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我們不可憐,也不想被說得可憐

孩子們都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知道自己就是別人口中的“留守兒童”的?他們在面對這個稱謂的時候是一種怎樣心理狀態?

下面這段對話內容是我在網上看到的關於孩子們自己對於“留守兒童”這個標籤的態度。

作者:你聽說過“留守兒童”這個詞嗎?

他:聽說過。

作者:能告訴我是什麼意思嗎?

他:就是爸爸媽媽在外頭打工的意思。

作者:你第一次聽說是怎麼樣的情況,在電視上?

他:就是老師進教室來,說你們是留守兒童的,要站起來,要登記。後來老師說,留守兒童就是爸爸媽媽在外頭打工的。

作者:……

學校老師進教室統計班上的留守兒童,讓孩子們自己站起來進行登記,下面這段對話是作者同事與其中的一個孩子之間的對話:

同事:能告訴我怎麼登記的嗎?

小朋友:我沒有站起來。

同事:你當時是怎麼想的呢?

小朋友:我沒有懂,我以為留守兒童就是留級的,那我沒留級,我就沒站起來。

留守兒童——我們不可憐,也不想被說得可憐

再之後學校設置了“留守兒童之家”,他們在旁邊採訪了幾個孩子:

作者:能不能告訴我隔壁那間房子是幹什麼用的

他:不知道。

作者:你有沒有進去過?

他:沒有。

作者:你知道學校裡有一間房子,有電腦有電話,可以與爸爸媽媽聯繫嗎?

他:不知道。有教室,是有電腦,可以打字。

作者:你看過隔壁房子門口的牌子嗎?

他:……(搖頭,茫然)

下面這段是他們與一個三年級的孩子進行的對話:

作者:爸爸過年回家嗎?

他:今年打電話說不回來。

作者:為什麼?

他:他們說在浙江沒有掙到錢,所以沒有什麼錢帶回來。

作者:你心裡怎麼想?

他:他們在騙我,他們肯定是有錢,但不想回來。

作者:怎麼會?不會的。

他:(低頭) 我:你生氣啦?爸媽不回來你生氣啦?

他:我不生氣。真的不生氣。

作者:……

他:我大舅有錢,他是做生意的。爸媽在打工,沒什麼錢,今年沒有給爺爺留下錢。

作者:你最大的願望是什麼?出去玩?吃好吃的?

他:快點長大,出去掙錢。

作者:為什麼這麼想?

他:我爸媽就是這樣想的。小時候和我吃飯,就對我說,你快多吃點飯,這樣就可以快點長大去掙錢了。

作者:……

留守兒童——我們不可憐,也不想被說得可憐

留守兒童——我們不可憐,也不想被說得可憐

這種標籤理論最大的缺點可能也就是被貼上標籤的人常常會被定下的符號而影響。

目前社會不斷的強調和暗示是否會造成這些孩子們的心理問題?一定程度上我認為是會的。且我覺得目前很不好的一個習慣就是,大家都將被貼上這個標籤的孩子“問題化”了。就好比如果大家知道這個孩子是留守兒童,爸媽在外打工常年不回家,那這個孩子就一定需要人的同情,或者他的心理一定有問題。

雖然不能否認的是,留守群體面臨更多的心理問題是肯定的。

留守兒童——我們不可憐,也不想被說得可憐

每一個留守兒童都渴望自己能像別的孩子一樣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完整的家,有爸爸媽媽在身邊。但是現實對他們來說是真的很殘酷,他們累了,困了沒有母親的懷抱可以撒嬌,他們摔倒了,受傷了,也沒有人會注意到,更沒有人會關心,漸漸地,他們學會把傷心放在心裡,假裝堅強,拼命地想和其他孩子一樣,告訴自己要堅強,不能哭,受了委屈,只能晚上躲在被子裡偷偷的哭泣。

但是現在媒體越來越發達,交通越來越便利,孩子留守在家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也越來越小了。

所以我覺得我們在關注和幫助這些群體的時候,也要多多關注他們的積極心理品質,保護和激發他們這一品質才更重要。畢竟能讓他們真正快樂和強大的,只有他們自己。

留守兒童——我們不可憐,也不想被說得可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