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生,攜“新冠”診療方案赴一線,“必須看看病人”

“相對來講,現在的武漢應該是全國最安全的城市。”近日,一句答記者問,形成網紅熱詞,將幕後奮戰的李太生推向臺前。

作為北京協和醫院感染內科主任,早在1月25日,李太生便領銜近30位專家,針對新冠肺炎提出診療方案,後前往一線參與救治。五一期間,在醫療隊已圓滿完成任務後,李太生仍留在武漢,協助當地醫務人員做最後的工作。

李太生,攜“新冠”診療方案赴一線,“必須看看病人”

李太生支援武漢在紅區內的工作照 受訪者供圖

領銜提出診療方案 親赴“戰場”

作為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感染內科主任,清華大學醫學院兼職教授,自疫情初期,李太生便投入工作中。

2020年1月25日,李太生領銜近30位專家,討論形成了《北京協和醫院關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建議方案》。

“協和方案”提出,要加強醫務人員防護培訓、強化早期篩查、規範重症治療等觀點,這受到業界高度評價,並向全國推廣。 李太生提出,在尚無有效抗病毒藥物情況下,可考慮應用免疫球蛋白以及康復期病人血清抗體治療的方法。

2月7日,李太生又作為北京協和醫院第二批馳援湖北國家醫療隊隊長來到武漢。“之前有人勸我不必來武漢,但有些疾病的數據和症狀,不在現場根本就不會了解,所以我必須親眼去看看病人。”李太生說,能夠到現場,就是來武漢最大的價值。

李太生,攜“新冠”診療方案赴一線,“必須看看病人”

李太生工作照 受訪者供圖

“主動出擊” 20多位病人轉危為安

在武漢連續工作一個多月以來,他每天都要進病房,疾病的複雜程度使他一直處於戰時的亢奮狀態。

李太生介紹,新冠肺炎不僅是一種肺炎,它更是一種感染綜合症。“我們發現重症病人的手指、腳趾,甚至整個腳部都出現紫紺的現象,這已經是彌散性血管凝血的表現了。從外觀都能夠看到缺血狀態,說明臟器一定存在微血栓,甚至可能因此而加速臟器衰竭乃至死亡。”對此,他提出應儘早實行抗凝治療的原則,給予低分子肝素治療。

在這場與新冠肺炎的遭遇戰中,各地醫務人員一致的感受是:危重症病人的病情瞬息萬變,看起來很平穩、甚至出現好轉的病人也可能急轉直下。李太生認為,不能被動防禦,只有主動出擊,才能達到降低病死率的目標。

“當人類遇到新的傳染性疾病,沒有疫苗、又暫時缺乏有效藥物時,靠的是人體自身的免疫力。”李太生說,及早、足量地靜脈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有望提高病人的免疫力,有可能減少病情轉化成危重症甚至導致死亡的概率。

一系列原創性策略及措施取得可喜成果,一個月間,已經有20多位病人成功脫離危險,轉入普通病房。

作為援鄂醫療隊的“壓艙石”,目前,北京協和醫院醫療隊已經圓滿地完成了任務,李太生等6名醫療隊員決定繼續留在武漢,協助當地醫務人員做最後工作。

攻堅艾滋病27年

李太生此前的醫療工作中一直與病毒戰鬥。在新冠肺炎之前,他攻堅艾滋病長達27年。

1985年,北京協和醫院王愛霞教授發現我國首例艾滋病人,直到1993年,全國八年累計報告病例僅1300例,從當時國內情形來看,選擇研究艾滋病無疑是選擇了“冷門”。但是李太生則做出這一選擇,他認為,中國必然要經歷一個艾滋病暴發流行的階段。1993年,受國家教育部委派,他到法國巴黎攻讀艾滋病專科醫生學位。

當時,國際醫療領域認為晚期艾滋病難以醫治,李太生憑藉臨床觀察,挑戰了實驗數據的“權威”,並和導師在1997年共同向世界宣佈:艾滋病病人免疫功能可以重建。

多年以後,講起這段經歷,他仍然非常激動,“我是在一個最好的時期進入了這一領域,又在最好的醫院裡選擇了最好的導師。”李太生說,當時大家都急於報告最新的結論。起初三四個月,他們的試驗結論與其他實驗中心相比並沒有區別。當堅持到第9個月時,就發現了艾滋病病人淋巴細胞亞群數目開始出現恢復和反彈。“這一發現提醒我們,臨床與基礎醫學很重要,堅持獨立思考更重要。”

目前,李太生團隊建立的艾滋病綜合診療“協和模式”,使病人年病死率低於0.3%,達世界領先水平。

新京報記者 劉洋

編輯 左燕燕

校對 吳興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