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靖邊:帶不走的“產業”讓群眾日子越過越紅火

陝西靖邊:帶不走的“產業”讓群眾日子越過越紅火

好旺傳媒網訊:人間四月,春風和煦。

在靖邊縣寧條梁鎮大灘村的藜麥加工廠,現代化的大型機器隆隆作響,穿著工作服帶著白手套的產業工人正忙碌地在流水線的車間裡定量裝袋、貼商標,一件件“高大上”的精裝農特產品瞬間“出爐”。

據大灘村合作社負責人李強介紹:戴著白手套的產業工人是村裡的貧困戶,眼前現代化的廠房曾是廢棄的學校,而這一切的改變離不開一支幫扶隊的到來。

——調整產業結構 打造“帶不走”的產業

大灘村位於白于山腹地,這裡常年乾旱少雨,自然條件相對落後,很多年輕人紛紛外出,大量土地撂荒,村民收入微薄,集體經濟弱化,出現了“窮家難當,無錢辦事”的困境。

中建西北設計研究院是大灘村的幫扶單位,他們的到來就像一縷和煦的春風,讓這塊沉睡的土地重現煥發了生機。

壯大集體經濟是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是脫貧攻堅的持續保障,更是農民致富的堅強後盾。為了實現真正的“造血”扶貧,帶動村民致富,作為幫扶單位的中建西北設計研究院與當地村委商量要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精心打造“帶不走”的藜麥產業。在幫扶單位的全力支持下,大灘村盤活廢棄的資源和撂荒的土地,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從而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目前大灘村已經走上了一條合作社+農戶+貧困戶+消費扶貧的產業發展之路,帶動全村群眾走上致富路。

藜麥屬於耐寒、耐旱、耐鹽性,適應性強的高山作物,且富含的高蛋白、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多酚、類黃酮類、皂苷和植物甾醇類物質具有多種健康功效,是市場上非常“走俏”的保健食品。

為了解除當地村民的顧慮,中建西北設計研究院免費為村民發放優良種子,並進行每斤5元的保底價收購,這樣一來農民就吃了“定心丸”。去年全村一共統一種植了500畝藜麥,每畝平均生產300斤,畝收入1500元左右。雷剛是雷山村小組的村民,去年他一共種植了4畝藜麥,拋去一切成本後,一畝地純利潤達到2000元,與種旱地玉米每畝純利潤500元相比,整整高出了4倍。“你說同樣的土地同樣的人種,種的東西不一樣,產出的效益怎麼就天壤之別,這個藜麥真是我們村致富的‘金米粒’!”雷剛的喜悅之色難以言表。

和雷剛一樣開心的是村民曹昌榮,他的4畝藜麥地純利潤竟然達到9000元,他高興地說:“做夢也沒想到撂荒的旱地竟然能長出‘金子’來,這比荒棄或者給人家免費種不知強了多少倍”。

其實在產業扶貧中,最受益是貧困戶。史小琴是村裡的貧困戶,去年她除了自己種植藜麥外,還在藜麥加工廠當起體面的產業工人,一天164元的工資,只要廠子不停產,她就有可觀的收益。除此之外,一部分在集體經濟中資金入股的貧困還有20%的分紅,比方貧困戶陳懷蓮入股1萬元馬上就能分紅2000元,這樣一來不僅僅是脫貧,致富的希望也看到了。為了讓貧困戶走上脫貧致富路,大灘村組織所有貧困戶進行就近勞務輸出,平均每戶增收4000元。

——盤活廢棄的學校 壯大村集體經濟

如何讓這一產業真正造福當地?中建西北設計研究院先後投資109萬元將廢棄的學校改造成現代化的農產品加工廠房,將藜麥產品進行深加工精包裝,打造成高端保健食品,從而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

在大灘村的廠房裡,合作社負責人李強捧著藜麥米告訴記者:“這些沒有經過深加工的藜麥市場價一斤最多5元,但經過精細加工和品牌運營後,我們一斤賣到20至25元,中建西北院就是最大的購買方,累計我們村包銷91萬元。在幫扶單位的傾心幫扶下,大灘村去年集體經濟從零增長到20萬元,最重要是打造了一個可以‘生肌造血’的致富產業”。

大和有水小河寬。村集體手裡有錢了,村民跟著也沾光。在資金的分配使用上,大灘村沒有 “一分了之”,而是專門給貧困戶設立了工勤、保潔、護林等七個公益崗位,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勞動自食其力,村集體給他們發工資,這樣避免用集體資產養懶漢,從而既能實現勤勞扶貧的目的,又能建立穩定脫貧的長效機制。除了讓貧困戶受益外,中建西北設計研究院和大灘村每年各拿出5萬元設立孝德基金,用於給全村70歲以上的老人發放米、面、油等實物福利,讓這些老人和他們的兒女能感受到村集體的溫暖,從而調動村民發展集體經濟的積極性。

——打破村域界限 共闖集體經濟之路

一花引得百花開。大灘村的村民在藜麥種植中嚐到“甜頭”後,帶動周圍鎮村的村民也開始他們大面積的種植藜麥,藜麥產業成了白于山區的“新寵”。這樣一來,大灘村的農產品加工廠為周圍鎮村種植的藜麥解決了銷路難問題,其它鎮村也為大灘村的藜麥加工廠解決了原料供應不足的顧慮。“在脫貧攻堅和發展集體經濟上,發展帶不走的產業是根本之策,其次應該打破村域、鎮域、甚至縣域的侷限,各村要報團取暖,優勢互補,集體經濟才會越走越寬。”寧條梁鎮黨委書記李旭深有感觸地說道。(全媒體主編梁紀委通訊員樊悅)

[責任編輯:好旺傳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