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宁夏区委会主委戴秀英提交《关于进一步提高烟草税和烟草价格的建议》:提高烟草税与烟价是最有效的控烟措施,中国卷烟价格仍偏低。(5月25日澎湃新闻)
其实,控烟,现在更需要的是烟盒上的警示图片,应覆盖香烟盒30%以上面积。烟盒上印制图形警示,已被证明是鼓励吸烟者戒烟的有效方式。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评估研究,烟民看过既有警语又有警示图案的烟盒包装后,知晓吸烟对健康有害的比例,相比于只有警语而没有警示图案的烟盒包装,从30.7%激增至92%,想戒烟的比例也上升到91%。这表明烟盒印上图形警示,于控烟更有效果。现在只是印上“吸烟有害健康”,已然如一句套话,更何况“基本上是采用了《卷烟包装标识的规定》的字体最低值”,根本没有冲击力。也因此,中国卫生部门已屡次呼吁,在全国每年约1000亿盒卷烟的包装上,印上折寿、自残、致癌、畸形胎儿等健康警示图形。
敬烟被当作礼节,香烟当作礼品,喜庆场合被称作“喜烟”而必不可少,很大程度上对吸烟的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现在的烟盒设计也不乏喜气。如果在烟盒上印制了传统观念中“不吉利”的图案,那么,必将使人们在心理上或多或少地产生一种排斥,当香烟不再适合“敬”“送”,不再适合充当喜庆的载体,香烟不再具有交际的功能,吸烟的诱惑力,尤其于青少年,将大大减弱。因此,为了下一代的健康,为了形成文明的风尚,控烟必须动真格。(钱夙伟)
“垃圾分类标准全国统一”确有必要
“处理垃圾时也会由于标识、标志、标准的不统一而出现诸多不必要的矛盾。所以,这是一个全社会都要关心的‘关键小事’,应当引起有关方面重视。”今年,“垃圾分类”成为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王济光关注的一大议题,他带来了《关于建立垃圾分类全国统一标准的提案》。(5月25日《北京晚报》)
现在全国人口流动性很大,旅游、商务、打工等非常频繁,而各省市的垃圾分类标准都有一定差异,给跨省出行的人带来很大的困扰和不便,容易将标准弄混淆,不仅让人感觉不适应,还会面临被罚款的尴尬。
而在各地垃圾分类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简单易行的全国统一标准,可以更好地宣传推广政策,降低市民的学习门槛,有利于推动垃圾分类的全面实施。
目前,全国各地相继出台了地方性法规,制定了垃圾分类实施的时间表,并由试点逐步向全面实施迈进,社区宣传、志愿者管理、违规处罚等配套措施均在落实,呈现出一定的效果。不过,目前各地的垃圾分类标准不一致,诸如类别、品种、标志、标识等均有差异,形成了地域性隔阂,导致民众存在认知偏差,对经常跨省出行的人太不友好了。
我国是一个人口流动性非常大的国家,对于垃圾分类这种涉及到全体国民的大事,各地不宜“各自为政”,以免到时候分类标准碎片化,令人摸不着头脑,增加无谓的工作量。比如部分城市的酒店为照顾外地游客,避免被罚款,特意在房间内放置提示牌,要求客人将垃圾放在托盘内,由工作人员回收后另行分类处置。由此可见,垃圾分类标准不统一的话,会给民众和相关行业带来诸多麻烦,亦增加了分类成本。
何况,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垃圾分类政策实施进度不同,绝大部分人都是首次接触,需要一个学习和接受的过程,应将标准制定得简单明了、普遍通用。因此,在垃圾分类标准全国统一后,民众无论去哪个地方,都无需再重新学习分类知识,只需要根据统一标准投放垃圾,得以提高分类效率。
而且,垃圾分类全国统一标准后,亦有助于促进垃圾再利用产业的发展。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市场,涉及到多个产业链条,标准化是市场做大做强的一大因素,企业面对全国大市场,可以按照统一标准生产设备,制定回收利用流程,从而减少环节、降低开发成本,更快地开发和占领市场,促进整个产业快速发展。(江德斌)
以更完整的“体育教育”为青少年体质健康兜底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程红近日在政协大会发言指出,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主要指标连续20多年下降,33%存在不同程度健康隐患,小眼镜、小胖墩、小糖人等情况突出。我国缺乏科学系统的健康教育体质监测和干预体系,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学生不足30%。她建议,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增加体育成绩在考试和升学测试中的占比。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将儿童青少年体检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5月25日央视)
青少年体质健康,素来是公共舆论关注热点。近一两年来,各地教育主管部门,都已在大力提升“体育教育”的权重,甚至直接调动“升学考试指挥棒”加以倒逼。
程红委员也建议,“增加体育成绩在考试和升学测试中的占比”。的确,在目前的教育体系内,“分数”似乎就是最好的激励。然而同样值得思考的是,“应试化”会否增加学生负担?是否有悖于体育教育的初衷?相关的专业师资和配套设施又能否跟得上?凡此种种,都必须充分评估、周全安排才是。须知,每个孩子都是特殊的,每个孩子情况各有不同。真正好的“体育教育”,既应该锚定“达标线”“等级分”,更要鼓励学生们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完整意义上的“体育教育”,不仅仅要设立特定的体育课程、运动项目,也不止于是“增加考试分数占比”,更多还是要让青少年爱上运动,养成运动习惯,培育起运动文化。“体育运动”,不是孤立存在的。而只有融入特定的生活理念、社交文化以及价值系统,才能获得魅力、得到认同。凡此种种,光靠“体育课”是力有不逮的。
要求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和让青少年爱上运动,这是两个境界的命题。显而易见的道理是,让学生们有更多自己的生活,才有可能让体育运动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才更可能由体育运动带来体质健康的提升。 (然玉)
让野餐热烧“旺火”,而不是“野火”
一张色彩斑斓的野餐布,几只手工编织的藤条篮,再配上冷餐、饮料、帐篷、香槟杯……近一个多月来,全国各地悄然刮起一股“野餐热”,成为年轻人颇具仪式感的休闲方式之一。网友们戏称2020年成为中国“野餐元年”。(5月25日《工人日报》)
疫情放缓后,户外聚餐成风潮,这并非是一种偶然现象。人们宅家时间太久,希望能够到户外多“透气”,能够更多地亲近大自然。
不过也要防范“野餐热”带来副作用。比如防范“野餐热”对大自然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这些热爱户外聚会的消费者,在野外野炊、烧烤,可能存在践踏草地、砍伐树木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户外聚会之后,一些消费者不对聚会产生的垃圾进行清理,在他们转身离开后,会留下满地狼藉。对于种种不文明行为,一方面需要公园管理者、相关部门能够加强监管力度,对不听劝阻、故意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予以相应惩治,另一方面,也需要游客遵守社会公德,增强环保意识,亲近大自然不是破坏大自然,要懂得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戴先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