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兒山,又名“措拉山”。
“措拉山”是雀兒山的藏語表達,“措拉”的意思就是“巨鳥之翼”。因此,山下的人們往往指著遠處高聳連綿、終年積雪的冰峰說,“這是連雄鷹都飛不過去的雪山!”。“雀兒山”也因此而得名。
雀兒山下,消融的冰雪匯聚成一處冰藍的高山湖泊,美名其曰“玉隆娜措”,取名源於《格薩爾王傳》裡面的美麗傳說。而漢語則稱其為“新路海”,源於新川藏公路修路隊的直白稱呼。
玉隆娜措湖面海拔4100米,冰湖狹長,周邊密佈針葉松林,即便在盛夏,這裡也涼風習習。豐美的水草滋養著山裡的畜牧,也惠及了方圓周遭的人們。
新路海南岸是雀兒山登山大本營的傳統紮營地,平緩的溼地視野開闊,風景宜人,是一處舒適的高海拔營地。
這裡的人們都熟知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獨行獨居隱修的喇嘛,奇的是他赤腳而行的幾十年,和流言“飛”語中傳奇的人生經歷。“赤腳大仙”是來來往往的登山者對他最直接的稱謂,因為他經年光腳;而“大仙”則是表達對其不羈人生的敬意。
“赤腳大仙”是有名字的,他叫“多呷喇嘛”,據說曾到過印度,磕長頭到過拉薩。文革期間,他開始了避世的獨居,在雀兒山下的冰湖東北方向幾十米高的懸崖上,覓一處天然洞穴為修行之所。他生活貧苦,沒有鞋子穿,索性開始了四季赤腳的日子,磨練了一副赤足鐵腳,而後也就光腳為生了。
赤腳大仙的“房子”離登山大本營不遠,幾乎每一個登山者都會去光顧一番,大仙的“蝸居”之所也成為了一處著名的“景點”。而大仙也會頻頻下山探視巡營,赤著厚繭為底的一雙大腳,大方接受人們的善意捐贈。
他把這些捐贈篆刻了祈福的瑪尼石,佈設在山上山下,隨處可見。刻經瑪尼石給人們希望,給登山者力量。多呷喇嘛希望有一天他不在了,他的祈福和心願也依然留在這片土地上。
雀兒山的“藍白”之美猶勝它的雄壯,這一感觀從山下還不足以充分領略,只有上升到海拔五千米以上,才能逐漸感受到登山者們眾口一辭“最美麗的雪山”魅惑。多年前曾有過一次攀爬經歷,那次天公作美,非常幸運地目睹了一路的絕美風光。在曾經有幸見識過的雪山中,個人感覺賦予其“最美”的讚譽不逞多讓!雖然它沒有喜馬拉雅群峰的龐大和雄偉。
雀兒山的美,是從攀登者的視角和感觀來表述的,最終通過圖片完美呈現出來。攀登路線恰好選擇了可以展現山峰美麗的冰雪天地最佳的視界和角度,居高廣闊而一覽無餘。無垠的冰原托起了參差錯落的冰岩角峰,再延延隆起成一座座巨大的冰幔,閃耀著銜接天際的冰藍,展現著人間無與倫比的“藍白之戀”!
最美的一瞥要留給深秋的冰峰,如果來,那就在十月吧。☃
無與倫比的“藍白之戀”
山上的風景不會因你的疲憊而衰減,美景與付出是成正比的,你努力向上的攀登享受到的是更高更壯麗的絕世美景!
近百年前英國攀登者馬洛裡發自肺腑的一句“因為,山在那裡!”,相信每一位攀爬過雀兒山的攀登者都已心領神會,深深感受到這句話所蘊含的攀登激情與哲理。只有攀至更高處,才能欣賞到絕頂凌雲的美景。雀兒山高處的風光,的確不與凡同。
雀兒山主峰海拔6168米,從川藏公路上遙遙可見。山體凌峭,冰岩交錯;巨大的“史前”冰球突兀成峰,在6168米處,孤鳴自賞,萬世絕唱!
1988年,中日兩所大學組成的聯合登山隊10名隊員,從北坡成功登頂,從此打破了雀兒山的寧靜,也讓世人知曉了它與眾不同的絕美。
旭日暖陽伴隨著登頂的步伐同步抵達,鏡頭裡捕捉到的畫面如同史前幻境!晨暉,穿雲破霧,徐徐點亮遠方晨霾霧罩的皚皚雪峰,腳下的冰面閃耀著亙古的寒光。
人們喜歡登高,因為可以遠眺;我們渴求登頂,因無限風光在頂峰。
人們總喜歡說“山高人為峰!”,大自然把高山聳立成肩,助人們登上夢想之巔,看得更遠。雀兒山“身高”僅過六千,然風光無限;亙古的冰峰遺世而存,藍白之美彌足珍貴!
~ICEROCK. 圖文
一覽眾山小
向上!
旭日暖陽隨登頂的步伐同步抵達!
裂縫密佈的冰原,2號營地隱約可見
冰雪殘陽
遠眺雀兒山,主峰的大冰球凸聳可見