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友程
刘备有五虎将和诸葛亮,并不代表蜀国的实力很强,蜀国国力还是属于三国最弱的一个,尤其是失去荆州之后就再无和其他两国争天下的实力,最多只能自保而已。接下来细分一下原因。
一,有良臣猛将怎么打不赢?当初关羽率荆州兵打曹魏可谓节节胜利,势如破竹。曹魏的一部分人甚至想要迁都,所以当时是有很大优势的。但是四川军在重整,未向关羽派一兵一将,加之东吴偷袭荆州。而守城大将糜芳与傅士仁直接投降,完全没给蜀国的操作空间,直接输光老本。
二,蜀国一旦强大,东吴就想着打蜀国,因为孙权打不过曹魏,甚至直接被张辽打崩。于是东吴就想向蜀国下手,结果效果还不错,杀了关羽,夺回荆州,加上火烧连营一波。蜀国已无夺天下之力。
三,曹魏与东吴皆有良臣猛将与其抗衡,尤其曹魏,人才济济。反观刘备,人才越来越少,蜀国一直在走下坡路。若无诸葛亮,恐怕夷陵之战之后再无蜀国。
风落客前花
出山虎282
感谢友友的好问题。我理解友友的意思:友友是想问为什么蜀汉政权人才鼎盛,却干不过曹操和孙权?如果以史实而论,恰恰相反,
蜀汉的快速败亡就在于它的人才梯队断档了,人才匮乏。(千万别信他的!个个都是人才?至少蜀汉政权在创业一代的人才凋零之后,就不是这样了。)
首先,所谓的“五虎上将”?我们要回归史实。
所谓的五虎上将是《三国演义》里罗贯中先生和毛宗岗父子的艺术创作。而源头就是《三国志卷三十六-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第六》。这是把他们这五个人放在一起的开端。而之所以如此,原因只在于蜀汉集团的武将中,只有他们五个人被追加了谥号,时人议论认为很荣耀。
于是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及云乃追谥,时论以为荣。
而现实中,在公元220年三国对峙局面正式形成的前后,关羽(220年)、张飞(221年)、马超(221年)、黄忠(220年)都相继离世,剩下的赵云。而且赵云也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在诸葛亮的初次北伐中,赵云还因为兵少在箕谷兵败失利,只是因为在此局面下聚众坚守,没有酿成马谡式的完败。此役之后被从镇东将军降格为镇军将军。
(所谓的“五虎上将”只是后人的文学创作。而且更关键的是他们只属于蜀汉政权创业的一代,那然后他们都凋零之后呢?)
可见,所谓的“五虎上将”,在三国对峙局面形成后都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说到这里,我们不能被文学创造给带偏了,对不对?
其次,所谓的“文武鼎盛”?其实是人才断档。
关张马黄赵五人之后,蜀汉政权再无突出且堪当大任的将领。诸葛亮之后延续北伐大业的姜维,还是诸葛亮在初次北伐时招降的,而非自己培养的。关于这一点,从张俨袁准关于诸葛亮的“七问七答”中就有论述。
(张俨)又问诸葛亮始出陇右,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人反应之,若亮速进,则三郡非中国之有也,而亮徐行不进;既而官兵上陇,三郡复,亮无尺寸之功,失此机,何也?
袁子曰:蜀兵轻锐,良将少,亮始出,未知中国强弱,是以疑而尝之;且大会者不求近功,所以不进也。
张俨是奉吴主孙皓之命于宝鼎元年(即公元266年)来吊唁司马昭。这段对话就在266年。此时距蜀汉政权灭亡(公元263年)不过三年、据诸葛亮离世(公元234年)不过29年。这两个人,张俨是蜀汉的盟友吴国主管外交事物的大鸿胪,袁准是曹魏和西晋时的著名学者。对话时,蜀汉、诸葛亮都成了历史名词,既不牵涉两国关系和现实博弈,所以评价相对公允,值得采信。
(张袁二人的“七问七答”,对于了解三国那段历史、特别是诸葛亮与蜀汉政权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通过对话,我们看到在蜀汉的敌国的视角,蜀汉的兵是有战斗力,但是缺失良将。在接下来,两人又提到了蜀汉的人才短缺问题。
曰:亮好治官府、次舍、桥梁、道路,此非急务,何也?
袁子曰:小国贤才少,故欲其尊严也。
这次又提到了“贤才少”。二人一共交流了7个问题,其中就有两处就到了蜀汉的人才问题。而且,诸葛亮以远见、忠诚和善于治国等著称千古,但似乎缺失善于建立人才队伍和人才梯队的记录,这就是蜀汉政权最早灭亡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诸葛亮作为蜀汉政权形式上的二把手、事实上的主政者,对于人才队伍建设不可能关注。这在他的《出师表》中是有体现的: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问题是这些“贞良死节之臣”身故之后,该用谁呢?
最后,所谓的“三国鼎立”?其实是一场接力赛。
(三国,从三家创始人登上历史舞台算起,前后近90年。比的是什么?是一时的人才鼎较量吗?)
三国,狭义而论是从公元220年曹魏代汉到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天下。但广义而言,时间要长的多。如果从宽广的视角而言,三国鼎立、三国博弈是一场接力赛,需要一代代的接力。
从董卓祸乱朝政之后(公元190年)到曹魏代汉,这三十年间三家的表现都堪称上乘。东汉大乱世、群雄相争,能在此局面中脱颖而出,堪称表现人杰。三家中起点最低的无疑是没落的皇族刘备了。他能在乱世中争到立足点,建立自己的基业,离不开以诸葛亮、庞统和法正等人为代表的文臣和以关张马黄赵等人为代表的武将的优异表现。
如果三家比较,既然能成鼎立之势,就说明创业的一代人难分伯仲。可是三十年的时间足以消耗尽整整一代人,要将霸业持续就需要接下来人才梯队的建设和涌现,就是要建立和建设“第二梯队”和“第三梯队”。
我们要注意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对郭攸之、费祎、董允和向宠等人才的评价更多是忠诚度:“贞良死节之臣”。对于他们的“能”与“才”等谈论不多,另外通过蜀汉帝国和盟友的视角,其实蜀汉在“第二梯队”就已经开始相形见绌了,更遑论“第三梯队”!
(《出师表》其实表述了诸葛亮的隐忧。此在于后主刘禅的人事路线,更在于即便“亲贤臣”,可是他们都在哪呢?!)
总之,蜀汉的快速灭亡,根子就在于人才的匮乏,说到底败在人才梯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