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裡的大宋官家為什麼不穿龍袍?

《清平樂》已經播出了19集,我們看到大宋官家沒穿龍袍,和我們在清宮戲裡看到的情況不一樣,這是怎麼回事呢?

我們先來看看宋朝官家都有哪些衣服。《宋史·志第一百零四·輿服三》天子之服,一曰大裘冕,二曰袞冕,三曰通天冠,絳紗袍,四曰履袍,五曰衫袍,六曰窄袍,天子祀享、朝會、親耕及親事、燕居之服也,七曰御閱服,天子之戎服也。中興之後則有之。你看大宋官家衣服還是很多的,只是在不同的場合穿不同的衣服。

先說大裘冕,《周禮·司裘》'掌為大裘,以供王祀天之服';《司服》'王祀昊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根據記載我們知道這是皇帝祭天時候穿的禮服,是皇帝服飾裡最高等級的衣服。為冕與中單、大裘、玄衣、纁裳配套。纁即黃赤色,玄即青黑色,玄與纁象徵天與地的色彩,上衣繪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六章花紋,下裳繡藻、火、粉米、宗彝、黼、黻六章花紋。共十二章。也就是這衣服上衣是青黑色的,下裳是黃赤色的,並用十二章紋。大裘冕用黑羊羔皮做成,領用黑繒,有冕無旒,前圓後方,前高後低,玄繒為表,朱繒為襯。這個大裘冕我們在影視劇裡沒見到過,這是《周禮》裡定的規格最高的衣服。

《清平樂》裡的大宋官家為什麼不穿龍袍?


再說袞冕,袞衣和冕,是古代皇帝及上公的禮服和禮冠,是皇帝等王公貴族在祭天地、宗廟等重大慶典活動時穿戴用的正式服裝。《周禮》中即有關於袞冕的記載,從西周到明朝滅亡延續兩千餘年。袞衣上秀十二章紋,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六種織於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繡於裳。袞衣的顏色和大裘顏色是一樣的,冕不同,大裘冕無旒,袞冕十二旒。大裘冕和袞冕在宋朝是混著用的。《開寶通禮》:皇帝服袞冕出赴行宮,祀日,服袞冕至大次;質明,改服大裘而冕出次。蓋袞冕盛服而文之備者,故於郊之前期被之,以至大次。既臨燔柴,則脫袞冕服裘,以明天道至質,故被裘以體之。根據這個記載我們可以看到,大裘冕和袞冕在一次活動中是混著用的。當初大娘娘要袞服祭太廟,穿的就是這個衣服,當然取消了兩紋兩旒,和天子的還是有區別的。

《清平樂》裡的大宋官家為什麼不穿龍袍?


第三種通天冠,絳羅袍,這個劇中皇帝大婚的時候穿過,老版的《水滸傳》電視劇裡徽宗穿的也是這個衣服,不過那是是錯的。通天冠。二十四梁,加金博山,附蟬十二,高廣各一尺。青表朱裡,首施珠翠,黑介幘,組纓翠緌,玉犀簪導。絳紗袍,以織成雲龍紅金條紗為之,紅裡,皂褾、襈、裾,絳紗裙,蔽膝如袍飾,並皂褾、襈。白紗中單,朱領、褾、襈、裾。白羅方心曲領。白襪,黑舄,佩綬如袞。大祭祀致齋、正旦冬至五月朔大朝會、大冊命、親耕籍田皆服之。這是除了祭天、祭祖之外大型活動才穿的衣服,皇帝穿這個,大臣也要換禮服,戴進賢冠,根據品級不同梁數不同。皇帝的二十四梁跟袞冕前後十二旒有關,將他們合在一起用了。

《清平樂》裡的大宋官家為什麼不穿龍袍?


第四種履袍,袍以絳羅為之,折上巾,通犀金玉帶。系履,則曰履袍;服靴,則曰靴袍。履、靴皆用黑革。四孟朝獻景靈宮、郊祀、明堂,詣宮、宿廟、進胙,上壽兩宮及端門肆赦,並服之。大禮畢還宮,乘平輦,服亦如之。若大輦,則服通天、絳紗如常儀。根據記載,這個衣服出席的場合就很多了,在《清平樂》的最新預告裡,宋仁宗就穿了履袍。這個衣服和大臣的紅色公服很像,顏色還是有區別的,皇帝的是絳色,是大紅色,大臣的是緋紅,是深紅色。而且衣領和衣袖也都是有區別的。

《清平樂》裡的大宋官家為什麼不穿龍袍?


第五種衫袍,唐因隋制,天子常服赤黃、淺黃袍衫,折上巾,九還帶,六合靴。宋因之,有赭黃、淡黃袍衫,玉裝紅束帶,皂文鞸,大宴則服之。又有赭黃、淡黃䙆袍,紅衫袍,常朝則服之。這是皇帝日常穿的衣服。

《清平樂》裡的大宋官家為什麼不穿龍袍?


第六種窄袍,便坐視事則服之。皆皂紗折上巾,通犀金玉環帶。窄袍或御烏紗帽。這個衣服是皇帝便坐視事時穿的,也就不是大場合穿的。在《清平樂》裡我們能看到皇帝平時穿這個衣服多。必定其他衣服太侷限。皇帝也不是每天都要出席大場合的。

《清平樂》裡的大宋官家為什麼不穿龍袍?


第七種御閱服,以金裝甲,乘馬大閱則服之。根據《宋史》記載,這是中興之後才有的衣服,也就是宋高宗以後才有的,所以在北宋時期我們看不到皇帝穿這個衣服。

北宋皇帝崇尚節儉,所以衣服上也以樸素為主,天子的服飾除了祭天、祭祖、冊命這些大型活動外,都是一色的衣服,不加紋飾。我們印象裡皇帝都是穿明黃色的衣服,這個其實也是誤解,唐朝以前明黃色並不是皇帝專用色,我們剛才看到了皇帝的衣服最高等級的大裘冕,上衣是玄色的,也就是黑色的。玄色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尊貴的象徵,中國的禮服制度一直到明朝滅亡才終止的。黃色對應的是五德里的土,原來是下裳用的,唐朝開始地位上升,皇帝常服也就穿著了。宋朝禮制裡雖然有赭黃、淡黃的規定,不過皇帝一般不穿。宋朝是火德,紅色才是人家的象徵,而且根據五行學說,火生金,金在五行裡的象徵色可不是黃色是白色,所以宋代君主的衣服以紅白兩色為主。

我們容易誤會的原因和古代的朝會制度有關係,清宮戲裡皇帝每天都上朝,起的還很早,這個倒是符合歷史,清朝的確每天都上朝,一般是七點開始,雍正提前到了五點,慈禧太后起不來,說大家九點再來上班,除了春節,冬至祭天,皇帝生日不用早朝,其他不免,冬至祭天還是舉行完活動才放假,清朝的官員挺累的。明朝也很變態,一天上三次朝,不過規定是死的,人是活的,明朝皇帝又都懶,所以中期開始朝會就越來越少了。明朝以前的皇帝主要出席的是常朝,大朝會初一十五才舉行,常朝接見的官員有限,宋朝主要接見的是兩府大臣,即東府中書門下,西府樞密院,主要商討軍國大事。清朝皇帝的衣服我們能看出來它比較簡便,所以他就老穿,宋朝皇帝禮服就很繁瑣了,而且古代的禮服還有一個尊敬的含義在裡面,不能隨便亂穿。古代的禮服很多都是限制人不能亂動的,這是禮的要求,但也挺折騰人的。

我們剛才提到了旒和十二章紋,補充下相關知識。旒就是用五彩的繅(絲繩)12根,每旒貫12塊五彩玉,按朱、白、蒼、黃、玄的順次排列,每塊玉相間距離各1寸,每旒長12寸。也是跟五行有關的,不過漢朝開始,旒就不一定是五色的了,很多都是純白色的。十二章紋分別為日、月、星辰、群山、龍、華蟲(有時候分花和鳥兩個章)、宗彝(南宋以前就是一隻老虎一隻猴子)、藻、火、粉米(晉朝以前是粉和米兩個章)、黼、黻等,日、月、星辰,取其照臨之意;山,取其穩重、鎮定之意;龍,取其神異、變幻之意;華蟲,美麗花朵和蟲羽毛五色,甚美,取其有文彩之意;宗彝,取供奉、孝養之意;藻,取其潔淨之意;火,取其明亮之意;粉米,取粉和米有所養之意;黼,取割斷、果斷之意;黻,取其辨別、明察、背惡向善之意。這些是天子應該具備的品德,也說明古人對於天子的期望很高,天子是道德完美之人。


《清平樂》裡的大宋官家為什麼不穿龍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