在充斥着现代化学制品的环境中,孩子的接触是无形的。
影响比想象中的要大得多。
比如,洗泡泡浴。
比如,接触父母的化妆品。
甚至不再是“担忧”。
许多活生生的例子已成定局:
铅暴露,导致缺陷多动障碍;
乳霜中的刺激雌性激素,导致男孩长出乳房;
科学家已经在化妆品中发现了多种能够影响智力发育的毒素。
以及更直接的,永久性的伤害——
这是一场为了下一代的斗争。
生殖内分泌学家Shruthi Mahalingaiah眼中,有毒试剂的滥用导致的不孕情况,让我们已经失去了一代人。
夸张了?
纪录片为了证实化妆品的危害,跟随咪咪做了一次试验。
使用带有有毒成分的化妆品后去检验。
结果——
体内有毒成分含量,超过95%的普通人,是他们的50倍。
长此以往。
不仅是自己得癌症,还可能影响生育。
诚然。
《毒美》作为一部揭露性质的纪录片,有其不足。
缺乏精准的数据,也没有足够多有信服力的实验或研究支撑,大部分只是专家和受害者的口述。
不足以让我们全盘否定整个行业。
Sir也知道,有许多研究可以驳斥它的论调。
比如纪录片中也收录了这样的声音:
脱离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
哦,只是有点致癌的化学物质
但我们仍应该庆幸它的出现。
正如Sir一直以来对“吹哨人”的理解——
TA可能不是绝对正义的化身。
但TA拼命吹响的哨音,一定是长期被压制的“另一种声音”。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