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底色繪就綠色文章——平涼市“十三五”時期生態建設綜述

生態底色繪就綠色文章

——我市“十三五”時期生態建設綜述

平涼日報記者 劉英娜

“一路走來,看到平涼的山脈披上了綠裝,河流變得清潔,河兩岸綠樹成蔭,成為人們休閒的好去處,這和我以前的印象形成了鮮明對比。”今年9月,參加“中國夢·黃河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活動的中國青年網記者王文壇,時隔十三年再次來到平涼,看到眼前煥然一新的景象,頗有感觸。

這變化,有目共睹;這美好,來之不易。

“十三五”以來,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於生態環境保護各項決策部署,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始終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聚焦汙染防治攻堅重點領域,堅定不移推進高質量發展,集中力量打硬仗、打持久戰,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2017年9月,我市被原國家環保部命名為第一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

汙染治理強力推進

黑河是崇信境內長度及流域面積第二大河,曾因沿河煤礦企業粗放經營,生產廢水直排,煤灰煤塵經雨水沖刷流入河水等原因,導致河床變黑,水質受到汙染。

犧牲生態環境來換取一時的經濟發展,代價太過沉重,而當生態環境與經濟利益發生衝突,則需要背水一戰的決心及壯士斷腕的勇氣。

隨著汙染防治攻堅戰役的推進,黑河沿河排放不達標的小煤礦和洗煤廠被強制關停,留下的8戶煤炭生產涉水工業企業,均建成了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處理站,安裝了在線監測監控設施,工業廢水及生活汙水全部實現達標排放。黑河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河道周邊生態逐步恢復,水質連續5年穩定達到國家Ⅲ類標準。

生態保護是甘肅省兩大底線性任務之一,必須緊抓不放、久久為功推進。

市委市政府樹牢生態立市、生態強市的發展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放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統籌謀劃,全盤考量,系統推進。2017年以來,市委常委會先後19次、市政府常務會議先後22次專題研究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制定了一系列制度規定,修訂了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政績考核辦法,將生態文明指標權重提高到了20%,取消了靈臺、崇信、莊浪、靜寧4縣地區生產總值考核。同時,對生態環境政策落實不力、監管不到位的單位和個人進行嚴肅問責,2017年以來全市共追責57起159人次。

9月底,位於涇川縣城關鎮新溝村的涇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已基本完成,佔地52畝的氧化塘看起來頗為壯觀。未來,這裡將會栽種上蘆葦、香蒲、水蔥、菹草等水生植物,建成人工溼地,從上游汙水處理廠排出的處理廢水經氧化塘溼地二次處理後,再排進河道,確保流入涇河的水質達到國家地表水Ⅳ類標準。

概算投資40010萬元的涇河、葫蘆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完成後,將建成中心城區1條中水回用管網,七縣區汙水處理廠下游8處人工溼地,成為集水體治理、生態修復、水質監測為一體的水環境綜合治理體系,對改善涇河水質、修復涇河流域生態、保障地表水質環境安全起到重要作用。

今年是汙染防治攻堅戰決勝之年,看看全市交出的答卷:截至2020年8月底,中心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237天,優良率97.1%。涇河、汭河、達溪河、葫蘆河水質綜合評價達到Ⅲ類標準,全市15個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和5個地下水監測點位水質達標率達到100%。

呵護青山盡享紅利

“當上生態護林員,在家門口上班,每年還有8000元工資,到哪去找這樣的好事?”挎著水壺,拎著乾糧,靈臺縣龍門鄉英武村建檔立卡戶鄭志福又開始了一天的巡山護林工作。鄭志福老兩口年紀大了,家裡沒有勞力,除了種些玉米,沒有什麼收入,是英武村目前唯一的未脫貧戶,這讓他時常感覺抬不起頭來。

可自從當了護林員,鄭志福感覺腰板都直了,山還是那座山,樹還是那些樹,可每天穿行在林子裡,他感覺充滿了力量。“當護林員的工資,再加上各類惠民資金,我今年一定能脫貧。”

這不僅是鄭志福的脫貧信心,更是市委市政府的脫貧決心。自2016年開始,我市分別在崆峒、涇川、靈臺、莊浪、靜寧5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實施了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生態護林員項目,全市7873人成為生態護林員,受益人口逐年增加。“一人護林,全家脫貧”,實現了生態脫貧與資源管護雙贏,生態補償脫貧一批成效顯著。

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

涇川縣城關鎮鳳凰村山清水秀,景色優美,有傳承千年的鳳凰山七月七日廟會習俗和豐富多彩的民間傳說,然而,受基礎設施落後、產業底子薄弱等因素影響,2016年之前,還是個“山樑樑上跑斷腿,山溝溝裡甩汗水”的貧困村。

變思想,選路子,鳳凰村抓住了農村“三變”改革的機遇,利用生態條件好、距離縣城近、文化遺蹟多的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產業,建起了花卉園、遊樂園、動物園、鄉土樹種植物園等,吸引了大批遊客前來遊玩。

綠水青山的好家底變成了金山銀山的好收益,全村群眾家家都入股到旅遊公司,戶戶都能從中分紅。昔日的窮山村藉著生態扶貧的東風,搖身一變,成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全市樣本,成了省委書記連線、央視點贊、全國觀眾都能看見的熱門打卡地,鳳凰村也先後被評為中國美麗鄉村百佳範例、首批國家森林鄉村等稱號。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2017年以來,我市共完成造林202萬畝,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8%,村屯林木綠化率達到31.5%,全市森林覆蓋率提高了2.5個百分點,達到33.62%,獲甘肅省唯一“全國綠化模範單位”稱號。

依託良好的生態資源,我市不斷拓展貧困群眾增收渠道,林下養殖,山野養蜂,種植生態林,發展鄉村旅遊,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吃上了“生態飯”,更多生態紅利。

跨越轉型持續發力

剛剛過去的國慶中秋長假,我市集中推出了祝家國·雙節祈福大道之旅、緬英雄·不忘初心紅色之旅、喜團圓·歡樂老家田園之旅、賞明月·古今同輝夜遊之旅、享金秋·五彩關山登高之旅等5條特色主題旅遊線路,40多個文化旅遊項目,進一步豐富了假日文化旅遊市場需求,8天累計接待遊客117.51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約5.5億元。特殊情況下,這是個不錯的成績。

文化旅遊和綠色煤電、綠色循環農業、裝備製造、中醫中藥、現代商貿物流、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數據信息,是我市確定的十大生態產業,併為此配套出臺了建立綠色金融體系、促進招商引資、強化人才保障等若干政策措施,基本建立了“1+1+10+X”生態產業框架體系。

針對“牛、果、菜”等傳統綠色產業,我市全力實施了“牛擴量、果轉型、菜提質”工程,推動農業與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創建省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基地3個、省級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1個,認證綠色食品72個,第三產業比重達到52.9%,特色產業和服務業成為全市經濟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最有力的“推進器”。

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加快優化空間佈局、調整產業結構、改進生產方式,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是必然趨勢。

煤電產業是我市的傳統支柱產業,近年來,我市立足隴東國家級傳統能源綜合利用示範區建設,延伸煤電產業鏈條,大力推進煤電化冶一體化發展。目前,產業發展長期規劃已通過專家評審,邵寨煤礦復工建設,五舉煤礦已經核准,黃莊煤礦聯合試運轉,建成60萬噸煤制甲醇項目,20萬噸聚丙烯項目正在建設,煤炭就地轉化率達到42.3%,極大提升了產業發展空間。

與此同時,我市針對短板弱項,強化科技創新驅動,重點打造經濟新引擎和新動能,推進智能終端光電、新能源汽車配件、醫療器械等新型綠色產業在平涼落地。9月28日,市人民政府與龍芯中科技術有限公司、聯想開天科技有限公司在蘭州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為平涼工業產業向高端、智能、綠色轉型發展,形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化工體系再添新動力。

綠色,正成為平涼高質量發展的動人色彩。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15週年。過往可鑑,未來可期,我們相信,平涼將會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