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滴滴到快的,從乘車碼到ETC,巨頭為何如此偏愛交通行業的競爭

時間倒退五年,滴滴打車與快的打車的紅包大戰仍然記憶猶新。勝利者滴滴已然成長為叫車服務的老大,這場燒錢競賽不管結果如何,都給交通出現這個領域帶來了全新的變革。而今雖然沒有矚目的燒錢競賽,但在出行領域,乘車碼和ETC競爭的火爆,絲毫不弱於當年的燒錢大戰。

不論是乘車碼還是ETC用戶的競賽,支付巨頭在交通領域的爭奪戰,遠不止是交易量、場景的競爭,而是以“車”為中心,圍繞用戶活躍度、出行生態的競爭,在其後面則是前景更加廣闊的智慧交通、智慧城市。

從用戶群體看,乘車碼和ETC兩者基本對應兩種人群(不絕對),ETC用戶針對有車一族,標準額度高淨值人群。乘車碼針對的是日常通勤人,基本是開車以外的人群,雖然兩者有重合部分,但重合部分較小。

對於支付巨頭而言,佈局乘車碼和ETC用戶的好處大概有幾個方面。

第一是交易量帶來的收入,當然這方面帶來的收益是較小的。2018年高速出行全年的通行費收入為5000億左右,通過ETC進行結算的就更少了。而地鐵、公交出行是典型的小額高頻交易,筆均金額在5元以下,以北京這樣的全國一線城市而言,城市交通全年結算總量在百億級別,如果是通過支付機構結算的,還要去除現金、城市一卡通、NFC等支付手段的交易量,所餘更少。而這樣的交易量與支付寶、微信幾十萬億的交易量相比,所產生的收入理所當然不佔主要地位。

第二就是各巨頭所看重的用戶活躍度,與之關聯的則是用戶黏性。毫無疑問,用戶量、用戶活躍度是衡量一個互聯網公司的重要指標。乘車碼的高頻打開率能顯著提升用戶活躍率,而ETC則具有深度綁定的效果(解綁ETC極其麻煩),極大提升用戶黏性。

第三,豐富交易場景。目前互聯網巨頭的競爭也是場景的競爭,誰擁有更多的場景,誰就有更多的用戶、更大的流量、更完整的用戶畫像、更多的數據,而這些則意味著更大的交易量、更多的收入、更快的增長、更高的估值。更何況,衣食住行是生活的基本需求,“出行”這一場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第四,生態的競爭。出行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為何如此說呢?以乘車碼來看,對應的是公交、地鐵,其背後則是城市軌道交通系統。而對於ETC而言,則包含了以車為中心的購車、充電樁、停車場、加油站、車輛服務(洗車、修車等車輛美容)一系列產業,和以人為中心的休息區、目的地服務,理財、保險等金融增值服務。除了乘車碼和ETC外,還有租車、打車等和交通相關的服務。以上這一切則構成了智慧交通的一部分,智慧交通又是智慧城市的重要內容。

當然,不管如何競爭,這些都客觀上促進了交通行業的大發展,在消費者的感知上,那就是越來越便捷。只要手機有電,走到哪裡都不怕。

從滴滴到快的,從乘車碼到ETC,巨頭為何如此偏愛交通行業的競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