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可以稱得上歷史更替種種帝王中的"賢主"了,面對和他一同發家並結拜為兄弟的張飛與關羽,他一直非常照顧和重用,即使張飛與關羽的才能並不足以擔任當時的重任,可是劉備仍然推心置腹將他們放在第一位。比起其他帝王上位後的兔死狗烹,劉備真的好上太多了,可是這種好在面對當時紛爭戰亂的天下,這種心性並不能起到好作用,甚至結果恰恰相反。
關羽為人高傲,不喜歡與他人結交,故此不擅長合作,當他孤軍陷入五國包圍的時候,便已經預料到了自己的結局。關羽被東吳將領一刀斬殺的消息傳到張飛與劉備耳中的時候可謂是晴天霹靂,二人又氣憤又悲傷,便在極端情緒下準備為關羽報仇雪恨。
人在極端暴怒的情緒下往往幹不成大事,反而正事還因為這種情緒被左右,張飛就是在這樣的憤怒下發誓要立即為關羽報仇,於是下令要打造盔甲,因為衝動,張飛下達了自己也覺得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三天打造十萬副。張飛的屬下範強與張達在此之前就因為一些小事被張飛嫌棄踢打,故此早就對他懷恨在心,這次張飛需要打造盔甲的事情成了導火索,因為完不成任務要遭到張飛的毒打,二人故此合謀下毒害死了張飛。
面對兩個兄弟的死亡,一個被砍頭,一個被下毒,劉備悲憤交加,誓要為兄弟報仇,於是下令欲要東征,可是遭到了許多大臣的反對,大臣們認為現在天下動盪不安,各個陣營對他們虎視眈眈,如果走錯一步,他們多年一步一步創下的基業便會毀於一旦,後果不堪設想。
五虎將之一的趙雲上諫表明自己的態度與看法,他認為要打吳國便要先攻下魏國,諸葛亮這時也加入勸阻劉備東征的行列中,他認為若是東征攻打吳國,能不能打得過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們兩國多年的盟友關係會因此而破裂,魏國這時候肯定也不會閒著,無論是聯合起吳國一起反打還是自己一國攻打過來,都不是他們想要看到的局面。
可是在這些忠臣冒死勸諫後,劉備依然不管不顧,甚至連黃權對他進攻吳地的建議都沒有采納,便親自率兵從山間穿過山脈,進軍東方的吳國。這時吳國也不傻,軍隊首領陸遜迅速地推斷出了局勢,分析利弊之後用一把火就將劉備還在山中行駛的軍隊燒了個七七八八,若不是最後趙雲率軍接應,恐怕劉備還沒有成功復仇,便會死在山中。
劉備的戰略被吳國的將領看穿後反將一軍,也被魏國的曹丕輕視不屑,只有諸葛亮在看穿一切後差遣趙雲救駕,保住了劉備的性命。可是其他的將領並沒有劉備這麼幸運,他們
有的戰死犧牲,有的被火燒死,甚至出現了叛逃投降的人,劉備又氣又惱,卻也內疚自責,若不是他在衝動之下的錯誤戰略,怎會讓蜀國的兵力將領損失慘重?
劉備雖然這次領軍失利,心中卻仍掛念關羽張飛二人,可是他的身體已經支撐不住了,病入膏肓後將所有的軍事政治權利一併交給了諸葛亮,並囑咐他要照顧輔佐好劉禪,可當時劉備對諸葛亮還是有點提防之心的,於是套問他話,並說要是劉禪無能可以取而代之。
這些話看似是劉備對諸葛亮的全部信任,實際上仍然帶著他的試探,可即便是如此,諸葛亮對於唾手可得的權勢依舊不屑一顧,如同他曾經說出的那般,在劉備去世後他竭盡所能輔佐劉禪,親自北伐,寫下了流傳至今的《出師表》,故此劉禪等人都將諸葛亮視為亞父,可見諸葛亮的地位之高。
諸葛亮從隆中修行數年開始,便不羨權勢,在早年與劉備打拼江山的時候,也不求任何身份地位,這些都源於諸葛亮有著一顆救世之心,他的野心說小可以放棄金錢權勢,大到可以包括所有蒼生,整個天下,他想讓所有百姓過上安居樂業,和平寧靜的生活,如此便夠了。
所以無論是在從前的隆中修行,還是到後面的謀策略打天下,諸葛亮都最嚴格地要求自己,以大局為重,修身養性平定天下,這便是諸葛亮最真摯的執念。
以諸葛亮的才智,他絕對站的比所有人都遠,看到的比所有人都多,可是他面對權勢不為所動,選擇了天下蒼生,堅持北伐,一直到老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