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疼痛文學”的憂傷——青春寫作的價值取向

“青春”,是一個朝氣蓬勃,充滿著陽光熱情的詞彙。

課間走廊來來往往中同學的你追我趕,體育課隔壁班少年籃球場上揮灑汗水,新學期伊始三五抱團取暖挑燈夜補作業...似乎平淡才是貫穿青春始終的主題。

“青春疼痛文學”的憂傷——青春寫作的價值取向

“青春疼痛文學”的異軍突起,大膽直面青春少年的隱秘內心和疼痛體驗,一時攪動了大江南北文壇的一池春水。

但隨著青春系列的小說、電影、電視劇輪番上架,“青春疼痛文學”惹得眾人詬病,將之貶得一無是處,從眾星捧月到人人都踩上一腳,大起大落間,它的憂傷,似乎也需要他人來撫慰。

01

少年愁,少年愁,少年何知愁?少年知何愁?

青春期的少年是溫室中嬌養的花朵,不必夾雜在家庭瑣事與生計收入中喘息,也不必周旋奔波於人來人往的社會交際場中,似乎“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才應該是他們唯一追求的目標。

但曾經天真無邪的幼稚小孩,已慢慢成長為青春期的少年,他們的心智逐漸成熟,他們的內心變得更加敏感,他們渴望被關愛、理解。

懵懂的感情沒結果,叛逆的情緒沒人懂,莫名的淡淡憂傷攏上少年眉頭,雖然還沒成長為獨當一面的成年人,可他們也有寂寞和感傷。

“疼痛”撞上“青春”的腰,也就有了“青春疼痛文學”。

“青春疼痛文學”的憂傷——青春寫作的價值取向

孫桂榮在《走過青春期的文學實驗——論新世紀“青春文學”》中將新世紀青春小說整理歸納為陽光型、叛逆型、憂傷型和先鋒型

疼痛文學鋪陳出的青春畫卷,掛滿了傷痕和淚水,青春疼痛小說就屬於典型的憂傷類別,它著墨於青春歲月中的孤單傷痛,用華麗的辭藻來描繪悲劇的青春。

對於“青春疼痛文學”,市場大眾基本上持有三種觀點。

02

一是極力排斥貶低疼痛作品,認為其缺乏底蘊、華而不實,是為文壇棄嬰。

縱觀網絡上令人追捧的疼痛文學作品,基本上就是空有一堆堆華麗的辭藻,作者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根本無法提煉出來,甚至行文邏輯經不起推敲,一遍兩遍也無法帶來更多的收穫。

就像建造了一座精美華麗的房子,外表金光燦燦,但受不住日曬雨淋,內裡的空虛和地基的脆弱,決定了這座房子必將淪為時代的遺棄品。

“青春疼痛文學”的憂傷——青春寫作的價值取向

最顯而易見的是,疼痛小說為了營造一種虐心的全文基調,基本上是怎麼虐怎麼來,車禍、三角戀、墮胎...萬般都是意難平,短暫的青蔥歲月硬是演繹完一場人生,初讀時可能會為不一樣的人生感嘆,但流水化、批量化的疼痛作品推向市場,作品內核失真、經不起推敲,則必然會引起市場受眾的反感。

疼痛文學,沒有一點美感,也沒有絲毫的可欣賞力,真正熱愛閱讀的讀者必然對這些作品嗤之以鼻,那些追捧擁護疼痛作品的受眾,沒有接觸過有意義、有底蘊的文字,也不能理解真正的文學。

青春疼痛文學華而不實,縱使再受追捧,它也不能稱之為真正的文學,終將淪為文壇棄嬰。

03

二是認為疼痛作品是大勢流行所趨,具有一定的社會作用,但終將行而不遠。

在一個信息化和商業化的時代,盛行的是流行文化,流行文化也最易給人感官刺激,令人感興趣。

“青春疼痛文學”的憂傷——青春寫作的價值取向

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現代人正在逐漸失去品讀傳統文學的耐心,青春疼痛作品中簡單而直白的表達更容易吸引大多數的年輕人,可接受程度也比較高,讓人慾罷不能的複合幻想吸引了眾多讀者。

青春疼痛文學作品十分契合大多數年輕人的生活,更容易與他們達到情感上的共鳴,快速滿足讀者的心理需求,所以也更受他們的喜愛,但疼痛文學作品縱然非常疼痛,也絕不是大多數人真實的青春。

同時疼痛文學相對於傳統文學而言,它淺顯易懂,擁有直觀的閱讀體驗,不需要讀者有太多的人生閱歷,就可以感受跌宕起伏、千折百轉的情緒,從而催生高度的閱讀滿足感。

商人們從疼痛作品中挖掘商機,再運用現代化的傳媒大肆宣傳,馬上就會擁有一大批的追隨擁護者。

利益擺在面前,疼痛作品就會更加過分迎合讀者,附會市場,如此形成惡性循環,淺層文化中的快感缺乏深層次底蘊支撐,疼痛作品終將行而不遠。

04

三是對疼痛作品給予充分肯定,認為其能引導個體對青春的身份認同與選擇。

一般來說,青春疼痛作品的讀者受眾大部分是青少年群體,他們對愛情嚮往,對青春憧憬。

尤其是學生群體,他們正處於青春萌發、悸動時期,對青春渴望、迷狂又畏怯,但由於家長、老師等權威的干預壓制,所以他們無法將青春的主導權掌握在自己手中,由此青春疼痛系列作品成為他們情感宣洩的最佳突破口。

“青春疼痛文學”的憂傷——青春寫作的價值取向

讀者受眾都因各自迥異的家庭環境塑造了不同的三觀,成人世界是他們嚮往又牴觸的地方,放蕩不羈是他們面對外部世界的青春姿態,所以說惶惑才是青少年最真實的生命情緒寫照。

青春疼痛作品中編織的各種光怪陸離的夢,通篇表達充斥著“遺憾”二字,一方面努力引導著他們對自我情緒的調節,另一方面也正是各種狗血、戲劇化的劇情發展,讓讀者受眾瞭解到青春與青春之間的差距,一語點醒夢中人,幫助他們找到更契合自己的身份認同與選擇。

05

上述幾種觀點基本上都表達出了青春疼痛作品的優劣之處,不可否認的是,疼痛作品由於受大眾文化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影響,其影響力自然和傳統文學有所區別,也更不容易被主流的文學所認可。

但一部好的作品想要吸引更多的讀者群體,最重要的還是要看作品本身的價值訴求是否能夠與讀者受眾產生共鳴,保持讀者期待在某種層面上的一致性和相對的穩定性。

尤其是青春寫作,對於引導青少年的個體身份認同和選擇具有重要意義,不僅要抓住青少年讀者群體無意識的情緒共鳴,還要關注書寫個體乃至群體青春生命發展,呈現出特殊的生命精神意向。

青春寫作者所要追求的也正是這樣一種青春生命的世俗化書寫,運用獨特的視角與方式來治癒文學受眾者青春生命的價值訴求,真正地滿足文學受眾的閱讀期待,觸碰到每一位受眾內心最真實,最溫暖,也最渴望的青春的生命悸動。

“青春疼痛文學”的憂傷——青春寫作的價值取向

“每個社會每個時代都盛行一種小說形式,這種小說實際上說明了一種秩序,即一種思考和在世界上生活的特殊方式。”——法國新小說作家羅布·葛利葉

青春疼痛作品的寫作者絕大部分是以私人的城市視角來講述生活物語,再加上受到西方歷史文化風潮的影響,作品甩賣的是個人隱秘內心和疼痛體驗,更加註重“私人敘事”,在精神上呈現出濃重的自憐自戀、自怨自艾的情緒。

我們通常能看到的是單調而潮溼的哀傷,是自哀自嘆中對自我內心的沉醉撫摩,是虛弱而又脆弱的感性生活。

“以青春的名義寫作,寫的卻是沒有陽光的青春”,因而疼痛有了,卻並沒有對所謂青春疼痛中的感傷和孤獨作出有效的反思,內核失真,這些正是當代以及未來青春寫作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青春寫作更具有個人化意味,同時又在大眾媒體的縱容之下,青春的敘述已經完全與諸如“革命”、“理想”、“熱血”等相背離,更多的是充滿著“性”、“暴力”、“叛逆”等字眼,這些不僅僅顛覆了主流的閱讀意識和體驗,更是一種邊緣化的寫作危機。

當然青春寫作的發展潛力還是未知、難以估量的,我們不能武斷做出放棄的選擇,但如果青春寫作不做出改變,其後續發展勢必會被市場淘汰。

結語

總之,對於青春我們要懷有一絲信仰,青春可以謳歌,青春也可以批判,但在青春寫作中,我們至始至終都應該對青春有著一份堅貞不渝的執著與堅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