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分享:童兵《理論新聞傳播學導論》第2版考研真題解析

關注我!


考研分享:童兵《理論新聞傳播學導論》第2版考研真題解析


考研真題精選

一、名詞解釋

1新聞五要素[湖南師大2019年研]

答:新聞五要素是指發生新聞的主角(誰)、發生的事情(什麼)、發生的時間、發生的地點、發生的原因。新聞五要素用英語來表示就是Who(誰)、What(什麼)、When(時間)、Where(地點)、Why(原因),又簡稱為新聞“五W”。弄清每一個新聞事實的“五W”,具有三個作用:①有助於記者迅速地抓住新聞的重點;②有助於在新聞導語的寫作中做到全面、簡潔;③有助於明瞭新聞體裁的要義。不同體裁對五要素有不同側重點。消息側重於發生了什麼(what),通訊側重於經過或過程(how),深度報道側重於揭示原因(why)。

2手抄新聞[湖南師大2019年研]

答:手抄新聞是指1566年出現在威尼斯的定名小報,又稱“手抄小報”。這種小報的內容主要是商品行情、船期和交通信息,間或報道政局變化、戰爭消息和災禍事件。手抄新聞不定期發行,採取沿街兜售的方式,每份售價為一個銅元。當時的銅幣稱為“格塞塔”(Gazzetta),後來這種小報流傳到羅馬以及歐洲各國,就稱為Venice Gazzetta(威尼斯小報),而Gazzetta一詞也就成為歐洲各國早期報紙的名稱。

考研分享:童兵《理論新聞傳播學導論》第2版考研真題解析

3Media literacy[華中師大2019年研]

答:Media literacy中文翻譯為“媒介素養”。媒介素養關注的是信息時代不同群體和個人的信息處理和傳播“能力”的問題。關於媒介素養,英國學者大衛·布金漢姆將其定義為社會成員“使用和解讀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識、技巧和能力”。按照1992年美國“媒介素養領袖會議”的定義,媒介素養是“公眾接近(access)、分析(analysis)、評價(evaluate)各種媒介信息,達到溝通交流目的的能力”。從這些定義中不難看出,這種能力包含六個方面:①媒介技術的基礎技能;②媒介信息的識讀能力;③媒介信息查詢收集能力;④媒介信息的選擇能力;⑤對信息內容的質疑批判能力;⑥信息的加工製作和發佈能力。

4表達權[復旦大學2013年研]

答:表達權又稱表達自由,是指公民通過口頭或書面以及特定行為表達自己意見的自由,包括言論自由、著作自由、出版自由、新聞自由、集會自由、結社自由、遊行示威自由等。在新聞傳播領域,表達權主要是指新聞媒介的表達自由和受眾通過新聞媒介表達自己意見的權利和自由,對於受眾而言,則進一步細化為受眾在媒介上的表達權。在任何國家,受眾作為公民的表達權既有保障也有限制,任何表達自由必須在法定範圍內。

5新聞指導性[復旦大學2013年研]

答:新聞指導性是指通過報道新近發生的事實來宣傳一定的觀點,影響受眾的思想,把受眾引導到既定的目標上去。對我國的新聞業而言,新聞的指導性是指新聞工作者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用黨的方針、政策來影響、指導受眾的思想和行動,幫助受眾明白形勢,明辨是非,明確利弊,引導人民群眾同心同德,共圖改革開放大業。新聞指導性對受眾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七個方面:鼓舞、示範、論證、啟示、解釋、預測、警戒。其功能和特點為:①指導性新聞要具有新聞本身的特點,包括事實必須完全真實,要有一定的信息量,能夠引起大眾的共同關心。②體現在新聞中的觀點和新聞中的事實必須統一,事實能無可辯駁地說明觀點,令人信服。③選擇適當的時機發表,取得最大的宣傳效益。

6傳媒核心競爭力[復旦大學2013年研]

答:傳媒核心競爭力是傳媒在長期運作中形成的、內化於組織中的獨特的協調和整合能力,它能動態、有效地調動傳媒組織所擁有的各種資源和能力並使其協調運行,從而更好地實現傳媒的社會功能、提升受眾認知價值,並在此基礎上使傳媒獲取長期競爭優勢。傳媒的核心競爭力由傳媒產品、媒體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品牌媒體形象三部分組成,其中,傳媒產品起到的作用最為關鍵。媒體處理信息的水平要通過傳媒產品去體現,品牌媒體形象也是由一個個具體的傳媒產品來組成。傳媒核心競爭力的目標指向,是提升受眾的認知價值,通過更好地向受眾提供新聞產品來獲得受眾認可,通過受眾的認可達到最大傳媒效能,通過傳媒效能的發揮獲取理想的經濟效益。

7《察世俗每月統記傳》[復旦大學2013年研]

答:《察世俗每月統記傳》是歷史上第一份在中國境外出版的中文近代化報刊。它由英國傳教士米憐和馬禮遜於1815年8月5日在馬六甲創刊,出版發行達七年之久。其目的是宣傳“神理”,主要內容是介紹基督教教義、《聖經》以及各國情況和科學知識的普及性文章。這些文章都是用略帶文言成分的白話文寫成,體裁有評論、記敘文、故事、詩歌等。在形式上,為了適合中國人的閱讀習慣,採用中國書本式,雕版印刷,形狀就像一本中國線裝書。在宣傳策略上,《察世俗每月統記傳》處處“附會儒學”,將基督教義與孔孟之道相比附。每月一期,免費贈閱,主要讀者對象是聚居在馬六甲的華人。它的創辦,揭開了近代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史的第一頁。

8反“客裡空”運動[復旦大學2013年研]

答:反“客裡空”運動是指解放戰爭期間解放區新聞界為反對新聞失實而發起的一場維護新聞真實性的運動。“客裡空”是蘇聯劇本《前線》中專門捕風捉影、編造假新聞的記者的名字,後來“客裡空”被借用為“假新聞”的代名詞。在解放區土改運動中,新聞宣傳存在右傾偏向,針對一些失實報道,黨中央及時加以糾正。1947年6月15日起,《晉綏日報》率先在報紙上展開自我批評,引發了維護新聞真實性的運動。此後,這一運動迅速擴展到整個解放區的新聞事業,掀起了我國新聞史上聲勢浩大的反“客裡空”運動。通過反“客裡空”運動,發揚了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傳統,維護了新聞真實性原則;糾正了土改宣傳中的右的傾向,提高了新聞工作者的政治素質,新聞業務得到了很大改進。

9符號[復旦大學2013年研]

答:符號是指用來指稱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徵物。一個符號包括“用什麼來代表”和“代表的是什麼”兩個方面,即符號的形式和內容(又稱符號具和符號義),符號學中稱之為“能指”和“所指”。能指和所指的結合具有任意性,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過程中約定俗成的。符號是傳播者和接受者之間的中介物,它承載著交流雙方向對方發出的信息。符號的特性包括:①指代性。符號與它所指代的事物之間沒有必然聯繫,這種指代是人們約定俗成的一種聯繫。②社會共有性。社會共有的一般是辭典意義和一部分引申意義。很多引申意義是在小群體中形成的。③發展性。人們不斷賦予舊的符號以新的意義,並創造出新的符號和符號體系。符號可以分為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語言符號又分為有聲語言符號(口語)和無聲語言符號(書面語);而非語言符號又分為動態、靜態的視覺型語言符號和包括類語言及其他聲音符號的聽覺型非語言符號。

考研分享:童兵《理論新聞傳播學導論》第2版考研真題解析

10議題設置理論[復旦大學2013年研]

答:議題設置理論是關於大眾傳播與受眾對於現實生活中各項大事及其重要性判斷之間的關係的一種理論假說。它最早由美國學者麥庫姆斯和肖在1972年在《輿論季刊》上發表的一篇論文即《大眾傳媒的議程設置功能》中提出。議題設置理論認為:大眾傳播具有一種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傳媒以賦予各種社會議題以不同程度的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公眾注目的焦點和對社會環境的認知。傳媒作為“大事”加以報道的問題,同樣也作為大事反映在公眾的意識當中;大眾傳媒給予的強調越多,公眾對該問題的重視程度越高。議題設置理論從考察大眾傳播在人們的環境認知過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大眾傳媒的有利影響,為效果研究擺脫“有限論”的束縛起重要的作用。議題設置理論中所包含的傳播媒介是“從事環境再構成作業的機構”的觀點,把西方主流傳播學長期以來力圖迴避的一個重要問題,即大眾傳播過程背後的控制問題重新擺在人們面前。

11大眾媒介信息[上海大學2014年研]

答:大眾媒介信息是指通過大眾媒介所傳播的信息,大眾媒介信息從屬於一般的信息範疇,具有一般信息的共同特徵:共享性、擴縮性、組合性、信息運用的多角度性、相對性等。大眾媒介信息,依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和研究需要可分為各種不同的種類:①依據信息的內容特徵,可以將傳播中的信息分為:政治信息、經濟信息、文化信息、教育信息、體育信息、科技信息等。②依據信息的活動狀態,可以將進入媒介的信息分為靜態信息和動態信息。③依據符號的載體特點,可以將媒介信息分為文字信息、聲音信息、圖像信息。④從研究的目的和需要看,如果要研究大眾傳播媒介的地方特色和報道範圍,可以把所傳播的信息分為:地方信息、外地信息、中央信息、國際信息。⑤倘若要分析新聞媒介如何發揮輿論監督作用,則可以將其中的信息分為批評性信息與非批評性信息。⑥假如要研究大眾媒介如何貫徹“以正面宣傳為主”方針的情況,則又可以將所傳播的信息分為:積極消息、消極信息、中性信息。



麻煩大家關注+點贊,謝謝!!

來源:才聰學習網

點擊:瞭解更多,下載更多考試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