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特種養殖戶如何轉型發展?

新大風歌


近期,不少特種養殖的養殖戶都紛紛被通知以後不允許飼養野生動物了,特別是竹鼠、蛇、豪豬等多個品種。大家都想飼養一種成本不高,技術難度較低的品種,香豬成為了大家考慮的一個項目之一。下面我們介紹一下目前我國的四大香豬品種,供大家考慮:

中國香豬的主要品種

香豬的形成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了,經過多年的自繁自養,近親交配,形成了不同的封鎖群體。經數代連續下來的結果使致死、不利基因逐漸淘汰,增加了部分等位基因的頻率,即增加了基因純合程度,使小體型倖存下來。

1、宜北香豬,又叫做環江香豬。主要產於廣西環江縣的明倫、東興、龍巖、馴樂及其相鄰地區,以明倫所產的為最好。

宜北香豬有大、小兩種體型。大體型者,成年豬的體重為70~80公斤,耳大下垂,嘴大略彎,頸薄身長,胸深而窄,背腰下凹,腹不拖地,四肢粗壯;小體型者,成年豬的體重為50~~70公斤,嘴短耳小,頸粗短,身短圓豐滿,骨細,背腰較下凹,腹大拖地。

成年母香豬乳頭5~6對,排列整齊。一般初情期120天左右,發情週期20天左右,發情持續期為5天左右。母香豬懷孕期為113天,初次產胎6只左右,以後每胎可達9只以上。

2、黔東南香豬,又叫做從江香豬。主要分佈在地處九萬大山的以從江為中心的宰便、加榜、剛邊等鄉鎮以及相鄰的高寒山區。

黔東南香豬身軀矮小,從前額到鼻盤平直,皺紋少、淺,不明顯。耳朵小巧、較薄,兩耳向前上方平伸,尖部稍垂。背部寬而微凹,腹部圓大,有的可觸地。四肢短小,活動靈敏。毛多為黑色,皮薄肉嫩,適合於烤乳豬、臘香豬等。

母香豬初次發情一般在120日齡左右,發情週期20天左右,持續期5天左右。有乳頭5~6對,初胎產仔較少,一般在5只左右,以後可逐步增多,胎產仔在8只以上。

3、七里香豬,又名巴馬香豬。中心產區在廣西河池巴馬縣的城關和田東、義圩一帶,分佈在鳳凰、那桃、羌圩、朔良和田陽的玉鳳等地。由於產地多在原來的七里區,故稱七里香豬,群眾多稱為“芭蕉豬”。但是國內俗稱其為巴馬香豬。

成年巴馬香豬一般體重在40公斤左右,身高50釐米左右,體長和胸圍各100釐米左右。頭輕小、嘴細長,從前額到鼻盤平而無明顯皺紋,身小而薄,背腰稍凹,胸寬圓,腹部下垂,乳頭為5~7對。那常養殖場正宗的巴馬香豬毛色為兩頭黑、中間白,部分背部有少許黑斑,額頭有一倒三角形白斑或白線。

巴馬香豬胴體骨細,皮薄,脂肪潔白,肌肉鮮嫩,肌纖維細,出肉率較高,肉質香濃葷厚。

那常養殖場提醒養殖戶,不少養殖場利用外觀相似的特徵將陸川豬當做巴馬香豬銷售,影響了成長後的肉質,兩者最大的區別就是陸川豬背部的黑色連著尾部,而巴馬香豬背上為白色或者只有黑斑,不會連體尾部。成年陸川豬將達到200斤以上,而成年巴馬香豬不會超過50公斤,肉質區別也比較大。

4、藏香豬,主要分佈在西藏、青海以及雲南西北部等高原地區,又叫琵琶豬、蕨麻豬等。

藏香豬體小,嘴筒長而直,呈錐形。額面窄,額部皺紋少。耳小直立,向兩側平伸。體軀較短,胸較窄,背腰平直或微弓,腹線平,後軀比前軀高,臀部傾斜。鬃毛長而密,並延伸到背部。被毛為黑色,少數為棕色。

藏香豬是世界上少有的高原小型豬品種,能適應惡劣的高寒氣候,可終年放牧,在嚴冬季節補充少量精料,管理比較粗放。藏香豬皮薄,出肉率高,瘦肉率可達52%以上。因此,較適合氣候惡劣的地區飼養。

這4種香豬裡,巴馬香豬知名度最高,分佈也比較廣泛。環江香豬是飼養較長的品種,也受到不少人的歡迎。藏香豬抗寒能力較強,適合高原寒冷氣候。那常香豬養殖場建議大家根據當地的環境和自身條件選擇合適的品種。


硯子在鄉村


據瞭解,當前部分地區特種養殖戶們疫情發生後積極轉型,或迴歸傳統養殖,或嘗試特色種植,實現了成功轉型。全面“禁野”之下,這樣做才能扭虧為盈!

“孔雀大王”改養雞

在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王道金養殖藍孔雀已經10年,是當地小有名氣的“孔雀大王”。受疫情影響,當地政策規定如果飼養藍孔雀作為觀賞用是不受禁止的,如果作為食用,則禁止養殖銷售。

“如果禁止食用,僅靠觀賞市場很難支撐養殖產業的發展。”王道金介紹,思前想後,王道金決定帶領周邊孔雀養殖戶迴歸傳統養殖。

王道金用養孔雀的經驗養雞,為節約成本,他將原有孔雀孵化設備進行了改裝。近日,王道金的第一批雞苗進入孵化狀態,按照預期,2000只土雞將在端午節前後上市。

養蛇戶轉養鴨、養兔

在四川省德陽市羅江區萬安鎮太平村,周紅梅的蛇養殖基地已經開始轉型。“這裡有3000多隻小鴨子。疫情剛出來的時候,我就開始想著飼養家畜了,目前總共養了1萬隻小鴨子。”周紅梅介紹。

在飼養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周紅梅頗能未雨綢繆。“有了2003年的經驗,感覺只要是這類病毒與野生動物有關係,養蛇是特殊的飼養行業,猜想可能會受到波及。即使疫情過了,今年蛇市場多半也很低迷。所以疫情剛出現後,我就開始轉型。”除此之外,她還飼養了很多兔子。

廣東河源:231位特種養殖戶全部轉型

據悉,河源受政策限制的特色養殖項目涉及貧困戶231戶785人,特色養殖項目包括竹鼠、蛇、果子狸、梅花鹿等,產值約675萬元。

到3月30日止,231戶特色養殖貧困戶已全部實現轉產,其中,135戶轉產養雞,30戶轉產種植秀珍菇,15戶轉產養殖塘鯴魚,15戶入股肉鴿養殖項目,15戶轉為務工,11戶轉產投資入股,6戶轉產養羊、養牛、養豬等,4戶轉產腐竹加工、釀酒加工等。

在紫金縣柏埔鎮方湖村,疫情發生以來,扶貧工作隊與鎮、村幹部第一時間向貧困戶鄧美蘭講解政策,將她家存欄的7頭豪豬統一回收處理,按照市場價發放了1.4萬元轉產資金,並扶持她養殖了近50只土雞。

受政策影響,東源縣船塘鎮凹頭村4戶17人貧困戶合作養殖的358只竹鼠也第一時間進行了無害化填埋處置。為確保轉產順利進行,東源縣給予了33280元轉產補貼資金,幫扶單位也配置同等補貼。目前,3戶貧困戶雞苗及飼料已經到位,1戶貧困戶已承包500平方米秀珍菇大棚,4萬多袋菌包即將出菇,預計年收益可以達到10萬元,確保貧困戶不因轉產而造成影響。

目前部分地方已開始出臺政策引導支持特種養殖戶進行轉業轉產。但是,如今形勢下,特種養殖戶已經不堪一擊,轉產轉業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專注三農,洞察商機!三農洞察致力於為您分享農業道路上的致富商機、實用技術、市場趨勢,關注我們,三農路上不迷路!


三農洞察


對於從事特種養殖業的朋友,因為本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源頭,輿論劍指野生動物,以及野生動物交易行為,雖然沒有確切的證據,但眾說紛紛。因此,全國各地的消費者將會越來越排斥野生和家養的特種動物,所以未來特種養殖行業將處於一個長期的低迷期場。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因為某種野生動物被指可能攜帶致病病毒,各地野生動物交易很快成為眾矢之的。和當年非典疫情爆發後的遭遇一樣,風頭正勁的農村特種養殖業也再次“躺槍”。

農村特種養殖這次“躺槍”並非太意外。近年來,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各地農村特種養殖業快速發展,但不管是監管執法環節還是生產經營,都存在一些短板。

作為農民增收、貧困戶脫貧的一項重要產業,農村特種養殖還要繼續發展,但如果不補齊所有短板,消除隱患,這一產業有可能在自身壯大之前就失去了消費市場。那麼,有關部門和機構該為特種養殖業做些什麼?養殖戶該如何調整發展策略、改進養殖方式?

那些有可能感染、攜帶致病病毒的野生動物,最好不要再飼養了,儘可能選擇那些已經馴養成熟、被證實可以安全食用的品種。

在選擇養殖品種的問題上一定要謹慎。按照國家現有政策和相關規定,可供人工馴養繁殖的野生動物品種繁多,但並非所有品種都適合規模養殖,特別是作為肉食動物養殖

野生動物的生理屬性不同於家禽家畜,加之自然環境無法把控,這種粗放的養殖方式容易讓動物染上致病病毒。所以,特種養殖戶一定要實行全封閉式的圈養,嚴格做好圈舍消毒和動物的防疫工作,更不要讓圈養動物與純野生動物配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