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暗示他當狀元純屬僥倖,歷史上他也說自己愧不敢當

《清平樂》暗示他當狀元純屬僥倖,歷史上他也說自己愧不敢當

《清平樂》熱播以後,受到了高度的好評。很顯然,無論是編劇還是歷史顧問,功底都是相當紮實的。即便是一些細枝末節的處理,都相當到位,讓這部電視劇沒有被當作神劇吐槽。即便是有一些添加的情節,總是能在歷史中找到依稀的背景。

在劇中的科舉考試中,王拱辰力壓歐陽修,豪取狀元的情節就是如此。歐陽修先是取得會元,這是會試第一名,也就是主考官認定的學霸。按理來說,他成為狀元的可能性很大,尤其是晏殊與宋仁宗特殊的師生關係下,似乎狀元非他莫屬。

《清平樂》暗示他當狀元純屬僥倖,歷史上他也說自己愧不敢當

歐陽修也非常自信,他睥睨天下,去綢緞莊買了最好的一件紅衫,當作狀元服討彩頭。不料,才19歲的王拱辰趁他出門的時候,穿上了這件“狀元服”。結果,宋仁宗、劉娥等都認為歐陽修有狎妓的不光彩行為,不配做天下學子的表率,就讓王拱辰當上了狀元。

這段情節雖然不見諸於史料,但卻很符合歷史,體現了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精神。歷史上的歐陽修,確實在會試之後,太過得意忘形而被皇家敲打,據說就是因此失去了狀元。

《清平樂》暗示他當狀元純屬僥倖,歷史上他也說自己愧不敢當

王拱辰能成為狀元,當然與一件衣服毫無關係。他能在不到弱冠之年,就技壓群雄,是在是因為文章立論新穎,見解獨到,文筆流暢,無人能及。不過,《清平樂》用穿衣奪走運氣的暗示,卻也有一定道理。

原來,按照北宋的規矩,殿試之後的第三天,諸位進士就被召集到大殿。此時就是名次地宣佈,雖然人人都有官做,但狀元之名往往流芳百世,也更引人注目。當讀完榜單後,一甲的三名進士,即狀元、榜眼、探花就要磕頭謝恩。

《清平樂》暗示他當狀元純屬僥倖,歷史上他也說自己愧不敢當

另外兩人喜氣洋洋地接受了這番好運,但王拱辰卻向宋仁宗表示,自己並沒有資格當狀元,這讓滿朝震驚。從隋朝開始,科舉制度已經走過了五六百年,還沒有哪位狀元說出這樣的話,抗拒這樣的榮耀。宋仁宗當然覺得好奇,詢問他為什麼這麼說。

王拱辰誠懇地表示,自己寒窗苦讀十多年,當然就是為了金榜題名。中了狀元是無比榮耀的事情,但他在殿試中的題目,是自己早幾天做過的。他認為自己並配不上這個狀元,所以甘心讓人。

《清平樂》暗示他當狀元純屬僥倖,歷史上他也說自己愧不敢當

人比人,氣死人。有人窮經皓首幾十年都中不了舉,王拱辰卻在19歲時就高中狀元。而且,人家還能坦白地承認,就是押中了題目。無論從古代還是當代人的眼中,這都不算什麼,並不是舞弊。能押中題目,說明做題多,說明運氣好。能夠成為狀元,天資、勤奮、運氣,哪一樣又能少呢?

宋仁宗聽後,不但沒有剝奪王拱辰的狀元,而且還大加讚賞他的誠實。他原名王拱壽,宋仁宗特地賜名王拱辰。《清平樂》中,宋仁宗解釋辰同“晨”,取一日之始的意思。其實,辰在古代的意思很多,可以看作“日、月、星的總稱”。可見,宋仁宗對他的期許很高。

《清平樂》暗示他當狀元純屬僥倖,歷史上他也說自己愧不敢當

事實上,王拱辰也沒有辜負宋仁宗的這番期望。他曾兩次對遼國使者據理力爭,駁斥了對方的領土要求,保全了大宋的顏面。他也曾反對京城鑄造佛像成風的現象,避免了民怨沸騰。他還勸阻宋仁宗不要沉溺於《太玄經》,沉迷占卜,避免走上宋真宗的老路。

唯一讓人詬病的是,這位年輕狀元在思想上相當保守。早年他反對“慶曆新政”,成為了范仲淹的政敵。後來他又反對王安石變法,接連上疏極言保甲法的弊端。他沒有變法的勇氣,不懂變通,卻依然算是北宋的一代名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