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最让我上头的一部剧就是《以家人之名》啦~作为一位独生子女,我多么想有哥哥啊~尤其还是威少和新成这么帅的哥哥!(哈哈哈,虽然两位演员都比我小)
其实追剧到现在,面对剧情的走向有很多质疑,出于探讨的目的,梗姐通过朋友,联系到了两位编剧,进行了一场私人“研讨会”。
以下是记录:
梗姐:《以家人之名》是您二位编剧的原创剧本,当初创作这部剧的灵感来源是什么?
水阡墨、王雄成:最初的想法是我们主创和朋友交流的时候,发现我们不少小伙伴小时候因为家庭的变故原因,都吃了很多的苦。从小到大的生活经历也导致了大家看起来是正常的人,但各自有各自的性格缺陷。这个剧的家庭设置就成为了我们希望为朋友们存放希望的乌托邦。
梗姐:这部剧主打的“治愈”,但是整部剧中有很多“甜宠”的因素,最初创作的时候是想要“亲情”的呈现多一些,还是就想写一部爱情剧呢?
水阡墨、王雄成:其实是想写三个小朋友的从小到大的成长故事,这个故事里有笑有泪有酸甜有苦辣,像生活的味道。大家虽然觉得我们作品里很多“甜宠”的元素,但我们认为这就应该是爱的一部分。
三个小朋友随着年龄的长大,小时候虽然有苦恼,但是有长辈遮风挡雨,而成年后从家庭中慢慢走向社会,与爸爸更多的是靠一根电话线联系,像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轨迹一样离家,重新开始新的赛道。这是随着年龄很自然的变化,什么年龄段就在做什么年龄段的事,不需要特意去设置转折。
梗姐:很多观众在看过剧后都觉得“巧合”太多了,您对此怎么看呢?您对《以家人之名》的定位是现实题材剧还是偶像剧?
水阡墨、王雄成:有句话叫“无巧不成书”,在创作中少量的巧合是可以的,但是肯定没有太多的巧合,很多所谓的“巧合”都是二人的生活动线有交叉,那就不属于戏剧上的巧合。
我们对这部戏的定位是青春成长剧,可能是我们自己在创作过程中没有完全遵循类型片常见的模式和标签,大家心里有预设,可能也会有偏差,但如果你从三个主角从小到大的成长线去看,其实就是个顺序叙事, 随着年龄自然的变化和成长。
梗姐:《下一站是幸福》的热度很高,但是评价并不是很理想(豆瓣6.0),但是《以家人之名》却口碑、热度双丰收,您觉得这部作品(《以家人之名》)相比上一部(《下一站是幸福》)来说进步在哪儿?
水阡墨、王雄成:我们进入编剧行业才五六年,其实还算是个新人,也是在积累经验的过程中。每部作品其实都是我们当时当下可以完成的东西,回头看当然很多缺点,在成长之后觉得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没有办法,过去的只能过去,其他的只能在下一部戏的里去完善。
《下一站是幸福》的热度高说明我们一定是做对了什么,分数低的话,也一定是我们做错了什么。一部作品的成功是与方方面面因素相关,也包括了时代的背景的。
另外《以家人之名》和《下一站是幸福》的播出只隔了几个月,这两部亦是一前一后完成的故事。回头再去看剧本,还是有很多的遗憾,但当时写的时候,我们的局限性就在那里。
梗姐:在剧情的设计上很多情节点都比较极致,比如凌霄和子秋要么一起出国要么一起回来,还有三个孩子都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妈妈,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呢?为什么要让子秋和凌霄九年都不回来,这个时间点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水阡墨、王雄成:我们一般写戏都是把时间框在一个短时间的范围内,把故事集中讲。即使是儿童时期和高中时期,也是框在几个月内去集中讲述。
除了李尖尖的妈妈去世,凌霄和子秋都是有妈妈的,而凌妈妈和贺妈妈他们离开孩子的原因是完全相反。中国的家庭妇女地位普遍不高,二十多年前的女性甚至没有选择自己生活的自由,结婚生子是必须要做的事,好像每个妈妈都能成为超人,社会大众对女性在家庭的付出提出了太高的要求,好像“做好”是理所当然,做不好才是异类。而贺妈妈这种独自带孩子的女性,如果再不想随波逐流,不愿意拥有凑合的婚姻,是更难的。放在现在都很难,何况是二十多年前。生活本身就是艰难的,努力了也可能事与愿违。我的父母都五十多岁了,依旧觉得自己当不好父母,可能“做不好”才是人生的常态。
九年不回来是通过计算得来的结果,通过求学时间,财富积累,中间二人各自经历的事情等等,或许细节上有偏差,但当时我们就是算出了这么个时间。
梗姐:在李海潮和凌和平的人设方面,海潮就是比较居家,又当爹又当妈的感觉,和平很大男人,这两个男人的相处真的有一种夫妻感,很互补。当时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相处方式的时候,有从身边的人身上汲取灵感吗?
水阡墨、王雄成:李海潮这个角色其实是取材于我们一位朋友的真实经历,由爷爷带大,爷爷把她照顾的很好。在整个剧情设置上面,是很难去一点点抠每一个设置的用意,很多都是为了剧情发展合理。李爸爸作为厨师,喜欢小孩,照顾孩子很重要的一点其实就是吃喝拉撒问题,这就为三个孩子一起成长提供了天然土壤。
而且所谓的夫妻感,我们并没有那么想的。其实这个评价更像是很多人对于“夫妻”的传统分工上有刻板印象:妻子在家里做饭做家务,丈夫在外面赚钱。因此,当两个老哥俩一个交生活费,一个做饭,很多人就会有这种习惯性代入。而事实上,两个爸爸的性格一刚一柔,是很不同的。
梗姐:《以家人之名》里有很多喜剧的桥段,您二位谁比较擅长写这些幽默的部分呢?都说喜剧很难写,您是如何驾驭喜剧节奏的?
水阡墨、王雄成:我们两个人,王老师比较擅长掌握整个故事的大框架,我更擅长去做剧本细节,属于互补。而喜剧元素的节奏,是一种直觉上的东西,很难去说怎么去驾驭,它就是一种写的时候的天然的直觉。
《以家人之名》这个故事的底色是灰色的,但人活着就是一直在寻找意义,存在感,自我价值,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我认可喜剧的本质是悲剧,它不需要去平衡,很多都是自然而然的生成,它真的只是一种下意识的东西。而笔下每一场戏,都尽量写得生动有趣一点,让大家尽量笑出来,笑是释放,眼泪也是释放。
梗姐:四部剧都是爱情剧,这是你们比较擅长的题材吗?您二位之前一直在创作小说,且都有写玄幻、仙侠题材的经验,未来会尝试创作这种题材的剧本吗?
水阡墨、王雄成:爱情剧的受众还是比较广,而且这几部剧其实完全不同的主题,不算重复。其实我们入行时间来看算是新人,还在积累经验成长的阶段。很多题材其实都很有兴趣,以后慢慢尝试。
梗姐:在创作一部新的剧本时,会先考虑受众接受度和喜爱度吗?感觉您创作的剧本都很有热度,是如何抓住年轻受众需求的呢?
水阡墨、王雄成:我们创作剧本时,其实是没办法去预测观众的接受度和喜爱度的,还有怎么去抓年轻人的需求,是一件根本无法实现的事。如果这些东西可以预测的话,那每一部剧都会是大爆剧。人的心思是流动的,是不可测的,去年大家喜欢的东西,今年就不喜欢了。我们只能努力做好自己当下能做的事。
可能只是我们属于幸运的,我们想写的故事,导演的拍摄画面,演员的演绎诠释,后期剪辑制作,几方努力后的最终成片,刚好合了观众眼缘。但我们其实在写的当下,这个故事在纸上的时候,我们是不知道它的命运是什么的。它会被喜欢,还是被嫌弃,它哪个情节不被接受,哪个情节被喜爱,一切都是未知数。
梗姐:您二位之前都是小说作家,现在转战电视剧创作,抛开体裁,单从故事性和创作思路的角度来看,觉得剧本和小说的创作区别在哪儿?
水阡墨、王雄成:我个人认为没有特别大的区别,都是要讲好故事。只是剧本是为拍摄服务的脚本工具,它要更简洁清晰和客观,站在每个角色的视角去写事件。而小说更多的是,个人喜好的表达,更自由随意,视角可以单一,都很有趣。
梗姐:在创作中是否遇到过瓶颈,是如何克服的呢?(单拿四部电视剧作品来说)
水阡墨、王雄成:每一部戏其实都很难写,因为整个剧这么多人物,几十集里,每集都有小节奏,几集一个大节奏,要把它写成一个圆满的故事,是个非常庞大的工程。
而且每一部剧的困难都是如此循环,当下想不通的时候是非常痛苦的,有时候卡情节卡半个月,整个人都会丧失自信,自我否定,还会崩溃大哭。但这些困难总会过去的,不知道怎么克服的,我也想不通,但就是不会真的死在摔倒的那个地方。
梗姐:创作总是会有枯竭的时候,平时您二位会通过什么方式积累素材呢?
水阡墨、王雄成:还没有遇到真正枯竭的时候,想写的东西一直有,可能平时在生活中的感悟,总能形成新的想法。如果我没有想法,制片人有,导演有,我们总能讨论出新的想法来。
梗姐:您二位和丁梓光导演合作了三次了,为什么会一直合作呢?
水阡墨、王雄成:丁导加上制片人龙亚,我们四个人互相欣赏,志同道合,并且全心全意信任对方,将来也会一直合作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