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自古以来就有“长生不老”的愿望,科学界对于衰老机制的研究更是不遗余力。生命科学的许多研究成果,都会被人当作延缓甚至阻止衰老的突破口,包括DNA的修复机制、端粒酶、与胰岛素有关的信号传递链等等。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衰老的“自由基理论”。
第一个提出自由基和衰老有关的是美国科学家Denham Harman,他偶然间注意到原子弹和X射线的辐射,能够在人和动物的身体内产生自由基,同时缩短他们的寿命,那么自由基和衰老有关吗?为了验证这个想法,他给因射线影响而缩短寿命的小鼠喂食了各种抗氧化剂,结果发现这些物质延长了小鼠约30%的寿命。
自从衰老的「自由基理论」被人们熟知和接受 ,「抗氧化」就成了养生人士日常必做的功课。人们开始宣传和推广各式各样天然和非天然的“抗氧化剂”,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E、β-胡萝卜素、茶多酚、巧克力等等。
但是“自由基”真的十恶不赦吗?“抗氧化剂”真的有益无害吗?下面请事实来说话。
早在2007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科学家评估了68个对“抗氧化剂”的随机对照试验,他们从中挑选了质量最高的21个实验,涉及164,439 个健康人,以及46个实验,涉及68,111个病人(胃肠病、心血管病、眼病、皮肤病、类风湿、肾病、内分泌病等)。对这些报告的综合分析表明,维生素作为抗氧化剂并没有延长寿命的效果。相反,一些维生素还会增加死亡率(约5%)。其中维生素A、维生素E、β-胡萝卜素和死亡率的增加有关。
2012年,塞尔维亚Nis 大学的Cochrane协作组织对78个早期试验的结果进行了分析,表明服用抗氧化剂的人(包括健康人和慢性疾病患者)相比于那些不服用抗氧化剂的人更有可能过早死亡。其中对健康人的研究有26个,涉及215,900人。评估结果与2007年的相似,即维生素A、C、E和β-胡萝卜素对降低死亡率均没有效果,反而使死亡率轻度升高。
最近有一项研究明确阐释了抗氧化是如何给健康带来负面效果的,Yinon Ben-Neriah教授团队在《Nature》上发表了一篇名为“The gut microbiome switches mutant p53 from tumour-suppressive to oncogenic”的文章。
研究人员调查了小肠很少发展癌症,但结肠似乎特别容易发生癌症的原因。TP53是广泛存在于每个细胞中的基因,它产生一种称为p53的蛋白质,该蛋白质可作为细胞的屏障,抑制细胞中的基因突变,但这种蛋白质会受损,从保护者变成癌症“燃料”。
研究者称:“肠道细菌对突变的p53蛋白具有‘Jekyll和Hyde效应’。在小肠中,它们完全改变了性质,攻击癌细胞,而在结肠中,它们促进了癌细胞的生长。”
研究者推断是由于肠道菌群引起的P53双向变异,他们通过抗生素杀死结肠的肠道菌群。结果发现,突变的p53无法继续进行其癌症促进作用。
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确定了罪魁祸首: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没食子酸”(一种抗氧化剂),在红茶、热巧克力、坚果和浆果等食品中含量很高。
用没食子酸饮食补充经肠道灭菌的p53突变小鼠,它们的肠道菌群明显加速了p53的癌症驱动模式。
研究提示我们:结直肠癌患者以及高风险人群,应避免服用含有丰富抗氧化剂类的食品和保健品。
除此之外的其他人群也需要注意:不管是天然提取还是人工合成的抗氧化剂,目前的科学证据并不支持它们自我标榜的健康功效。盲目补充并不见得有益健康,反而可能产生未知的健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