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友程
大家好,有来了哈,还是三国,今天来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让马谡去守街亭?说的对不对的别介意哈,喜欢一起讨论研究的可以点个关注啥的。
当时诸葛亮心里怎么想的我们都没有办法知道,我们只能是推理一些理由来讨论这问题,下面就列出来请大家一起批评。
一,马谡本人其实是一个极其优秀的参谋人才,从马谡出场以后就给诸葛亮很多建议,最最影响力大的可能就是那句“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了吧。也正是因为这样好的建议,诸葛亮才有了七擒孟获,彻底的安定后方。
二,马谡的关系不一般,在任何时候,有没有关系的差别是很大的,相信大家都是有体会的。那么马谡的关系是谁呢?是他的哥哥,马良,也就是白眉马良。马良是何许人也?史书记载,马良是当世名士,一时之选,深受刘备器重。三国志多处记载,同时荆州俊杰都马良与诸葛亮以兄弟相称,关系非同一般。马氏兄弟对诸葛亮,对刘备又忠心耿耿。马良,随刘备征伐吴国,死于蛮族之手。马谡,是烈士的同胞弟弟。所以,马谡的关系不一般。
三,马谡和领导的关系不一般。马谡作为一个下属,和自己的顶头上司诸葛亮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好,俩人在一起,能从白天侃到黑夜。这是真正的彻夜长谈。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所以来说,马谡相对于诸葛亮来说是自己人。
四,马谡是诸葛亮平衡蜀国内部派系的重要人物,蜀汉集团政治集团的人物可分为三大派系,第一个是荆州派,一个是益州派,还有一个是东洲派。东州派是以法证,孟达等为代表。益州派是谯周,吴懿,严颜等。当时的情况是,荆州派的大哥们都不在了,话语权没有了,那么诸葛亮为了平衡这种情况,就要大力扶持荆州派,而当时能拿的出手的只有马谡一人而已。
五,诸葛亮认为守街亭很简单,说实话,诸葛亮认为的一点都没有错,实际上守街亭其实真的很简单,只要按照诸葛亮的安排,守街亭太容易了,所以诸葛亮就把这个很容易拿到手的功劳给了马谡,谁知道马谡并没有听他的安排。
六,马谡立功心切,马谡是一个高智商的人,他知道,没有功劳是不可能在蜀国集团中站稳脚跟的,而在他看来守住街亭轻而易举,所以必须要抢下这个差事,所以不顾一切的争取。
从上面的几条中我们可以大概的还原当时的情况,诸葛亮面对一次守街亭,心理活动很复杂,一方面要平衡各个派系的力量,另一方面要照顾自己人,再者来说马谡表现的也很积极,既然守街亭是一件很简单的事,那么这个功劳不如就让马谡拿了,这样就方方面面都照顾的很完美了。
可诸葛亮做梦都没有想到,马谡居然没有听他的安排,跑到山上去安营扎寨去了,如果是其他的将领来说都会听诸葛亮的安排的,就连当时的副将都一而再再而三的劝谏马谡,但是马谡根本就没有听进去,在当时,也就只有马谡这样的人才敢不听诸葛亮的安排吧,强如魏延这样的人都不敢再诸葛亮活着的时候瞎捣乱呢。
不懂球爱聊球
能入诸葛亮法眼并被其委以重任的人,肯定不会是平庸之辈,马谡自有着他的过人之处。
街亭虽小,但却是个牵一发而动全身,能左右一场战役成败走向的战略要地,极具军事价值。
刘备临终曾专门叮嘱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在此忠告言犹在耳的情况下,诸葛亮依然选派马谡镇守衔亭,由此可见诸葛亮对马谡的绝对信任。
马谡从地方官做起,先后出任过县令和太守等职。“才器过人,好论军计”的马谡自幼便好读兵书,通晓兵书战策,对军事理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看法,深受诸葛亮器重。
诸葛亮在出兵平定南方叛乱时,还曾特地向马谡问计,马谡清醒的建议道:“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
马谡的建议成为诸葛亮此次军事行动的指南,取得了“南人不复反矣”的良好效果。
马谡出色的军事理论才能令诸葛亮赞赏不已,在伐魏的军事行动中,他特地把马谡调到帐下任参军,并“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马谡也很感激诸葛亮的知遇之恩,常思报答,因而临阵请命,愿担驻守街亭的重任。
其实当时军中的众将领一致看好魏延和吴壹等久经沙场的宿将,对战场实战指挥经验欠缺的马谡并不感冒。
“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前,”结果造成“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的严重后果,诸葛亮也为此懊悔自责不已。
诸葛亮之所以“违众拔谡,”主要还是马谡华丽的军事理论才能蒙蔽了诸葛亮的双眼,从而忽略了其实战经验欠缺,从没担任过独挡一方的主将的致命缺陷。致使蜀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马谡是理论上的巨人,实战中的侏儒。目光如炬的刘备就清楚的看到了这一点,诸葛亮虽然睿智,但在识人用人方面同刘备相比,还是要逊色一些。
大河桥下流
山野老人回答这个问题:
诸葛亮为什么要让没有什么实战经验的马谡守街亭?
《三国演义》将诸葛亮吹捧到天上了,俨然神仙一般。但诸葛亮终究不是神仙,所以才有马谡街亭之失!
马谡纸上谈兵,可能说得出很多头头道道,但其人从来就没有带兵作战的经验,第一次出征,诸葛亮让马谡驻守咽喉之地,让人费解!
诸葛亮为什么要让没有什么实战经验的马谡守街亭?
山野老人以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诸葛自信。
赤壁之战后,诸葛亮就像被冷藏了一样。
刘备进军益州,带着庞统。
中途庞统落难,益州遇到麻烦,才让诸葛亮带着赵云、张飞等前去救火。
汉中之战,刘备带着法正,后来战事胶着,才让诸葛亮前去增援。
夷陵之战,刘备干脆将诸葛亮丢在一边,自己披挂上阵。
由此诸葛亮肚子里积蓄着一股怨气。
刘备驾崩后,诸葛亮等到了大显身手的机会,准备大干一场,重现当年赤壁之战的光环。
马谡常年跟着诸葛亮,视诸葛亮为父辈。
诸葛亮视马谡为心腹。
再加上马谡平时与诸葛亮交谈,让诸葛亮赏识。所以,诸葛亮初次出兵,就让 马谡出阵守咽喉之地,希望马谡能建功立业,更希望自己旗开得胜。
当时诸葛亮身边诸如魏延、吴壹等老将是守街亭咽喉之地最合适的人选,诸葛亮对此弃之如草芥。
诸葛亮放着老将不用,而偏偏要启用马谡这样初出茅庐的亲信、心腹,由此可见诸葛亮对马谡的赏识与自信。
二,挑战刘备。
刘备白帝城托孤,曾叮嘱诸葛亮说,马谡其人夸夸其谈,不可重用。
诸葛亮不信邪,偏偏让马谡守街亭。
诸葛亮这样做,是想证明自己,在知人善任方面比刘备强。
对于诸葛亮这一乖张行为,习凿齿指责说,诸葛亮当面接受了刘备的训诫,过后又不遵守刘备的叮嘱,“违明主之诫”!
习凿齿又说,诸葛亮作为宰相,想成就大业,又不能知人善任,这是很难有作为的。
三,培植亲信。
诸葛亮重用马谡,与诸葛亮《出师表》中向刘禅推荐的人员,对照起来看,暴露了诸葛亮培植亲信的野心。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从史料看,刘邦就没有推荐过、重用过向宠,也没有称赞说向宠能力出众。
在军事方面,刘备倚重李严,并交代让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镇守永安。
除了李严,刘备重用的还有魏延,占领汉中,刘备让魏延驻守汉中。
诸葛亮《出师表》中还说:“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些人都是诸葛亮的亲信,刘备生前就没有提起过。
刘备重用的人,诸葛亮从来不提;刘备没有提到的人,诸葛亮却言之凿凿,说是刘备“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如此这般,只能说明诸葛亮为了培植亲信不择手段。
综上所述:诸葛亮让没有作战经验的马谡守街亭,暴露了诸葛亮不能知人善任的短板以及培植亲信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