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71年高考发展历程:1949-2020

今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高考推迟一个月进行。高考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场考试,我们未来的命运与高考成绩息息相关。今天就和大家聊聊新中国成立70多年我国大学招生考试的发展历程。

各校单独招生到全国统一规范阶段(1949-1951)

新中国成立早期,我们国家的高校组成是相当复杂的,既有在解放区的一所革命大学,比如当时的延安大学、华北联合大学、山东大学,又有借鉴苏联经验建立起来的高等学府,例如像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还有当时南京国民政府遗留的大部分公、私立大学,以及接管过来的一些教会办的院校,燕京大学(后撤销)、东吴大学(苏州大学前身)、金陵大学(后撤销并入南京大学)等。各类性质的大学都有,这些大学的教学方式、培养质量也各不相同,在当时我国的高等教育还是蛮落后的,新中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国家建设所需的各类人才也是十分缺乏。因此,下大力、狠力把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工作摆在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位置。

中国近71年高考发展历程:1949-2020

解放区的延安大学

1. 1949年高校单独招生

1949年为了实现教育上平稳的过渡和衔接,全国高等学校仍沿袭过去的单独招生方式,各大学自主命题,自主招生。

2. 1950年同一地区招生

1950年5月26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发布了新中国第一份高校招生考试文件《关于高等学校一九五零年度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要求各大行政区教育相关部门“根据该地区的情况,分别在适当地点定期实行全部或局部高等学校联合或统一招生”。如统一招生有困难,各大行政区可“在符合本规定之基本精神范围内,允许各校自行招生”。这项规定的主要意图是促进高等学校招生的统一性和规范化。但各大学由于以前长期单独招生考试的惯性,该年度的招考方式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既有地区的统一,又有校际的联合,还有学校的单独招考方式。但总体来说,1950年的招生考试基本迈出了统一招考的第一步。

3. 1951年全国大行政区范围统一招生

1951年在前一年地区的统一招生基础上,扩大统一招考范围,将全国分为东北、华北、华中、华北、西北、西南、华南7大行政区,各大区行政区统一招生。划大区招生,各高校的招生结果还是不太平衡的,很多实力强的高校生源充足,其他一些新成立的、一般的学校多次招考仍缺额。成绩好的考生常被几所大学同时录取,新生报到率也参差不齐,加上各大学的办学质量和社会影响力也是高低不一,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方便考生能够凭借自己的实力进入合适的学校,教育部门开始把高等学校的招生工作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上来。

全国统一招生考试阶段(1952-1965)

1952年6月12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发布《关于全国高等学校一九五二年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规定自该年度起,除个别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单独招生外,其余所有高等学校一律实行统一招生考试。国家对招生名额实行严格控制,考试环节统一操作。对报考条件、考试科目、考试时间、政审标准、命题标准等全部作出规定。1952年,新中国首次全国统一高考时间为8月15日至17日。从此以后,全国统一高考制度正式形成,进入

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录取的高考新时代。这种招考制度一直持续到1965年。

中国近71年高考发展历程:1949-2020

1952年全国统一高考准考证

  1. 志愿填报

1952年首次高考规定凡应届毕业生应尽可能采取集体报名方式。投考志愿分系科志愿和学校志愿两种。填报志愿的办法是先系科后院校,系科志愿可填报3个,每个系科志愿可填报院校志愿5个。3个系科志愿应全部填写,每个系科志愿后的5个学校志愿应尽量填写。学校志愿可填本区或外区学校,但所填外区学校不得超过所填学校志愿总数的1/3。此外,还有“指导志愿”栏,是当3个系科志愿均不能录取时,由招生委员会酌情分配至适当系科的候补。

2. 考试科目和时间

1952年首次高考定在8月15-17日三天,举行了首次全国统一高考。每个科目考试时间为1小时40分钟,每半天考两科,上午考试时间为7:30-9:10和9:30-11:10,下午是2:00-3:40和4:00-5:40。15日上午考国文和数学,下午考化学和中外史地;16日上午考物理和政治常识,下午考生物和外国语(俄、英)17日安排加试笔试和术科

。每个考生必须参加所有8个科目的考试,报考文法财经等院校(系),政、国、外、史四科分数之和占60%,数、理、化、生四科分数占40%;报考理工农医等院校(系)采计分数的科目及比例正好相反。艺术、体育等院校(系),前四科分数之和占总分的40%,后四科分数之和占总分的30%,加试术科成绩占总分的30%。这个考试的科目和计算方式还是很丰富合理,能考上大学,那也是相当不容易啊。

  1. 具体考试内容

1952年首次高考实行全国统一命题,制定统一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各大行政区招生委员会组织考试、评卷,录取工作在北京,由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主持进行。此次高考的命题原则为:“考试的主要目的是测验投考者有无入有关系科的准备条件,绝不应出奇僻及超出中学范围的试题。”“试题要顾及全国高中毕业生的一般程度……”高考作文题为《记一件新人新事》、《我投入祖国怀抱》,两题择一,文体为记叙文,国文总分100分,作文占50分。英语总分也是100分,其中阅读测验占40%,汉译英占60%。汉译英为10个句子,如“我们的祖国是多么的伟大啊!”“封建制度已经被消灭。”中外历史科总分为50分,同样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如名词解释包含“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遵义会议”等,填充题、改错题也往往涉及农民起义、马恩著作、苏维埃政权等。

文革阶段——废除高考,推荐与选拔相结合(1966-1976)

1966年5月份文革开始时,正好快赶上一年一度的高考。当年度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座谈会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取消考试,要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新办法。6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的社论传播了这次会议的精神,并提出废除高考制度,“要彻底把它扔到垃圾堆里”。7月24日,《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出:从本年起,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下放到省、市、自治区办理。高等学校取消考试,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从此,“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十六字方针就成了那个时期大学录取的方法。但当时各地方的政府陷于瘫痪,招生工作几乎都没能按时开展。从1966年起,中国内地所有大专院校等高等院校均停止招生,大部分的教师被下放劳动,学生大部分去当了知青,高等教育系统陷入全面瘫痪。

1970年,为落实毛主席的有关指示,高等学校逐步举办试办班,恢复招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校开始招收学生,招收的新生初中毕业即可,但须经过两年以上劳动锻炼,废除招生考试,恢复上面提到的

十六字方针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招生方式,这一阶段的大学生也就是工农兵大学生,于是“工农兵学员”登上了大学的舞台。

中国近71年高考发展历程:1949-2020

从1970年到1976年,按照上述十六字方针,全国总共招收工农兵学员共7届94万人。因为废除了招生考试,采用推荐与选拔的形式选择的大学生,这些选拔上来的大学生文化程度良莠不齐,与此同时当时学校管理也不是很到位规范,教师也严重不足,“工农兵”被推荐到大学,最主要的目的不是学习,而是“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这种本末倒置的指导思想,使大学教育进入了严重的形式化、政治化怪圈。

恢复高考,开启新篇章(1977-至今)

1977年,随着文革的结束,邓小平复出,开了两次招生工作会议,高等教育的招生制度开始改革,不再执行十六字方针,开始恢复已经停止10年的高考,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会议决定,录取学生时,将优先保证重点院校、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和农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当年度的招生办法,具体包括:1、劳动知识青年和应届高中毕业生都可以报名;2、具有高中毕业的文化程度才可以报名,而且必须通过大学入学考试;3、政治审查主要看本人表现,破除唯成分论;4、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中国近71年高考发展历程:1949-2020

由于当年会议决定到下发通知,有一定时间段,所以当年高考是在12月份进行,全国570万考生在同一时刻走进高考殿堂,开始梦想之旅,据统计,当年录取可27.3万人,录取率为4.78%。1978年610万人报考,录取40.2万人,77级1978年春季入学,78级秋季入学,两次招生仅半年。恢复高考前几年,由于是积累了10年的知识青年,所以大学里大一新生最小可能16-17岁,最大可以放宽到30岁,所以在77、78级两届大学生中,年龄、经历差别很大,夫妻同校、两代人同读的现象并不少见,这也是特区背景下的产物!

中国近71年高考发展历程:1949-2020中国近71年高考发展历程:1949-2020

自此以后,高考招生步入正轨。转眼间,恢复高考已经44年,恢复高考的重大决策,改变了一代人年轻人的命运,也改变了我们国家的命运,为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这批人才后来逐渐成为了各个领域的骨干和社会的中坚力量。

中国近71年高考发展历程:1949-2020

现在很多人说,高考一考定终身,高考模式过于单一化,唯分数论,而缺乏其他素质的培养,并不是最好的选拔人才方式。社会上有不同声音是好事,这让我们未来探索其他的高考模式和形式,但现阶段我仍认为,高考是当下选拔人才的首要方式,也是相对最公平的一种方式,写在最后,今年多事之秋,高考推迟一个人,希望今年的考生,调整心态,勇敢的迎接挑战,加油!

中国近71年高考发展历程:1949-202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