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涿鹿始建于三国曹魏末年,经历代增筑形成了寺庙林立坛阁分布的古城。近两年没少跑了涿鹿,但对涿鹿城还是缺少了解。拜读房山“独孤走”的博客,了解了涿鹿的几处古迹感觉值得一行。离开鸡鸣驿天尚正午,转道涿鹿寻找古迹。
涿鹿古楼又称文昌阁,始建于明万历十七(1589)年。后于明崇祯.清康熙年间重修,解放后曾进行三次维修。古楼位于现涿鹿城中心位置,东向能望见东城门。
古楼分为基座与楼身两部分,基座内设十字卷洞以四方交通。基座由底向上逐渐收分,楼台四周围女墙。四面圈门均有匾额,南为“文明”.东为“捧日”,北为“拱斗”.西为“步蟾”。古楼为歇山式二层阁楼,重檐回廊.檐角微翘。门楼斗拱下有匾额,上书“古涿鹿郡”。涿鹿古楼整体保存较好,古楼上镶有县级文保的标志。
令我疑惑的是,鼓楼为县级文保,而鼓楼边那棵被称为“文昌柳”的柳树反是省级保护。涿鹿古楼也写作鼓楼,但既是文昌阁便不会擂鼓报时,所以我还是感觉写作“古楼”贴切。如今的古楼下十字圈洞还是交通要道,来往车辆穿古楼而过。做为涿鹿所剩不多的古迹,应该向宣化一样另辟通道圈洞禁止交通。
涿鹿城曾有九门九关,形成一个主城两个仔城。主城有北.东.南三座城门,主城南城门通南仔城,南仔城有西.南.东三城门。主城东城门通向东仔城,东仔城有北.东.南三城门。
从百度找来涿鹿热心人士所绘的一张图,从中可以对涿鹿古城有所了解。遗憾的是九门九关的涿鹿古城如今仅剩一座东城门了。涿鹿城门与宣化相比明显要矮小,又处于高楼夹击中间,更显得有点袖珍了。
由古楼向北至北关有观音寺,寺内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观音寺现辟为涿鹿博物馆和宗教场所。寺内清净只见一位老人在门房值班,进屋询问未得到回答只好作罢。
由观音寺返回,穿古楼圈洞一路向南,在供销社果品公司院内见到了南大寺所存大殿。南大寺又称保宁寺,现存建筑为明成化年所建。
保宁寺是涿鹿著名寺院,规模远大于观音寺。南大寺现存三组建筑,南侧一单檐无殿顶前接抱厦建筑非常壮观气派。
北部正对一前卷棚后悬山面阔三间的大殿。
紧邻悬山大殿西侧有三开间硬山大殿一座。无殿顶五脊殿南侧殿顶已经被开了天窗,供销社当做仓库必然要考虑通风。
南大寺大殿现已成危房,我能走进大院看看外观已满足,殿内的建筑模式不敢奢望。不解的是这样一座古建筑至今还未进入文保,难怪许多热爱涿鹿的人士大声呼吁。涿鹿南大寺建筑历史悠久,建筑造型别致壮观,在此也呼吁文保部门给以关注,尽快给予抢救式保护。
记忆中的涿鹿城
涿鹿县广播电视台
河北涿鹿城玉皇阁,位于涿鹿县南关土城中心。据《保安州志》载:“玉皇阁,在南门中街。明隆庆元年知州贺溱修”。玉皇阁属歇山顶式建筑,墩台下有通向四方的拱圈型门洞。东门洞匾额刻有“尚书街”,西门洞上楣刻有“侍郎街”。
(南关玉皇阁遗址)
以玉皇阁为中心的南关土城旧时是涿鹿县工商业的中心,就像北京城的前门大街。它的面积不是很大,也就是内城的一半。北起内城的砖城墙,南到南关土关门,西至现在的光明街,东边以原县酒厂后门和南关小学之间的土城墙与东关土城为界。土城原开四门,都是以玉皇阁为中心的。北门是内城的瓮城,南门在最南头,出了南门是土南关。西门在现在光明街南头靠西一点。东门在玉皇阁向东至辘轳把巷东边一点,原南十字小学在东门外边。为了和东关的大东门区别,南关土城的东门称作小东门。后来又在司家巷西头和桥东大街的东头开设了西便门和东便门。
出了内城的南门瓮城便是南门口大街。街道两边都是店铺,路北从西至东第一家是回民王包子铺,接下来是全宪维开的裁缝铺,再向东是侯家缸炉饼铺,饼铺过来是七班同学樊义仁家,再往东是一家自行车行,车行正对着古涿鹿郡牌坊,东北角是公安局城镇派出所,东头原有三义庙,后被商家占用。路南转弯处有理发店。牌坊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1967年3月拆毁。牌坊与玉皇阁和南土城门自北向南在一条轴线上。
古涿鹿郡牌坊
“古涿鹿郡”牌坊的西边紧靠涿鹿县有名的西楼饭馆东山墙,这座饭馆共有二层,木楼梯,木楼板,到1960年代初期已经倾斜,后被拆除建起了百货商场。早年西楼底、“马字儿”(马站)、“嘎儿底”(玉皇阁下)是涿鹿城最聚人气的地方。打把式卖艺的、变戏法的、拉洋片的和春节社火表演都在这三个地方,就像老北京的天桥一般。西楼饭馆西边是司家巷,路南原有洗澡堂,我班的赵枫同学住在澡堂边,位置在原来的涿鹿饭店,我班的田小根在对面的小院中。司家巷西头是西便门,我小时候西便门只是一个豁口,对面有一座不大的砖影壁。
“古涿鹿郡”牌坊的东边是桥东大街,老涿鹿人都称它为“桥晌儿”,后来改为东风大街。这条街是县城最繁华的街道之一,道路两边都是店铺。向东路北是烟酒公司的副食门市,向东是原“大成玉”商号,虽然已经公私合营多年,但人们还是习惯的这样称呼。我班的张济林、张济锁和孙玉良住在隔壁的院子里。再向东是新华书店和文化馆,早年这里是三官庙,门前有一口水井,1980年代初建成了涿鹿影院。原来的文化馆真是老百姓的文化乐园,院子不大,人气十足。到这里不仅有下象棋、打扑克的老年人,也玩丝弦乐器、读书看报的中年人,还有我们这些放学后无所事事的孩子们。尤其是到了星期六的晚上,就会在大院里放映露天幻灯。我清晰的记得曾经放映《哪吒闹海》《刘文学》等幻灯片的精彩场景。文化馆还经常举办各种展览,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母亲带着我参观闪武举人用过的盔甲、武器的展出。四清运动时,学校组织参观揭露地主“刘二蝎虎”的展览,其中解说员第一句的解说词是“地主心最狠,蝎虎尿最毒”。电影院以东也都是商业店铺,记得有鞋帽服装社的钉鞋门市部和服装加工门市部,还有刻章的,修表的等等,向东就是原来的东便门,东便门外路北原是景华兴商号。我小时候东便门已不复存在,桥晌儿街与东关的马站街连在了一起。
(1969年时的涿鹿县文化馆,费国安老师提供)
桥东大街路南从西至东第一家原是店铺,1970年代初饮食服务公司在这里建成了红旗食堂,后改称燕云饭店。三个店铺过后是一个显赫的大院,原来这是涿鹿县四大宅的杨二南宅,1960年代初曾是工商联和县供销社,后来拆除建起了供销社办公大楼。接下来是三官庙巷,这条巷子一直通到阁东大街,路东第三个门原是宝兴成缸房(制酒作坊),1955年是涿鹿县公私合营粮油加工产,我父亲公私合营后一直在这里当会计。加工厂过去有两个大院,其中第二个院特别深,共有五进,一直通到辘轳把巷,1990年开始我在朝街的西房里住了两年。这个院向西有小巷通往阁北大街,因在三官庙巷中间,人称三官庙巷半截巷,我班的刘敬、刘建和郭玉忠住在这里。过了半截巷,两边多为民宅,汉周哥曾在路东的宅院中住过,我班的高玉福也住在路东。三官庙巷南头路西原有关帝庙和观音堂,后来做过猪集(买卖仔猪的地方)。
(原桥晌街路南杨二南宅旧址上建起的涿鹿县供销社大楼,图片来自《供销社志》)
过三官庙巷,东边原是德泰药庄,公司合营后是药材公司的门市部,后来药材公司在这里建起了医药办公楼。德泰药庄过去原是一家扁担铺,我班的李桂斌、李孝忠住在这个院。再向东有好多店铺,卖輓具的,制作笼屉的,再向东是合作店组的蔬菜门市部。过了菜铺是辘轳把巷,这条巷子向南通往阁东大街,从北至南巷子中间向右有两道弯,整个巷子就像旧时井台上打水的辘轳把,故称辘轳把巷。1945年到1951年,我们一家曾住在第一个拐弯处路东的宅院里。
过了辘轳把巷,有几家院落,接下来是原涿鹿县酒厂,酒厂的东面是东便门。出东便门原是城镇卫生院和洗澡堂,过了澡堂就是盐店街口。
古涿鹿郡牌坊正南方是阁北大街,这也是涿鹿县主要的商业街。路东第一家是红旗食堂,过了红旗食堂是原来的百货公司门市,早在1960年代初,这里就安装了日光灯管和台式摇头电风扇。小时候,我经常到这里好奇地看那吊在房顶上的日光灯,到了夏天更是扒在摆着电风扇的柜台上迟迟不肯离去。百货公司南边是个储蓄所。接下来是三官庙巷的半截巷。过了半截巷,路东全是店铺,第一家是卖輓具的,后来成了皮毛厂的门市部。再向南全都是商业店铺,其中有一家叫做“宝丰源”点心铺,中间的过厅房是二层阁楼,早先这里是涿鹿县最有名的“万华春”饭庄,1948年前后,四大伯、大姑和宝山六叔盘了下来,在这里合作开了这家前店后厂的“宝丰源”。过了宝丰源,是原来的南楼饭馆,后来改为县医院,赢弱的我小时候曾多次在这里看病,1980年代初这里建起了烟酒公司营业办公楼。南楼的南边是玉皇阁。
(坐落在阁北街路东的原来的万华春饭庄,后来的宝丰源点心铺)
阁北大街路西第一家是后来的新华书店,新华书店南边是百货公司文具店,文具店以前是四大娘和妹妹开的专卖文具的“姊妹商店”,后改为恒丰纸店。四大伯和我班的文常忠同学住在此院,1973年刚成立的燃料公司也在这院办公。向前有个大院,是原来的涿鹿城关镇公社所在地,后来做了工商局。过了这个院是通往乔家巷的半截巷,与三官庙巷半截巷相对。过了半截巷,是饮食服务公司的理发馆,理发馆过去是缝纫社,也就是后来服装二厂的前身,接下来是五金社,后来改建为制钉厂,再后来又建了环保局大楼。再向南是五金公司交电门市部,收音机、自行车都在这里出售,后来这里建了五金大楼。五金门市过去是银行,以前涿鹿县只有一家银行,工、农、中、建、农发行都是以后的事情了。过了银行早年是鞋帽服装社,再过去是冰棍厂。那个时候,全县只有这一家冰棍厂,1970年代初,厂子的冷冻机坏了,全县人有两年多没有吃得上冰棍。冰棍厂的墙壁紧贴着玉皇阁,后改建成百货公司棉布门市。
(原来的恒丰纸店,后来的百货公司文具店,图片来自网络)
(位于阁北大街路西的银行大门)
玉皇阁西边是阁西大街,早年叫侍郎街。路北皆商铺民宅,中段是乔家巷。路南第一门原是蔬菜公司的菜铺,向西有一座九连环大院,曰张南宅。清康熙皇帝曾在此驻跸;1958年9月这里曾经是怀来县商业局涿鹿燃料仓库,用陶瓷大缸储存油品;1960年代初县医院迁到这里,1980年拆掉大部分的房屋建起了住院楼,现仅有部分房屋尚存。张南宅西边就是南关西门,我小时候西门已拆除,只留下县医院后门的几段城墙残垣。出西门向不远是现在光明街的南头。
(位于阁西大街路南旧时的张南宅,后来的石油库和县医院,图片来自《县医院志》)
玉皇阁东边是阁东大街,文革期间曾改为兴无街,取“兴无灭资”之意。路南第二门原是染坊,3号院东边是大南巷,大姑曾住巷内3号院,时称“兴无一条”3号。大南巷过去是小南巷,时称“兴无二条”,大姑后来从大南巷搬到这里,1940年代初我家也曾在巷里居住。小南巷的东面是烟酒公司的仓库,因最早是存放鸡蛋的,老百姓习惯称作蛋库,商业改制后由个人在这里开发了商品房。再向东是小东门。阁东大街路北到三官庙巷一带原来都是粮油加工和缸房。我父亲高小毕业后走向社会就是在永丰厚缸房学徒的。过了三官庙巷南口,向东到小东门都是民宅,辘轳把巷南口在其中间。
(已经被拆除了的阁东大南巷3号院里院)
玉皇阁以南是阁南大街,也称南关大街。过去,县城的出入口就那么几个,不像现在四通八达。桑干河以南的人们进城,除了绕行西大道的从红影壁进城,多数都是从南门进城。因此南关大街非常繁华。过玉皇阁向南路西是一个修自行车行,台阶很高。到了夏天,台阶上经常有一个卖煎小白条鱼的老头,据说此人原来是道观的老道。白条鱼很小很小的,大一点的不足4寸长,小的只有2寸多,与其说是煎鱼,实际上就是在锅底抹一点油,焙一焙,撒点盐面。大的卖2分钱一条,小的1分钱一条。那时人们肚子里没有油水,看到这焙的金黄金黄的小鱼,那香味实在是吊人们的胃口,所以卖得很快。我们也经常到这里,拿着几分钱买一两条。再过去就是后来的县医院,过去这里是私人开的缸房。向南又是一个高台阶,院里有的做豆腐的,做的豆腐脑滑嫩香甜,小时候我和二哥经常到这里给奶奶买豆腐脑。前面是有名的泰山庙。清康熙八年版《保安州志》称其为泰山行祠,后来做了粮食局二门市;庙门的南边原有戏台,后建起了粮库,庙前广场是涿鹿县粮食大集所在。
(南关阁南大街西侧)(原南关泰山庙,后来的粮食局二门市,后改建为旅馆饭店)
玉皇阁向南的路东也尽是商业店铺。1984年涿鹿县第一个万元户王润生开的副食门市就在第一个门店。向前有一个出廊的门店,原来是山西饭馆,1962年舅舅家二表哥结婚就在这里办的婚宴,后来食品公司开了涮羊肉馆,也曾红极一时。饭馆向南是供销社西关门市部,阁南大街的尽头是南关土城的南门,我小时候土门犹在。南门前向东有一条街,叫做南大寺街,拐进大街,路北有一座古刹,涿鹿县人都称它为南大寺。南大寺也称保宁寺,元致和年新建(1328年),明正统十四年(1436年)、嘉靖七年(1528年)、清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均有重修。最早为道观,称作龙阳观,据说丘处机曾在此讲经传道,后道教衰落改为佛教庙宇。原有殿宇30余间,主殿为明三暗九制式,内祀三大士及地藏菩萨、十八罗汉等。解放前这里曾为学校,广场用木材和苇席塔台唱戏,称作“席片园”,山西晋剧名伶丁果仙、牛桂英等曾在此唱戏。解放后大殿为土产仓库,大院则成为副食品公司仓库和果脯厂,1970年代,全县的水果都来这里交售,溪源村生产的桃、苹果、黄果多数在此批发。因我父亲在南关燃料公司工作,和收水果的很熟,所以每次发水果都是队长、会计和我来。在那个年代,南大寺成了涿鹿县水果集散地的代称。
(南关阁南大街路东的曾红极一时的食品公司南关涮羊肉馆)
(原供销社南关门市部)(元代的龙阳观,明清时期的保宁寺,人们心目中的南大寺)
作者:霍汉清
霍汉清,男,汉族,1956年1月出生,祖籍涿鹿县武家沟镇溪源村,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经济师职称。1979年9月参加工作,先后供职于涿鹿县石油公司、河北省石油总公司6604管理处和中石化张家口石油分公司,2016年1月退休。
1966年9月,刚读完小学四年级时被下放农村,11岁辍学务农。熟悉农业种植,精通各种农活,尤其擅长荆编、苇编技术,是涿鹿县苇席编织工艺非遗项目传承人。
参加工作后,刻苦钻研业务和文化知识,是地区及技术能手,1987年通过河北省自学考试取得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专学历,被树为自学成才的典型。
爱好摄影,酷爱晋剧。退休后致力于传统农耕文化、戏曲艺术和涿鹿县历史文化的挖掘研究。现任张家口市京畿民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家口市诗词协会涿鹿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涿鹿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2016年,同谷新声、候弟江共同编写《魅力武家沟镇》一书,任副主编。同时是《魅力武家沟镇》《魅力桑干》的摄影作者。全面反映涿鹿县溪源村人文历史,自然风貌,农耕文化、风土人情的《溪源记忆》一书2017年由九州出版社出版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被专家称为“一缕浓醇绵长的乡愁”“一部华北农耕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