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韻猶存的太平鎮造甲村古民居

造甲村位於麻章區太平鎮西南端,始建於宋朝紹興20年(公元1232年),為陳姓世居,系八世祖陳梅森從書高遷居造甲。造甲村歷史文化底蘊濃厚,古民居建築風格頗具特色。現保存較完整的古民居有25座,為清代至民國期間所建,如廉讓間”、“凝椃”、“凝祥”、“永祉”“寶德”、“寶鳩”

“中和”、“恆升”等多座古民居,大小不一,均為院落式佈局。這些古民居山牆裝飾優美、灰塑精緻,雖歷經數百年,仍古韻猶存,風采依然。村內陳氏宗祠始建於明朝宗禎15年,現存建築為上世紀九十年代重建。陳氏宗祠內保留有清代乾隆年間的木雕屏風和石雕。

古韻猶存的太平鎮造甲村古民居

造甲村古民居多為院落式磚木結構建築佈局,它的基本構成是三面房屋一面牆(照壁)或四面房屋圍成一個院,中央為天井,但這種合院式佈局不趨於家家雷同,天井或大或

小,進深、開間多少不一。正屋一般為三開間,正中一間為廳堂,左右為臥室,橫屋兩開間,小型的橫屋甚至只開一間,正屋與橫屋相連處為走廊。大戶宅第帶庭院,院內設水井、院牆上開洞門。有的住宅是在三間兩廊一照壁的三合院,外圍再加一圈凹字形(當地人稱包簾)的房子,近似四合院的後罩房加左右廂房,大門開在包廉的其中一間,通過小天井再進一道門才入到院內。

古韻猶存的太平鎮造甲村古民居


門是民居的臉面,它不單純是一個出入口,它更是屋主的身份和地位、權勢與財富的象徵,包括門頭上書寫的宅名,都蘊涵著一定的文化內涵。造甲村古民居的大門一般是開偏門,大門外道,方向依據房屋坐多向東南。住宅門為圖起著遮陽避雨作用第的顯示則要看大門的裝飾了。門斗、門頭均用磚砌,屋簷下多用灰塑裝飾,也有用木雕作裝飾。門斗書寫宅名,如“永社”、“恆升等,宅名也可以使人領悟到中國傳統文化、處世道德和人生追求。如“廉讓間”是取意清廉謙讓,“凝祥”是凝聚吉樣之意,“水社”是水遠幸福之意。古宅門頭裝飾用的是彩繪和灰塑,灰塑是一種以白灰或貝灰為原材料

色彩,然後在建築物上描繪或塑造成型的

裝飾類別。灰兩大類,畫即彩描,是灰塑中一種平面表現形式,著重於色彩“描”和“畫"。批即灰批,是指有凹凸立體感的灰塑做法分圓雕式和浮雕式兩種。灰塑在造甲村古民居裝飾中普通運用,如屋脊山牆、簷楣、照壁、門頭等易受人注目的牆面。

古韻猶存的太平鎮造甲村古民居

造甲村地處沿海,為防海風侵蝕,灰塑中的灰批材料多用貝灰。這種用蚌売等海貝製成的灰料耐成,不易脫落。灰塑中的彩描,主要用在內簷外簷下,題材多是山水花鳥、書卷、博古等,層次分明,色彩絢麗。由於受颱風和潮溼天氣影響造甲村建築上所用的木雕裝飾難以保存,因此現存的木雕不多,僅存於樑架、門楣、門簪等數部位。內容多是花鳥、動物、幾何圖案,表現手法有浮雕、圓雕、透雕、鏤雕。儘管保存下來的木雕殘缺不全,但仍可看出其工藝的精湛。

作者:陳小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