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必须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才能了解到事物的本质,因此需要有科学。
纵观历史,人类对自然科学的探索从未停止过。自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已经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并带给我们便利,与此同时也给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工业废气废水的排放,人类对森林的滥砍滥伐等行为,已经给自然环境带来不可修复的创伤。
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环境保护的队伍中,在各行各业都需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也能减少资源浪费的问题,甚至连人类的丧葬也有新的方式,它就是“冰葬”技术。
“冰葬”的背景
追溯冰葬的历史,还得从北美的爱斯基摩人说起,这也是他们最传统的丧葬习俗。根据记载,爱斯基摩人年老体衰患病后,他们不愿成为家庭的累赘,当预感到“死神”将要来临时,就会对家人说,自己年老困倦想要睡觉休息,需要一张兽皮,家人理解意思后会准备一个冰洞,然后让老人躺进去,用兽皮盖好,然后用冰块封住洞口。大概5天后,家人会在冰洞的上方挖一个小孔,他们认为这样老人的灵魂便能够离开冰洞,升上天堂。
爱斯基摩人的冰葬习俗优点很多,相较于传统火葬,它的效率要高出很多,并且不会产生环境污染的问题。后来瑞典专家在爱斯基摩人的冰葬传统上进行改进,并用更加科学环保的方法来进行冰葬。
现代“冰葬”的过程
现代科学的“冰葬”方式与爱斯基摩人传统葬俗有所区别,瑞典科学家通过低温急冻死者的遗体,再将其放入零下196摄氏度的液体氮中进行浸泡,此时人体有机组织快速脱水,加上超声波短暂的机械振动后,最终人体会化成粉末。通过金属过滤器,将冷冻后留下的金属和其它杂质过滤干净,这种科学技术非常环保,但价格比较昂贵。
在中文版的《圣经》中有句话:“尘归尘,土归土,让往生者安宁,让在世者重获解脱。”中国传统葬俗种类非常多,各民族也有自己独特的殡葬方式,如藏族人民普遍采用天葬和水葬的方式;古代苗族人民采用的洞葬、悬棺葬等方式。古代时期最为常见的还是土葬,直到建国后殡葬制度改革后,火葬才日益普遍。从方式上来看,中国传统的土葬并未真正实现“尘归尘,土归土”,如今出土的古代墓穴,很多古人的遗体都保存尚好。
韩国是最先引进“冰葬”技术的国家,这种技术在传入亚洲后也进行了部分改进,也是为了因地制宜。韩国引进的“冰葬”技术基本步骤相同,只不过后面再加上两点。死者遗体在进行粉碎融化后,再用蜀黍粉或者薯粉制成的有机棺材盛载,这样是为了棺材更好分解。葬在墓地大约6-12个月后,死者可以真正完成“尘归尘,土归土”。现代“冰葬”技术基本上避免了环境污染等问题,由于比传统火葬的费用高出不少,因此有待推广。
我国引进“冰葬”技术
2011年2月,张万石等韩国教授在武汉参观长乐园、石门峰文化名人公园等陵园后,并与武汉殡葬同行进行了相关的技术交流,如今武汉已经引进了这项殡葬技术,并且正在试行。一时间引起很多人的关注,有人认为它不适合推广,尽管它非常环保,但与中国传统思想还是有不融之处,毕竟人们觉得死者入土方为安。“冰葬”将死者遗体进行粉碎融化,对于家属而言还是很难接受的,甚至还有网友认为冰葬是“粉身碎骨”。
自然环境的保护对于人类而言非常重要,对于“冰葬”的大面积推广问题,仍然有待商讨。未来“冰葬”是否能真正取代火葬,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