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说了一百遍了,孩子为啥不改?”最近乐乐妈妈找我倒苦水来了。
“你都说了些什么啊?”一听乐乐妈妈开口,我其实已经知道症结在哪里了。但多年的教育培训经验,我知道我要做的是引导乐乐妈妈能自己发现问题,这样才能接受正确的做法。
“能说什么,还不是看见他做的事看不过眼了,叫他不要做了。”果不其然,接下来的乐乐妈妈举的例子就是“不要.....”之类的句式。
“不要爬到我身上来”“不要揪我的头发”“不要睡懒觉了”“不要闹了”“不要碰我的东西”......
关于如何纠正孩子的行为,我们有两个误区,一个误区是用”不“语言来禁止,第二个误区是讲道理。
误区一:”不”语言
所谓的“不”语言,就是我们习惯性的说出带有“不”+动词的句式,比如乐乐妈妈举的例子。
我们说出“不”语言,本意是要禁止某种行为或纠正某种行为。但很不幸的是,大脑会优先处理实词,比如名词,动词,表示动作的词……,而“不”是否定词,是虚词,会被大脑忽略掉。
其次,我们在使用一个词的时候,右脑会快速给我们呈现画面感。比如这一句,“别打碎碗了!”不论是说话的人还是听话的人,都会在下意识里同步的浮现出一个“打碎碗”的图像。最后的结果真是的打碎碗了,越不要的事情就越要发生。
另外可以换位思考下孩子在听到“不语言”时的内心感受,孩子会不会很排斥?“你越不让我做,我偏要做给你看”。所以,说得越多“不要……”,对孩子的大脑反而是一种强化,起反作用。
此外还提醒家长一句,当我们说了“不”,那究竟该怎么做才是对的呢?家长如果没有说,孩子可能会完全不知道你到底想要他做什么,结果亲子关系也会变得很紧张。
误区二:讲道理
纠正行为的第二个误区:讲道理。
比如:“你看你,吃手有多脏”“你怎么老想吃糖,你知道吗,吃糖对牙齿有多么不好”“不要玩手机,小心近视眼”.......
如果家长企图用道理让孩子自动放弃自己喜欢的事情,那只会适得其反。孩子可能把道理倒背如流,但仍然管不住自己。因为你还是没有告诉他该做什么,该怎么去做。
工具卡”教孩子该做什么“的内容
工具卡“教孩子该做什么”就是帮助大家避免这两个误区的,这也是我们经常会用到的工具卡,乐乐妈妈可以尝试着运用这张工具卡,并和第一张卡“转移注意力&引导 ”配合起来一起用。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张工具卡的内容吧。
教孩子该做什么,而不是不要做什么。
1、 教孩子“轻轻拿”,演示,而不是说“别打碎了。”
2、教完后,提醒:“你该怎么轻轻拿?”
3、教孩子去外面玩球。提醒:“你该在哪里玩球?”
4、说“你可以玩平底锅。”,而不是“不要玩灯。”
如何使用工具卡
工具卡毕竟只是工具,上面举的例子是有限的,需要爸爸妈妈们做一个有心人,用心多多积累,多多练习,相信假以时日,一定会让孩子的行为符合我们的期待。婴儿也就是在跌跌撞撞中学会走路,就是因为不怕跌倒,才可以走的更好。请不要一直将"不可以"挂在嘴边,这不是在"保护"孩子,反而是在"限制"孩子的发展。相对地,父母应该是要告诉孩子"可以怎么做",并多给孩子一些练习的时间,不要期望一次孩子就可以乖乖配合,因为孩子还是需要练习才会熟练。
我们希望孩子形成这样的价值观:“我是有能力的。我可以尝试犯错,然后在错误中习,我是被爱的,我是一个不错的人。”
正面管教提倡我们和孩子合作的方法,都应该是温和而坚定的,而不是控制或惩罚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内心是有力量的,是有着高自尊的,今后也会尊重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