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習慣:重新定義自己

關注我,一起自律,一起成長,一起遠見更好的自己。

#時間管理金博星#;一起自律,一起成長,一起遇見更好的自己。

關於習慣:重新定義自己

自律改變認知,行動創造未來。

你早上起來的第一件事是什麼?是打開手機,翻開朋友圈;還是去直接去刷牙,上廁所,洗澡。

你是洗臉前刷牙還是洗臉後刷牙?你是先穿上衣還是先穿褲子?

出門的時候,會選擇走哪條路上班?是在店裡吃早餐還是買著帶去公司?

午飯是去外面吃還是去叫外賣吃?回家後,你是會坐在沙發上還是躺下玩手機?

是看書還是做點其他有意義的事情,去健身房還是選擇戶外運動?

“所有人的生活都有其明確的形態,但其實都是由各種各樣的習慣構成的”

最近我在看傑克·特勞特的《定位》一書時,發現一個詞,叫做“用戶心智”;通俗點說,就是我們的心智認知。

而這些認知的部分,實質上就屬於習慣。

我們每天做出的大部分的選擇其實都不是精心考慮的決策結果,這些選擇都是習慣的產物。

仔細去審視一下思想,就會發現,很多時候,如果不去刻意的觀察,我們很多的行為都是自發意識下產生的。

我們習慣於怎麼去思考,怎麼去做事,以什麼樣的性格示人。

有個詞叫做“成長性思維”;相對於“固定性思維”;我更願意把它成為習慣的迭代。

首先,習慣是可以改變的。在我們弄清楚習慣的機制之前。我想說一說,我的習慣之路。

曾經,我是一個追求盡知和完美主義的人;這也導致我養成了拖延和懶惰的習慣;想過改變,後來開始瘋狂的閱讀,試圖在書中找到解決的辦法和答案;

隨著認知的提升,我觸及到了一個更大的世界,我開始深刻的思考,思維的邏輯;因為我發現,我之所以追求盡知,最主要的原因是過多的負面思維。

也就是那些消極的思想,讓我畏首畏尾,總覺得會失敗,害怕失敗的心理,在現實還未發生之前,就打了退堂鼓,總覺得自己準備的還不夠充分。隨著時間的推移,主觀的自我懷疑,消磨了熱情,退卻了意願。

動機消失殆盡的時候,行動力自然也不會高哪裡去。隨著半途而廢的事情,越來越多,自我懷疑的狀態也越發的平凡。

到了一個零界點的時候,才發現,這種習慣是非改不可,否則,它就像一顆毒瘤一樣,會毀掉我的一生。

所有的目標和計劃,都是紙上談兵;把所有的道理都當成擺設,那麼我將一無所有。

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是固定性思維的人,也忠於這個習慣而不自知;遇到很多的問題,選擇了規避和視而不見。

但是,隨著問題越積越多,似乎不解決,會被內心的負累壓得喘不過氣。

於是,我決定改變自己。從習慣開始。當然走了很多的彎路。

無數次的失敗,無數次徘徊,甚至否定和詆譭自己。內心的煎熬,只有真正經歷過的人,才真正可以感同身受。

一個人的成長,來源於,跟自我的作戰,跟習慣的作戰。

那麼,如何養成新習慣,改掉老習慣和老方法呢?

在我們的大腦中,習慣的過程由三步組成的迴路。

第一步,存在著一個暗示,能讓大腦進入某種自動的行為模式,並決定使用哪種習慣;

第二步,存在一個慣常行為,這可以是身體,思維或情感上的;

第三步,是獎賞,這讓你的大腦辨別出是否應該記下這個迴路,以備將來之用。

關於習慣:重新定義自己

暗示-慣常行為-獎賞=習慣迴路

漸漸的,這個由暗示,慣常行為,獎賞組成的迴路變得會越來越自動化。

而發現這個習慣的迴路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揭示了一個基本的事實,就是在習慣出現時,大腦不再完全參與決策,它要麼完全靜下來,要麼集中做其他的任務。所以除非我們可以牴觸習慣,找到新的慣常行為,不然習慣模式依舊會自動展開。

行為模式產生的習慣,實際上是在神經學上的大腦存留了神經迴路。

所以,我們需要不斷地替換我們的慣常行為,才能改變習慣。

而成長性思維的核心就在於,我們需要有意識的甄別習慣的好壞,保留好的習慣,改變壞習慣。

跑步的習慣養成,它的一個迴路就是,跑步鞋或者跑步的衣服,可以成為一個觸機,也就是暗示;每一次,只要穿上鞋和衣服,就會自動進入跑步的模式之中。

過去,我很少去跑步,第一次跑步的時候,很興奮,很開心,然後,我發了自拍照到朋友圈,收到很多點贊。

跑步的獎賞就是:

① 跑步產生的內啡肽(讓人感覺很好);

② 髮圈,收到點贊(會有成就感)

長此以往,我開始渴求這種跑步過後的良好感覺。不知不覺,這個習慣迴路就形成了。

早起的習慣,也是這麼演進過來的。

過去,早晨醒來後我都會去上個廁所,然後接著睡。後來,我開始設定早起的鬧鐘,一聽到鬧鐘響,我醒了,就會去上廁所,但是,我加入了一個環節:刷牙。就這樣,刷完牙,起床這件事,就成了習慣的一部分。

早起後,我會戶外練聲30分鐘,加晨練15分鐘,最開始的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會早起把練聲的視頻發在朋友圈,會有很多小夥伴給我點贊或者評論。

有時候,偶爾沒發,還有人會特意提醒和監督,這給我很大的動力去堅持,於是,這個習慣迴路也形成了。

當我形成各種各樣的習慣時,我開始思考。這麼多的習慣,應該怎麼取捨,應該怎麼選擇呢?

有沒有一些習慣具有連鎖反應能力,可以影響其他習慣的改變。

一些習慣的建立,可以比其他習慣在重塑生活和工作上更有影響力呢?

習慣也具有著一定的維度,就跟思想一樣,很多人行為相似,但是背後的動機,背後思考的習慣卻是在不同的高度。

有些人可以一針見血的利用思考的習慣,做一些簡單的行為,就可以找到事物的本質規律;而很多人,只是利用了肢體的習慣,卻忽略了思考的習慣的影響。

功夫都是有深淺的,同樣的一個問題和行為,我們分析的角度,習慣的詮釋,都是不盡相同的。

關於習慣,我覺得更重要的是,關於整個習慣迴路的渴求;也就是行為背後的動機,是你真的想通過這樣的行為模式來達成什麼樣的結果和目標。

這才是習慣迴路有效的核心點。

當然,改變習慣,不僅僅只是改變慣常的行為那麼簡單,而且也不簡單。

你必須得有信仰,得相信自己可以改變,可以形成新的習慣。

就好像,我相信自己可以修正,思維上的習慣一樣。過去我是一個消極主義,悲觀主義的人,總是在行動之初,詆譭懷疑自己,用有限的認知,假想著會出現的各種問題和困難,也因為想象力太豐富,可惜用錯了方向,一旦懷疑自己的方向和可能性,行動的意願大大降低,不僅總是拖延,甚至選擇逃避了事;遇上困難之後,開始打退堂鼓,半途而廢成為常態,長此以往,惡性循環。

有一句話:“樂觀構想,悲觀計劃,積極執行”。

在計劃之初,如果過於悲觀,是不利於前行的。所以必須擯棄一些負面的思維,這樣也可以避免負面情緒的干擾。輕裝上陣,才可以高效的運作。

相信習慣,不斷的反思和改變,不斷的迭代習慣迴路,才遇見更優秀的自己。

關於習慣:重新定義自己

相信習慣,才遇見更好的自己。

自律改變認知

行動創造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