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覆盖的北极村,成为她文学脉络的根芽

遇见迟子建,是在2005年前后的高中语文试卷上,多半读者遇见她的方式,也是如此。甚至在十几年后的2019年,某省语文考题再次出现迟子建老师的文字,诸多考生去围观迟子建老师的微博,纷纷咨询文中的某一句话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

《文学的故乡》|冰雪覆盖的北极村,成为她文学脉络的根芽


其实,多数时候,作者自己也不知道命题人想要作者表达什么意思。

这是应试教育的必然之路。好在,通过这样的方式,遇见了迟子建,即便一开始总以为“他”是为男性。后来,文字读着读着就变味了,这位男性作家写的为何这样细腻温柔,难道是?

不再细追。

《文学的故乡》|冰雪覆盖的北极村,成为她文学脉络的根芽


答案在大学里解开。当有大把的时间开始在图书馆徜徉的时候,课余时间,除了去做兼职,便安静的坐在一个角落,一排书架一排书架的读过去。好像是耕耘方寸土地,要把每一个地方都爬疏细腻,在迟子建的图书面前,爬疏得尤其仔细,才看到了扉页印制的清秀的女子,和有些放肆的签名,想来她的精神是自由的,字如其人,心无牢笼天地宽。

那时候读过的书有《额尔古纳河右岸》《树下》《北方的盐》《北极村童话》《越过云层的晴朗》《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清风洗尘》《福翩翩》等。我大学读书时的2007年到2011年,赶上了迟子建老师文学创作的井喷期和成熟期,一边读一边比较,一边比较一边向往着遥远的极北童话世界,2007年就畅想着,如果有一天能够去到这个文学作品中精灵跃动的地方,那该多好。

《文学的故乡》|冰雪覆盖的北极村,成为她文学脉络的根芽


2017年的夏天,凭着坚持10年的畅想,凭着早已在心目中埋下的北极村的故事,与朋友一起去到了那里。白昼特别长,长到人都打了哈欠,夜晚的帷幕还没有拉上;夜晚特别短,睡梦中就被鸡打鸣的声音惊醒,三点半的窗外已经是阳光普照。选择居住的农家院窗外,是一条江,开阔的黑龙江。黑龙江的对面,是俄罗斯的土地,静谧的一处峭壁,被绿油油的草木覆盖。

在友人看来,这是一处普通的村落,像躺卧在中华大地上所有的村落一样,有自己的发展脉络和轨迹,但大同小异。而热衷于迟子建文字的读者都知道,缠绵不断的线,将读者与这个村落、现在已经发展起来的小镇缠绕在一起,像是滴滴答答不断落下的雨滴,有点吵人,但有着别样的意蕴。

《文学的故乡》|冰雪覆盖的北极村,成为她文学脉络的根芽


在迟子建的文字中,读者收获的是童话般的世界。在现实的北极村行走着,好似在文稿的字里行间行走,滴滴点点,跃动的脚步。因为迟子建,认识了一批读书人,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友,也成为灯迷中的一员。迟子建因在正月十五出生,家人为她取小名唤作“迎灯”,热心的读者称呼自己为“灯迷”,有时候又为谐音“灯谜”,称迟子建为“迟子”,别样亲切。

《文学的故乡》中,迟子再回故乡,并说了一句“北极村的女儿回来了”,让读者兼观众的我们倍感亲切。从开始读《北极村童话》,就想看到姥姥照片的读者,这次看到了;从走进北极村供销社时,想要看看文字中的社员,这次看到了,甚至还看得了“同款”供销社姐姐。

《文学的故乡》|冰雪覆盖的北极村,成为她文学脉络的根芽

北极村供销社的售货员姐姐


2017年的夏天走进供销社时,和里面的售货员姐姐攀谈起来,她兴高采烈地说见过迟子建,还高兴的拿出合影,是一袭红色羽绒服,看了《文学的故乡》才知,是2017年1月拍摄时的遇见,于是我特意把拍摄的相片找出来,和迟子的图片放在一起,赞叹时光的神奇。

售货员姐姐感叹我跑了2000余公里的路来到这极北之地,我则感叹她三十余年前从故乡来到这里,从此他乡成为故乡,安静的在这里生活了这么久,一口浓郁的东北话,已然没有半点山东人的特征,她拉着我说了很多很多的话,好像遇到来自故乡的小老乡,即便是一时的攀谈,也能化解对故乡的思念。

《文学的故乡》|冰雪覆盖的北极村,成为她文学脉络的根芽

文学的故乡 迟子回忆儿时往事


那一刻,觉得有故乡的人是幸福的,无论是在现实还是存留在心底。

从20世纪90年代,迟子开启了在哈尔滨生活。一部部书写这座城市的文字应运而生。《白雪乌鸦》《伪满洲国》《晚安玫瑰》《起舞》……很多人文字里的城市是规整的、硬邦邦的没有情感的。因为横竖整齐的马路和为生活忙碌的人们,成为一个个特征不那么明显的“扑克脸”,好似没有了原生态和烟火气,很多文字不那么具有吸引力。

但好的作家,创作是没有边界的。

《文学的故乡》|冰雪覆盖的北极村,成为她文学脉络的根芽

图片来自《文学的故乡》


迟子在哈尔滨这座有着一定历史的城市中穿梭,用一摞摞的档案和一步步的丈量,去还原一座城市的精神。最后,她做到了。档案中的一个个数据,化作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人物,在文学构架的世界中绽放着光辉。我喜欢《白雪乌鸦》这部书中,生活在傅家甸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人有自己的小心思,在突然来临的灾难面前,怀着对死亡的恐惧,随心但认真的活着。

像极了当下疫情弥漫下的民间。当一个人内心充满对世界的观照,对他人的观照,她的文学世界才会充满温情。

《文学的故乡》|冰雪覆盖的北极村,成为她文学脉络的根芽

《文学的故乡》·迟子建

像《晚安玫瑰》,女性主题,在烟火气十足的哈尔滨上演,好像是一台规模不大的舞台剧,人物角色不多,却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灵魂救赎等书写的淋漓尽致,让人跟随着小女主赵小娥的境遇而情绪波动,让人感佩文中的吉莲娜,她的一生,历经磨难,包括亲情的背叛和爱情的疏离,几乎被人性恶固着,但她始终被宗教、爱情、音乐之光笼罩着,她知道怎样从人性的泥淖中跋涉出来,她身上自然散发着高贵的气息,将赵小娥与吉莲娜对比书写,冲击读者思维的同时,也引发人们诸多联想。

是迟子构架独属于白山黑水的文学世界,让读者们看到东北这个地方的人文丰饶。

《文学的故乡》|冰雪覆盖的北极村,成为她文学脉络的根芽


有一杂志发过一篇文章《东北有个迟子建》,我第一时间转发在朋友圈,一个东北朋友很快留言说,感谢迟子建,是她的文字让人们知道,东北不止有黑土地和二人转,还有那么多丰饶的故事,还有那么多美丽的风景,还有那么多可爱的人。

读完不禁莞尔。

是呀,一个人,一个地方,诉不尽的故事,构建起让人难忘的故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