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與慢》|決策中的認知偏誤,越早知道越好

歡迎在每週一共同閱讀,2020年的第41周,為你推薦「思考決策」的經典之作——《思考·快與慢》


《思考·快與慢》|決策中的認知偏誤,越早知道越好

推薦理由

增加產出的捷徑是提升效率

提升效率的捷徑是升級認知

隨著知識面的不斷擴大,越來越意識到自己認知的侷限性,也就越來越注重於認知的升級。

而這本書是對我思考方式認知升級的重要階梯。

它不接地氣,也不討好讀者,甚至有些晦澀。

厚厚的一本讓許多人望而卻步。

《思考·快與慢》|決策中的認知偏誤,越早知道越好

在許多有影響力的、值得信任的人與書籍的推薦下,我終於下定決心要讀。

還好有大量互動型的行為實驗加持,讓即使沒有任何統計學和心理學背景的人,讀起來也不會覺得吃力和枯燥。

乾貨太多的時候,反而不知道要分享什麼好。

有一句話說的是選擇比努力重要,越從長線時間回顧越覺得有道理。

所以今天就來說說在個人和團隊在選擇決策過程中,會有哪些誤區。

《思考·快與慢》|決策中的認知偏誤,越早知道越好

個人決策中的誤區

  1. 競爭忽視:我們只關注自己想做的和能做的,卻忽視了他人的計劃和技能。
  2. 資訊偏誤:傾向尋求更多資訊以做出決策,即使尋求的資訊對決策沒有幫助。
  3. 塞麥爾維斯反射:條件反射般地否定、拒絕新證據或新知識,因其有悖於現有的常規、信仰或價值觀。
  4. 舒適區效應:對於過去常用的方案,高估效益或成功機會;對於過去少用的方案,低估效益或成功機會。
  5. 麥納馬拉謬誤:過度相信數據,依賴數據評估事情,忽略難以量化的事。此典故源自美國前國防部長麥納馬拉,他相信能用量化數據(如擊斃越軍的屍體數量和減少己方人員的傷亡數量)衡量美國在越戰中的成功,但忽略了其他因素。
  6. 控制錯覺:高估自己對外在事件的影響力,認為事情是受自己控制或影響的,但實際上它可能與自己毫無關係。強調了技能的因果角色,卻忽視了運氣的影響。因此,我們產生了“控制錯覺”。關於成敗的簡單信息,忽略了運氣的決定性力量和迴歸的不可避免性。
《思考·快與慢》|決策中的認知偏誤,越早知道越好

團隊決策中的誤區

  1. 共有資訊偏誤:團隊討論傾向花較多時間與精力討論所有成員都知道的事(即共有資訊),而花較少時間討論較少成員知道的事。
  2. 集體錯覺:團體在決策過程中,由於成員傾向讓自己的觀點與團體一致,因而令整個團體缺乏不同的思考角度,不能進行客觀分析。
  3. 從眾效應:傾向做很多人做的事,或相信很多人相信的事,以和他人保持一致,也就是“隨大流”。
《思考·快與慢》|決策中的認知偏誤,越早知道越好

沉沒成本悖論

  1. 釋義:當人們證實先前累積的投入(沉沒成本)已經浪費掉了,仍然對這些已經不能回收的成本念念不忘,因而做出不理性的選擇。
  2. 舉例:當有更好的投資項目時,對虧損賬戶進行額外投資的決策;由於買了門票而冒著暴風雪開車去看演出。
  3. 後果:在不被看好的事情上浪費了太多成本。
《思考·快與慢》|決策中的認知偏誤,越早知道越好

結語

這本書讀過之後,我還有一個很有趣的改變,那就是對書籍的選擇更為挑剔了。

要讀過許許多多真正的好書,才能逐漸養成對書的眼光和偏好,養成閱讀的手感。

  • 能夠識別出來什麼是“機場文學”,什麼是經典著作。
  • 能夠知道什麼書用電子版,什麼書買實體的。
  • 能夠明確什麼書是要精讀細讀,什麼書要挑選章節。
《思考·快與慢》|決策中的認知偏誤,越早知道越好

謝謝你的閱讀,願你在2020年的第41周,深度思考,理性決策,

我們下週一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